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20章解读
2017-12-26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20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17第20章【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
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leile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
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an)兮其若海,飉(liao)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译文】唯有得道的圣人才能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那么在现实世界中,行道之人和芸芸众生的作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世人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对于美善喜恶有世俗的标准,有些行为的微妙界限还真不好拿捏恰当。比如唯唯诺诺和阿谀奉承,同样是低三下四以下从
上,但能有多少差别?再比如喜好和厌恶之情,又如何去判断谁对谁错?常言道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唾沫星子淹死人,在一定时期形成的社会风俗习
惯,是大家都认可的东西,即使有不合理之处,但谁也不敢轻易去违背啊,所以众人有时不得不毫无原则地随波逐流,故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慢慢地世风日下,以至于积重难返,导致风气败坏不可收拾。以至于老子感慨说,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呀,众生的心灵像荒芜的田地那样,况且大有
蔓延之势,好像还未走到一半,不知道何时何方才走到尽头,要想让他们回归到道的中央谈何容易啊,故称“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攘攘兴高
采烈,如同去享用太牢丰盛的宴席,也好像要登上高台沐浴春风的和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我却无动于衷独自漂泊,连一点
点萌生欲求开窍的征兆都没有,如同初生的婴儿还未长成有需求的小孩,也如同疲惫不堪的流浪儿孤独无助无家可归。众人似乎什么都充足富余,金
玉满堂朋友遍天下,而我却好像被世界遗弃了,什么都不足。我看上去真像是一个愚笨的大傻瓜呀,我的心像天地未开时的混混沌沌。众人都展现着
各自的光彩,而我却显得昏暗不明。众人都明察秋毫精明过人斤斤计较,而我却糊里糊涂闷声不响不懂得计较得失。我有时像融入宽广的大海任其漂
流,而我的内心却波涛汹涌。有时又跟随着大风四处飘荡,呼啸着无处停留。众人都有精明灵巧的本领赖以生存,唯独我好像顽固不化愚昧笨拙又粗
鄙不堪。我好像与世人不太合群,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众人都在世俗里争名夺利,我则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只专注从道母
那里汲取乳汁。【解读】20.1“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老子将行道之人与芸芸
众生作对比,并感慨世风日下。上一章提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归到道的怀抱,那么在现实世界,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扰。人
有七情六欲,常从自我的角度去分辨善恶美丑,有些行为的微妙界限容易混淆,还真不好拿捏恰当,老子首先举了两个日常所见的例子。“唯”是唯
唯诺诺,“阿”是阿谀奉承,虽然都是表现下层对上层的低声下气,但世俗之人却大都觉得“阿”似乎比“唯”体面得多。这两种做法到底有多大区
别?其实无非是五十步笑百步,故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是喜好赞美喜欢,“恶”是厌恶讨厌,在第2章中老子就说过“天下皆知美之
为美,斯恶矣”,将“美”和“恶”放在一起比较,这都是世人的自我判断标准,对自己有利的就喜欢赞美,对自己无利的就厌恶贬斥,立场不同看
法就肯定不一样,美与恶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故称“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为什么会这样,俗话说“人言可畏”,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唾沫星子淹
死人,谎话说千遍好像就变成了真理。在一定时期形成的社会风俗习惯,也是大家都认可的东西,即使有不合理之处,但谁也不敢轻易去违背啊。所
以众人都不得不放弃原则随波逐流,故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是田地荒芜,第53章说“田甚芜,仓甚虚”,老子把人贫瘠的心田比作
是荒芜的田地。“央”是中央,“未央”有两层含义,既说偏离了大道的中心,又指如何回归道的中央。老子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礼仪尽失世风
日下,所以孔子立志要“克己复礼”,老子最后要出关避世,他们都对当时的社会深恶痛绝。老子认为人心的荒芜就像是田地荒芜一样,并且大有蔓
延之势,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到“道”的中央,不由得发出了“荒兮,其未央哉”的感慨。20.2“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
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leile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澹(dan)兮其若海,飉(liao)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老子接着用了很多组排比句,具体对比行道之人和芸
芸众生的截然不同。“熙熙”描述热闹纷乱的情景,明显是贬义词,后世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古代祭祀时猪牛羊三牲齐备是盛大的祭奠仪式,称为“太牢”,比喻丰盛的宴席满足口腹之欲。“春台”和“太牢”都与祭祀大典有关,本指祭天
祭山时搭起的高台,后引申为登高望远,人在春天出去游玩满足眼色之欲。老子在第12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熙熙”对应“五音”,“太牢”对应“五味”,“春台”对应“五色”。“泊”从“水”,停靠在水中央的孤岛上,孤孤单单无依无靠,也引申出
淡泊宁静不为所动等义。“兆”开窍的征兆苗头。“儽”读作(lei),从“人”从“纍(lei)”,“纍”是“累”的本体字,形容人极度劳
累失意而精神颓丧。“如婴儿之未孩”,初生的婴儿,除了吃母乳还没有其它要求,等到再长大一些就会有小心眼了,至此就逐渐丧失了婴儿的纯真
天性。老子在《道德经》中三次用婴儿做比喻,第10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28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在第55章
中将“婴儿”换成“赤子”,更是大加赞扬,“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jue)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
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a),和之至也”。“馀”既指生活富余,又指朋友多。“遗”是说被遗弃遭到冷落,“愚”是愚蠢愚钝,
“沌”是混混沌沌。“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昭”从“日”从“召”,彰显炫耀。“昏”从“日”从“氏”,“氏”是地
平线,日落西山昏暗不明。“察”是明察秋毫,“闷”是闷声不响糊里糊涂。《道德经》中共有两处“察察、闷闷”的描写,第50章说“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一个是描写个人行为,一个是描述施政之用,“其政察察”是说统治者和领导不可过于明察秋毫,最好留有余
地难得糊涂,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水清不养鱼,人察则无徒”。“澹(dan)兮其若海,飉(liao)兮若无止”,这句话在第15章中已经出
现过。但两章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话语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就能展现不一样的意境。在第15章是说既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可以容纳一
切尘垢,又有高风亮节,像风一样扫除尘垢使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而在本章中,是说行踪飘忽不定,有时像融入宽广的大海任其漂流,而内心却波涛
汹涌。有时又跟随着大风四处飘荡,呼啸着无处停留。20.3“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揭示得道高人与众生的根本不同。“母”指的是万物之
母天地根源,《道德经》中共有7个“母”字,第1章“有,名万物之母”,第25章“可以为天下母”,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
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第59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贵”是一个动词,众人都争名逐利,而我看重的与他们不一样。“食”是汲取营养。我好像与世人不太一样,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众人都在世俗里争名夺利,我则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对这一切无动于衷,只贪婪地从道母那里汲取乳汁营养,故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张武忠2017.8.17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