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蚁垤《罗摩衍那》

 政二街 2017-12-26


:《罗摩衍那》


内容梗概


史诗描写罗摩与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童年篇》:十车王无子,举行求子大祭。大神毗湿奴化身为十车王的四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设睹卢祇哪。罗摩长大后随众友仙人出走,铲除妖魔,来到遮那竭王朝廷。罗摩拉断神弓,与悉多结婚。

   《阿逾陀篇》:十车王年迈,决定让罗摩继承王位。小王后吉迦伊向十车王提出要求:立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将罗摩流放14年。罗摩是孝子,与悉多、罗什曼那一起出发到森林中去。婆罗多去森林迎罗摩归国。罗摩不肯,将自己的一双鞋交给婆罗多。婆罗多捧双鞋回国,代罗摩摄政。

《森林篇》:罗摩一行三人进入弹宅迦林,过着艰辛的生活。十年后,他们又来另一座森林。楞伽城十首罗刹罗波那设计劫走悉多。罗摩兄弟在林中遍寻悉多踪迹,最后遇到无头怪,他劝他们与猴王须羯理婆结盟寻找悉多。

《猴国篇》:罗摩兄弟来到般波地上,找到须羯哩婆,帮助他收复失国。但猴王复国后,沉湎欲海,忘记诺言。直至罗什曼那骂上门来,他才醒悟。于是派出兵将,到各处寻找悉多。哈奴曼被派往南方,在途中,他们得知悉多被劫往楞迦城。

《美妙篇》:哈奴曼越过大海,来到楞伽城。他变成一只猫,潜入防卫森严的城中。在罗波那的后宫无忧园内找到被囚禁的悉多。哈奴曼目睹悉多坚贞不屈,抗拒魔王引诱的情景。趁罗刹女离开之时,哈奴曼现身,拿出罗摩的信物。悉多大为感动,交给哈奴曼致罗摩的信物。

《战斗篇》:罗摩率大军来到大海对岸架桥渡海与罗波那展开激烈搏斗。最后,罗波那战死。罗摩怀疑悉多的贞节,悉多投火自明,夫妻团圆。14年流放期满,罗摩得胜回国。

《后篇》:罗摩做了阿逾陀国王后,怀疑悉多的不贞,将怀孕的悉多遗弃于恒河岸上。蚁蛭仙人收养了她。悉多生下双生子,蚁蛭作完《罗摩衍那》,教二子演唱。后来到罗摩宫中,觐父认子。蚁蛭领来悉多,证明她的贞节。罗摩仍旧不信,悉多求救于地母,大地开裂,悉多投入地母怀抱。

研究综述

《罗摩衍那》在印度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两百年来,西方的一些学者掀起了研究印度史诗的热潮,提出了一些合乎科学的见解。相比而言,我国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要晚得多。20世纪中叶以前,《罗摩衍那》只以极其简略的故事梗概随佛教经典传入我国,但流传范围极其有限。我国(指在汉族地区)对这部史诗没有直接介绍。直到1959年和1962年,我国才先后出版了由现代印度作家用散文缩写的《罗摩衍那故事》的中文译本。直接从原文译的7卷本诗体《罗摩衍那》从1980年开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对这部史诗的介绍在解放以后开始。一开始只是报刊上的一些一般性的评介文字。1964年,我国出版的《梵语文学史》对这部史诗作了较详细的述评。

1979年,我国出版了季羡林先生的专著《罗摩衍那初探》,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罗摩衍那》的学术专著。季羡林的这部专著从15个方面全面分析了《罗摩衍那》。首先,他对这部史诗的性质和特点、作者、内容、演变、语言、传本、译本、与中国的关系、与佛教的关系等作了分析和介绍,他的这些观点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认可。其次,他用大量笔墨研究了有较多争议的两个问题,一为《罗摩衍那》的成书时代,一为对《罗摩衍那》的评价。

