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西走廊,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xiake172 2017-12-26

从地图上看,甘肃像是一根骨头,在这个骨头的中间有一条长长的峡谷,因位于兰州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称之为河西走廊。这个名字,被包裹在历史的浓雾中。许多人只是依稀知道,这是条著名的路,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但却未必深入的了解过这条路数千年来发生的故事。它承载了西汉到民国的经济繁荣,见证了悠久的宗教、民族融合。顺着这条1000多公里的走廊,追溯着历史的踪迹向前,寻访那些被淡忘的记忆。

线路概述

第一天:兰州出发沿连霍高速(G30)向西北武威方向行驶。270公里后就可以到武威市,夜宿武威。

第二天:武威出发沿国道312向张掖行驶,也可以选择沿连霍高速(G30)向张掖行驶。250公里后到达张掖,夜宿张掖。

第三天:张掖出发沿连霍高速(G30)向嘉峪关方向行驶,220公里后到达嘉峪关,夜宿嘉峪关。

第四天:嘉峪关出发沿连霍高速(G30)向瓜州方向行驶,250公里后换行柳格高速,在行驶120公里到达敦煌。

兰州:一座城一条河一碗面

喝着三炮台吃着手抓肉是典型的兰州生活。这里的羊肉没有一点膻味,里面的粉条十分筋斗,再配上旁边的白面条,此食只有兰州有。三炮台是一种西北特有的茶,是用上等的菊花、福建桂圆、新疆葡萄干、甘肃临泽小枣、荔枝干、优质冰糖为佐料配制而成。茶具制作玲珑小巧,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故称为“三泡台”或盖碗茶。

黄河在这个充满了回民文化和牛肉面的西北城市中穿过。兰州人的一天是从牛肉面开始的,一碗拉面,不仅仅是筋道的面和浓浓的汤,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寄托。牛肉拉面已经变成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超过3000家的面馆每天要消费200万碗牛肉面。对于离开兰州的当地人,看到兰州牛肉面就会勾起了自己深深的乡愁,一定要来一碗才算痛快。

从1919年第一家拉面馆开张以来,牛肉拉面在兰州还不足百年的历史。相比这碗面,兰州作为丝路渡口的时间更为久远。如今的兰州已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了,从兰州渡过黄河后,要探访那几千年闻名遐迩的河西走廊了。

中山铁桥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甘肃省兰州市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它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如今,这座古老的桥梁依然横跨黄河之上,与白塔山相呼应。

武威:鸠摩罗什17年的等待

离开兰州市区,沿连霍高速(G30)前行,我们下一站的目的地是鸠摩罗什居住过十七年之久的凉州,凉州在历史上曾多次更名,武威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据说这个名字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

武威这座城市并不大,人口也不是很多,上班的高峰期一片汽车的鸣笛声之后便沉静下来,这也让我有足够多的寂静时光去拜访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出生的时候,中国还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过这和他并无太大关系,因为他出生在遥远的龟兹国。鸠摩罗什的身世也着实让人羡慕,爸爸天竺望族,但是非要放弃宰相之位周游列国,直到来到龟兹碰到龟兹王的妹妹,才停下了脚步。随后就有了鸠摩罗什,这位混血儿更是不得了,相貌出众不说,智慧也是十分超凡的,有记载说他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不过他的志向却令人咋舌,他既不靠脸吃饭也不靠才华,非要吃寺庙里的素斋。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

这座寺庙并不大,虽然被定为了4A级景区,但是在许多人看来也许未必是一个知名景点,不过围绕着这座寺庙却有着许多的故事。

当年,凭借着出众的相貌、潇洒的文笔以及佛教这门专业课A+的成绩,让鸠摩罗什的名声传遍整个西域,人们非常钦服,每年举行讲经说法,西域诸王都云集来闻法,并长跪在鸠摩罗什的法座旁边,让鸠摩罗什踏着登上法座。曾有三果罗汉言,鸠摩罗什在三十六岁如果没有破戒,他就会成为第二个佛陀。这些说法很快在汉地也开始流传。魏晋南北朝是个佛教兴盛的时期,身处长安的前秦皇帝苻坚闻此人后也很想听听这位大师的讲经说法。公元382年,苻坚遣大将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俘获了鸠摩罗什。

历史上的事充满了机缘巧合,在吕光带着鸠摩罗什沿着河西走廊走到凉州(今武威)的时候,前秦皇帝被擒杀了,前秦摇身一变成了后秦。吕光审时度势,决定不再回到长安,在凉州自立为王,史称后凉。鸠摩罗什也被囚禁在这个尘土飞扬的地方长达17年之久。

