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教授12月14日上午10点4分因脑中风并发心肺衰竭在台湾高雄医院逝世,享年90岁。 高雄医院透露余光中离世细节:家属放弃急救,平静离世 据岛内媒体报道,因余光中家属事前已签署放弃急救同意书,且家人希望陪伴他最后一程,因此余教授在13日晚上由加护病房转出到普通病房,14日上午在未插管、未施行心肺复苏术、未急救的情况下,由家人陪伴在身旁,平静离世。 院方向媒体确认,余教授曾于今年11月27日因家属发现他嗜睡、说话不清楚,被送到高雄医院急诊,经医师诊断为急性脑中风,当天即收治于神经内科病房治疗,因教授年纪大,容易发生呛咳,住院期间陆续并发心衰竭及肺炎,产生肺浸润的现象。12月8日余教授因心衰竭及肺部浸症状恶化,转神经内科加护病房治疗;医疗团队与家属讨论治疗计划,家属考虑教授年岁已大,签署放弃急救同意书,不插管治疗。12月13日晚间,余教授家属因想陪伴在他身边,故要求转到神经内科普通病房,12月14日上午余教授病情持续恶化、症状加重,于10点04分因呼吸衰竭而过世,因家属已签署不施行心肺复苏术同意书,院方采取保守疗法,没急救,余教授过世过程平和。 高雄医院方面还表示,余教授脑中风入院后,一直呈昏睡状态,意识不清,无法说话,但家人始终陪伴在旁,直到他过世。院方表示,安宁疗护就是最后不施行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愈来愈多人做这种选择,应该大力推广,很佩服余教授的家属做出最后不急救的决定,让余教授平静离世。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能够平静离世,按传统习俗来讲那是福分,去世也称为‘喜丧’。能够善终,这或许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结果。善终虽然是很多老人期望,但是也要有余先生一样明智的家属才行啊。 我们现在很多现象是见老人不行时,都会要求医生采取各种措施去延长生命。在老人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抢救,即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氧气管、输液管、吸痰管、胃管、排尿管、穿刺留置导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使患者浑身上下布满各种管子、导线。看到这样,做儿女的心就安了。是啊,你们是心安了,但是不知道老人却在受罪呀。这个时候的患者虽不能支配身体,可是心里清楚啊,但是却无法表达意愿。如果患者稍微有反抗的能力,都会打横幅向你们抗议的。 记得读过一段话,说在生命尽头肯为你拔氧气管的人才是真懂你的人。这看似确实比较残忍,但是对于无法避免死亡的人也或许是最好的帮助。 还有一种情况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阶段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一般人在临终时,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有尊严的终结呢?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但是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虽然给他们供氧,却无法减轻“呼吸饥饿”。很多患者在接受输氧的同时仍表现出张大嘴巴大口大口喘气的状态,就是这个原因。这时候如果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打开窗户和风扇,形成一种自然的开阔,可以有助于减轻临终时的痛苦。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据一项对100位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虽然此时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最好还是不要这么做为好。因为翻身会让患者更加痛苦。 记得父亲去世时的那一刻,我就听出来他咽喉部象有痰一样,呼噜呼噜的声音,我就让医生赶快吸痰。但实际上已没有任何意义。最后虽然打了强心针,也没能让心脏重新跳动起来。直到父亲呼出最后一口气时才真正解除了痛苦。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 另外所有传说及科学实验的结论,都确认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有些忌讳的话就不要随便说出口了。 从以上这些叙述中,我们知道人在去世前的一些主要身体变化,也不难发现,其实临终这个时候的患者最需要的是心理安抚和家人的陪伴。当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的时候,就要坦然接受,给与患者临终关怀才是主要的。临终关怀就是从人文方面让生命有尊严、体面地离去。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这个词我是十多年前接触到的。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临终关怀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有研究认为,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 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 ①保存生命; ②解除痛苦; ③没有痛苦地死去。 