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的西侧,是一座小小山岗,名曰象岗。1983年,在这里发现了南越国文王赵眜之墓。南越国是西汉初期的地方割据政权,都城设在番禺,也就是今日之广州。墓用红砂岩建在山腹之中,分前后两部,共七室,墓顶用24块大石块覆盖。前室置车具,墓主在主室正中,身穿丝缀玉衣,腰间两侧佩铁剑十把,上下前后还有大量金玉配饰、玉璧、印章等。东西耳室是礼乐酒器的收藏处,后室为储备御膳食品的库房,东侧室葬从死的妃妾四人,西侧室有从死的庖厨、隶役七人和牛猪等牺牲品。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
南越王墓发现之前,从未被盗。因此它的出土文物众多,且相当珍贵。于是就地建设博物馆,供人们参观研究。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将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不同序列的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遗址博物馆的群体气派,是岭南现代建筑的一个辉煌代表,获得六项国内外建筑大奖,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五十五个经典建筑”之一。建筑师是莫伯治。
莫伯治(1914——2003),东莞人。50年代广州北园、半溪等酒家设计曾受到梁思成大师的高度评价。70年代初主持设计的矿泉别墅把传统园庭布局与现代主义内庭相互融合,使整个别墅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实主义气质。1980年主持白天鹅宾馆设计,进一步把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起来,独特风格更加升华,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0年代后期主持的南越王墓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等建筑设计,更表现了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莫伯治集》体现了他建筑创作理论升华和丰硕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越王博物馆以红砂岩的立面示人,入口大气庄重,外立面以浅浮雕玉佩的形状。

南粤雄狮边竖立国保碑,南越王墓是1996年入选。

收进的线条以玻璃幕墙修饰,古朴中透出灵动。顶上圆环为馆徽,龙凤纹玉佩。
玻璃屋下就是让人神往的南越王墓。
论规模,南越王墓不能算大,和北方的汉墓比起来似乎还有些式微。高度较矮,多处不足一人高。但参观者却不少,这在北方余以前看过的汉墓几乎不可能见到。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广州文化人多些;二是这种将墓地和博物馆合于一处,同时参观,可以一饱眼福。北方很多汉墓,空余石室,陪葬品都早被拿走,总是有所缺憾。南越王墓的做法值得肯定。
石室墓深埋在地下20米,墓坑为竖穴加掏洞。用750块红色砂岩的大石砌筑而成,石材主要采处距广州20海里的莲花山。

南越王墓坐北朝南,前朝后寝,面积约100平米。

前室第一道门洞。
前室通往主棺室门洞。左右两侧门洞通往东西耳室。
后藏室。

南越文帝于公元前137——122年在位,因此墓室距今约2100年。

南越王墓平面图。
前面是博物馆入口的屋顶造型。远方是越秀山上的广州电视塔,曾经的广州第一高度,现在被小蛮腰广州塔取代。
从墓室出来,沿带廊走道来到展室,展室里陈列从南越王墓里发掘的文物。
玻璃和几何造型被大量采用。
展览的名称为“南越藏珍”。
曾经的南越国简图,含现今的两广,越南的一部分。
南越王墓出土“文帝行玺”印章。
龟钮印章。
丝缕玉衣。
玉璧。

南越王墓殉人分布图。4个为夫人,1位为家臣,10个为仆人。计15人殉葬。
犀角形玉杯。此为汉玉之绝品。根据国家文物局2002年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铜屏风构件5件》”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龙虎并体玉带钩。青白玉,钩首为虎头形,末端为龙首。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此即南越王博物馆馆徽的来源。

兽首衔璧玉佩。整体造型呈不对称的美。

南越王墓出土的最长铁剑是146厘米,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西汉最长铁剑。
铁铠甲。长49厘米,用709片铁片用丝带穿结而成。穿在身上既可保护身体,也具有灵活性。

铜器。皆为马车上的部件。
生产用品。
铁壶。
铁铺首。

蟠龙鎏金铜托座,出土两件,是屏风左右托座。由一龙二蛇三蛙组成,蛇和蛙是古越人的图腾。

四连体铜熏炉和单体铜熏炉。

墨色,用来写毛笔字研磨用的。

铜鼎。

陶碗、陶钵、陶盒、陶三足盒。

瑟衲,属青铜乐器。共出12件,东耳室8件,西耳室4件。仿佛微型百兽图的雕塑。

石编磐。打击乐器。共出土两套,一套8件、一套10件。

勾鑃。一套共8件。最大者通高64厘米,最小者通高36.8厘米,阴刻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这是吴越地区特有的敲击乐器。
还有其它珍品,不再列出。

临时展区在主入口的三楼,正展出清朝皇宫藏品。此为去展室的通道。

银带盖火锅。

金錾花八宝餐具。这是清末帝溥仪退位后典当给天津盐业银行的,1951年回归故宫。


南越王博物馆,不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