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完)无人胜利

 陆一2 2017-12-26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谒语,不仅是中国历代王朝之殇,也可以作为罗马帝国之殇。

“五贤帝”时期的繁荣历来为史家称颂。从文化上看,它是罗马人与蛮族平等化的产物。从政治上看,它是中央集权切实加强的产物。从经济上看,它更是环地中海市场大统一的产物。

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帝国也经历过短暂的和平。但是由于当时的建设聚焦在罗马城,所以物流线路呈放射状分布,而没有形成网络。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还只是帝国物流网络的初级形态。环地中海各个市场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这个行省到那个行省的物流,并不比它们并入罗马版图之前方便多少。

地中海本身就像一条永远不需要疏浚的大运河。如果只让它服务于个别港口城市,无疑是对其干线运输潜力的巨大浪费。经过图拉真和哈德良的大力建设,罗马帝国形成了基本的陆地道路系统。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开始连通到地中海的运输网络。每个新接入的城市都有可能与原本网络中的任何一个城市发生贸易。于是,整个网络中的贸易机会便呈现出几何式的增长。

因为贸易的繁荣扩大了税基,所以政府在更低的税率下仍然可以保持税收的增长。“五贤帝”时代的罗马帝国,可以轻松地一边减税,一边进行大型建设和对外战争。其中的秘密就在这里。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对于大统一国家来说,收入依赖于贸易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这里我们有必要花一些时间来探讨,贸易的本质是什么?任何一笔贸易,都包含3个层面上的意义。第1层是物流运输,第2层是资源配置,第3层是投机。接下来我们对这3层意义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贸易不能只是物流运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没有“资源配置”和“投机”产生的利润。无论运输条件多么优越,贸易也是无法发生的。比如在广阔的中国农村,由于产品高度同质化,所以交通虽然方便,但却没有滋生大规模贸易的环境。因此罗马帝国的物流条件改善,并不能保证贸易的持续繁荣。

然后我们来看“资源配置”。18世纪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创立了“比较优势”学说,特别强调贸易在资源配置上的意义。他指出,如果A擅长生产食物,B擅长生产衣服。那么A就应该替B生产食物,B也同样应该为A生产衣服,然后两相贸易。如果A自己为自己生产衣服,B自己为自己生产食物,那就属于效率上的浪费。

李嘉图生活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在他看来,各国的生产力特征存在巨大差别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2000年前,事情并非如此。

我们不妨仍以英国为例。它在罗马帝国时代是一个山高皇帝远的蕞尔小国。考古研究显示,英国最早使用的工具和家庭用品,大多是从地中海世界进口的。但是随着罗马化程度的加深,这些用品的制造技术逐渐被英国人掌握。文物的年代越晚,进口替代就越明显。最后绝大部分的工具和用品都变成英国本地生产的了。换句话说,英国与地中海世界之间生产力特征的差异消失了。

在文物学上更典型的,是一种带有特殊风格的陶器。公元前2世纪以前,只有意大利北部能够生产这种陶器,但是它在同一时期地中海世界的各个地方都有出土。这说明它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出口商品。公元1世纪,高卢南部开始生产可以与它竞争的仿制产品。1世纪后半期,生产基地进一步北移。到公元2世纪,莱茵河畔也能发现这种陶器的工场了。不仅如此,在小亚细亚、埃及和叙利亚等地,也都出现了它们各自的“山寨版本”。

古代世界的技术更新缓慢,模仿远远比创新容易。每一次技术传播都可能使一宗贸易从此断绝。欧洲人能够克服行程万里、语言不通的困难,把中国的造纸术、养蚕术学到手,更何况在罗马帝国内部呢?从这个角度上讲,贸易固然有着“资源配置”的意义。但是随着贸易的进行,这种意义本身是在被不断抹平的。简而言之,眼下的繁荣,消耗了未来的商机。

在农业领域,这样的逻辑也同样存在。对于西班牙和高卢的蛮族来说,臣服于罗马是有利可图的。因为他们能够带来先进的耕地增产技术。但是罗马人并没有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可以教授给他们。那些技术迟早会变成蛮族人自己的技术,甚至被改进得更加优化。那么对于那些蛮族的后代来说,继承和运用自己祖辈的技术简直就是天经地义。他们不会觉得有必要去感谢任何人。

最后我们再来看“投机”。投机的利润,来自于交易对手不熟悉市场,贵买贱卖。通常来说,当市场刚刚形成,交易量还比较小的时候,信息沟通少,则套利机会多。但是随着交易的次数增多,规模扩大,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套利机会将迅速减少乃至消失。换句话说,由“投机”驱动的贸易,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16世纪航海大发现之后,欧洲统一市场初步形成,也出现过短暂的投机贸易繁荣。当时的荷兰一度控制了全欧洲4分之3的动力。但是很快它就在与英国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因为英国的贸易是以生产和技术为后盾的。而荷兰不过是利用其信息和区位优势进行投机罢了。

综上所述,我们绝不能因为贸易在现代经济中占有核心地位,就把它生搬硬套到古代世界去。“五贤帝”时代的贸易繁荣,是注定不可持续的。人们迟早会发现,只有破坏工艺的流传,破坏市场的统一,破坏帝国的和平,地中海贸易才能重新变得利润丰厚。

“五贤帝”时期之后,罗马帝国重新陷入混乱,国势每况愈下,一泻千里。帝国的命运多舛,可以从皇帝们的结局中反映出来。从公元235年到284年,罗马帝国前后出现了29个皇帝,其中只有1人是正常死亡。公元238年那一年之间,就有4个皇帝被杀。如果算一笔总账,从奥古斯都到罗马帝国分裂,422年间,罗马帝国总共换了103位皇帝,平均每位皇帝的“任期”还不到4.1年。

从农业立国到军事立国,这是罗马的第一次革命。完成者是凯撒和奥古斯都。从以罗马城为本到以帝国为本,这是罗马的第二次革命。图拉真和哈德良完成了它的一半。从军事征服地中海到经济整合地中海,这是罗马的第三次革命。这个革命,直到1800多年后的今天还没有完成。

在罗马治下的300年间,地中海世界实现了文化、知识、工艺的大交流。可是在存量的内容交流完毕之后,增量就显得非常微小了。各地的蛮族在逐渐罗马化的同时,也失去了对罗马的尊敬。继续维持一个帝国的成本似乎已经超过了它所带来的收益。本来,至少勇猛的罗马军团还可以打击蛮族,为大家带来和平。但是现在,连罗马城自身的安全都需要蛮族来保护。皇帝是帝国的代表,而他的权力也极度虚弱。总之,一切迹象都说明,罗马帝国应该寿终正寝了。

公元286年,以近卫队长身份上台的戴克里先皇帝,做出了一个世间少有的决定:主动把自己的帝国分成4块,由4位皇帝分别治理。放弃罗马城,由4个皇帝各自重新建都。他自己选择了拜占庭城。这个城市经过后任皇帝君士坦丁的建设,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的罗马帝国,逐渐分裂、崩溃,陷入无尽的战乱和灾难。偏安一隅的拜占庭帝国虽然残存了下来,却不过是地中海诸强权中普通的一支罢了。

罗马帝国从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