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其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临终关怀又称为安宁和缓医疗、安宁疗护、姑息疗法。就是前面关于余先生的报道中那个词‘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方式的开创者是英国人西希里・桑德斯博士( Dr.Dame Cicely Saunders 1918-2005 )。桑德斯年轻时是名护士。1947年她照顾一位年轻的癌症病人大卫·塔斯马,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由于当时医生对癌症病人的疼痛束手无策,桑德丝突发奇想:'不知能否为癌症病人的疼痛做点什么?能否给他们更好的照顾?'于是桑德丝决定为癌症病人建立一个像家而比较不像医院的地方。1948年大卫去世,自此桑德丝便特别关心癌症病人,且继续为她的理想到处演讲,募款。 桑德斯1967年创立英国圣克里斯多夫临终关怀医院。她的一句话五十年来一直作为临终关怀服务者的座右铭: “You matter because you are you, and you matter to the last moment of your life.” “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后一刻仍然是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详的离去,但也尽一切努力让你活到最后一刻。” 安宁疗护(姑息治疗)的理念是通过由医生、护士、志愿者、社工、理疗师及心理师等人员组成的团队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在减少患者身体上疼痛的同时,更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患者'灵性照护'。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死者了无牵挂,生者还得坚强地继续自己的人生。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德、法等发达国家建立起各种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1987年,中国有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内陆一些城市也确定试点医院,提供临终关怀床位。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组织机构也比较多。作为全国临终关怀示范基地、上海市也是第一批试点单位。据统计,上海共有7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安宁病房。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 2017年2月9日 颁发了《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下称《指南》),使临终关怀的具体可操作层面有了国家标准。 《指南》很详细。当然,既然是(试行),呱呱认为也是存在不足,需要后续的评估、完善。比如是否有必要增加‘在正式死亡后,建议一般医生6个小时后再次确认后再处理遗体呢?’。还有第三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部分就比较笼统,其中这句“评估患者是否由于种族、文化和信仰的差异而存在特殊的习俗。”那么评估后如何尊重习俗呢?如何操作呢?比如佛教徒认为人死后八小时内不宜触碰、移动尸体,还有助念的仪规等。是否会尊重他们这些呢?有哪些措施支持呢?” 说到这里,不管说去世也好,基督教、伊斯兰教所说的安息也好,其实也不管《指南》规定有多么细致,到头来这毕竟还是与亲人告别。呱呱认为平时就珍惜彼此,做子女的贴心尽孝、满老人的愿才更为重要。 有句话说得很好:“生命的两端需要同等地照护”。人在这世上短短的数十年,既然被造物主赋予了情感,作为“三才者 天地人”之一的人,就应该珍惜每一次遇见,在亲爱的人即将离开时,可以表达一些真实的内心感情,让逝者在逝去的路上不至于落寞。知道被牵挂,便给予了即将逝去之人一点神圣的证明,让亲人在这宇宙中并不孤独。人这一生中就是不断地接受与付出的过程,总有需要感谢的人和事,对于曾经被给予温暖和资养,以及曾经的执手相视,终还是要心存感恩!你是她生命的延续,她是你生命的先行、先知! 今天是冬至,也是习俗中拜祭祖先亲人的日子。我们现在人做不到“丧三年 常悲咽”,但是还是要持恭敬心去缅怀故人的。活着时珍惜,善待,无愧于心。逝去了,那也或许是换一种方式的永生! 名次解释: 谵妄是指一组综合征,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通常起病急,病情波动明显。该综合征常见于老年患者。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觉醒度改变、感知觉异常、日夜颠倒。谵妄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角度 谵妄,证名。指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妄见妄闻的证候。一作俨妄。《素问·气交变大论》 :“岁水太过,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多由阳热亢盛,或气血不足,痰浊蒙蔽而致精神失常,实热者,伴见大便不通,心腹胀满,宜凉膈散、大承气汤等。若虚病痰病,可兼惊悸、夜寐不宁等症,宜清神汤或平补镇心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