这部作品的成书时代是许多梵文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季羡林从经济基础(通过和中国历史发展情况的比较,认为当时的印度已出现土地私有制)和上层建筑(从道德方面来论证文中所反映的社会性质,说明当时的道德论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论)两方面确定,这部作品形成于印度的封建时代。对于《罗摩衍那》的评价,季羡林主要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入手展开论述。他分析了这部作品中的种姓矛盾,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民族矛盾和生产方式的矛盾,认为《罗摩衍那》是一部歌颂新兴地主阶级的作品,它通过大力宣扬一夫一妻制,强调女子的贞洁,表现作者对王位继承人的纯洁性的关心。对于这部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为“最初的诗”的作品,季羡林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冲突的展开、自然景色的描绘、艺术风格的创立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这部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季羡林的这一部专著大体上可以认为是我国研究《罗摩衍那》的开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部史诗的有关介绍、翻译和研究引起了我国读者的广泛兴趣,一些高等院校的学报和刊物发表了20多篇研究《罗摩衍那》的论文。虽然数量仍有限,但却在学术理论水平上把我国的《罗摩衍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形成及经过

对这一问题,80年代中期以前的学者主要关注的是作品具体形成的时代。如季羡林认为它产生于封建社会,黄宝生则认为它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3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开始对作品的形成的原因、演进的过程等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王峙军的《论〈罗摩衍那〉演进过程的随意性及整一性》一文就是对史诗形成过程的特点进行的整体探讨。孟昭毅的《印度两大史诗成因的文化意蕴》一文研究了史诗成因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更深层次的挖掘了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作品的主体与风格 

   80年代以后,学者们从多角度解释作品的主题。易新农《从“英雄历险”原型母题看〈罗摩衍那〉》一文认为,这是一部旨在弘扬达磨的史诗,“罗摩的‘受难’不是消极的,而是‘躬行达磨’”。有的人则认为这一史诗是一部伦理化的史诗,旨在描写一个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秩序井然的人类理想社会。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部阐明生活中的崇高理想的史诗。其他学者则在季羡林先生的研究基础上,对“一夫一妻制”等问题进行专门论述。

《罗摩衍那》被称为“最初的诗”的主要原因在于艺术风格方面。这部作品虽然朴素无华,简明流畅,但已在某些方面呈现出精雕细琢的倾向,成为后来玩弄文字技巧的先声。近20年来,对《罗》艺术特色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自然景色两方面。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没有超出季羡林先生的研究水平。对自然景色的分析,卢铁澎的文章《自然畅神与情景交融——论〈罗摩衍那〉的自然美意识》,从审美价值角度认为,《罗摩衍那》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明,当时的印度已明确意识到自然美对人具有畅神的审美价值,其自然美意识自觉、成熟的程度已接近我国六朝时代水平。这一文章将对《罗摩衍那》自然景色的研究提高到理论水平。

三、作品与宗教的关系

《罗摩衍那》的发源地与佛教相同,因而有许多人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季羡林在他的《罗摩衍那初探》一书中认为,这部作品对佛教的态度是否定的,而浸润其中的是印度教精神。进入90年代,我国学者对作品与宗教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探讨。张德福在《〈罗摩衍那〉和罗摩崇拜——试析印度文学与宗教的高度结合》一文中,首先详细分析了罗摩的形象,接着又描述了作品诞生后在印度形成的“罗摩崇拜”,并由此解释了其中包含的浓厚的印度教精神。卢铁澎的文章《印度古代美意识的矛盾性——从史诗〈罗摩衍那〉说起》,探讨了这部作品中存在着美的极端精神性与强烈感官性对立并存的审美矛盾,以此说明印度古代文学艺术与宗教的矛盾。

四、关于作品的比较研究

《罗摩衍那》中塑造的出色的形象哈奴曼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个形象和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许多相似之处。为此,许多学者著文探讨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温祖荫的《东方文学鉴赏》中,虽未用足够证据说明哈奴曼对孙悟空的影响,但却详细地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研究还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罗摩故事很早就流行于藏族地区,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对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和《罗摩衍那》进行比较的文章,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有介绍这部作品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情况的文章。

参考材料


1. 季羡林:《罗摩衍那初探》,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 《印度两大史诗评论汇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

3. 张建华:《论〈罗摩衍那〉表现的社会理想与伦理观念》,《南亚研究季刊》,1995年第2期。

4. 卢铁澎:《自然畅神与情景交融-论〈罗摩衍那〉的自然美意识》,《国外文学》,1995年第1期。

5. 孟昭毅:《印度两大史诗成因的文化意蕴》,《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6. 王峙军:《论〈罗摩衍那〉演进过程的随意性及整一性》,《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


重大消息:

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