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寒江上有怀_孟浩然

 黑猩猩表哥 2017-12-26
​《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首联起兴,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二联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尾联写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全诗透露出诗人在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中间两联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显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力。
作品名称
早寒江上有怀
作品别名
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作者
孟浩然
作品原文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⑴,北风江上寒⑵。
  我家襄水曲⑶,遥隔楚云端⑷。
  乡泪客中尽⑸,孤帆天际看⑹。
  迷津欲有问⑺,平海夕漫漫⑻。[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⑸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⑹孤:一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漫漫:水广大貌。[1][2][3]
白话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4]
创作背景
孟浩然曾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729年)至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2][3]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3]
历史评价
《王孟诗评》:读此四句,令人千万言自废(“我家”四句下)。
《唐贤三昧集笺注》:客怀凄然,何等起手!
《历代诗发》:间翔容与,绝代风规。
《唐诗别裁》:起手须得此高致(“木落”句下)。
《网师园唐诗笺》:振衣千仞(“遥隔”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逸笔故饶爽韵,前四纯以神胜,是此家绝唱,诣不必逊他人人工也。二、四正乃悠然神往,后半弥作生态,结语紧接五、六,亦复隐承三、四。
《唐诗近体》:“早寒”起,“有怀”接,一气相承(“遥隔”句侧)。
《唐宋诗举要》:纯是思归之神,所谓超以象外也。[5]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6]
孟浩然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4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9-170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86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5]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530-531
[6]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