吕光是个粗人,不信佛,自然也就不信鸠摩罗什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神通,敢于对他百般戏弄。最严重一条,就是强破僧人戒律,叫他娶了龟兹公主为妻。鸠摩罗什不光有了老婆,他的才华没了用武之地,除了过着俗人生活之外,还在皇帝身边做点出谋划策之类的事情。在这17年中,专业没用上多少,倒是把中文练好了,以至于他到达长安后不需要帮忙就翻译了大量梵文经书,这些翻译作品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403年后凉没有逃过前秦的命运,被后秦所灭。后秦皇帝姚兴灭后凉的目的,居然也是为了获得鸠摩罗什这位异国高僧。此时的鸠摩罗什已经五十六岁,在武威这座城市等待了17年之久后,他终于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此后,鸠摩罗什重操僧人旧业,空虚我见,译经说法,终日不倦。

而鸠摩罗什寺变成了这位高僧在此留下的足迹,屹立风中数千年之久。

从鸠摩罗什寺中出来后我漫步在武威街头,今天的武威已经无法重现曾经作为要塞时的磅礴气势了,它褪去光芒变得安静且平凡,凉州这个名字已经变成了武威的一个区名,市中心就在凉州区,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我看不出这里和中国大多数城市有什么区别了,只是一口的西北话和一些风俗依旧保留在这座古城中。

武威人喜欢喝茶,这个习惯作为一种风俗保存下来,武威人喝茶的方式也带着西北人的豪爽,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而当地人喝的茶也有别于回民的三炮台,而是一种名为“茯茶”的茶品。茯茶是黑茶中的特色产品,当地人把茯茶放在大茶壶里慢慢地熬,还要加入核桃仁、桂园、苹果梨、枸杞、烧焦的红枣等等,把它们的精华都释放出来,一壶茯茶就算是熬好了。熬好后的茯茶,颜色鲜艳,打开壶盖,一丝形容不出的芬芳就扑鼻而来。

而在凉州这个地方,吃上一碗当地人最爱吃的行面,搭配上卤肉,来一壶茯茶,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方风味小吃“三套车”。

雷台汉墓

来武威,一定要去看看雷台汉墓。中国人都知道的一件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正是出于这里。

“马踏飞燕”是于1969年和这个汉代将军墓一起被发现的。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也称圣庙、孔庙,是为祭祀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庙宇。武威文庙位于市区东南,扩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后经重修扩建,大殿雄立,飞架斗拱,彩绘精美,是一组造型瑰丽,类似皇家宫阙的建筑群。

从武威到张掖:充满故事的走廊

飞奔在高速公路上不久便驶入了金昌境内,道路两旁尽是风景秀美的群山,在这条不寻常的路上有太多的故事发生,无论是鸠摩罗什还是玄奘都在这条狭窄细长的通道中前行。

驶出金昌就进入了张掖管辖的山丹县境内。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军马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丹军马场是仅次于苏联顿河马场的世界第二大马场,随着原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山丹军马场占据了世界第—的位置。

张掖镇守在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前沿,古时的人穿越沙漠戈壁来到张掖这片绿洲的时候看到这里泉水遍地,泉水清洌甘甜,所以把这里称为甘州,这也是甘州名字的由来,即甘肃中的甘字由来。

张掖:与佛教相关的那些记忆

大佛寺因殿内一尊超大的卧佛像而得名。大佛规模巨大,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人,耳朵上能容八人并排而坐。大佛的传神之处在于站在不同角度,大佛眼睛的状态是不一样的,站在脸正前方是睁,在脚跟看是闭,从头走到脚可以看到佛眼闭上的动态变化。佛像是空心的,内有五层高,人可以走进去,各层之间有楼梯。如今大佛寺的楼梯已经被封闭了,人们不能去到大佛内部参观了。

在这条传奇的道路上有许多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从来没有中断佛教的传播。公元1098年,西夏人在这里修建了今天的大佛寺。

张掖这座古老的城市曾经有着“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的美景,只是如今无法再现,大佛寺、木塔等其他古建筑为这座城市留存着宏伟历史的影子,让人们可以去想象它曾经的模样,就连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张掖,都被这里的雄伟建筑和城市繁华所叹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离开张掖前我们去吃了当地有名的小吃牛肉小饭。牛肉小饭虽然叫小饭但并不是米饭做的,而是用面粉加水做成面团,随后将面团揉成跟铜钱差不多厚的面片,将面片切成大小均匀跟饭粒差不多的方块。将这些方块放到锅里面煮,煮熟以后就捞出来,放到凉水里浸泡一段时间。把饭盛到碗内,把准备好的黄牛肉片、豆腐片、粉条等一些汤卤配料浇到饭上面。刚出炉的小饭热气腾腾,汤中的面粒粒都分的很清,有着晶莹剔透的外表,就跟真的饭粒一样。

嘉峪关:边塞城墙见证的离别

嘉峪关作为一个关隘的巅峰是在明代,它的军事重镇地位在这一时期越发明显。地处河西走廊的嘉峪关,成了“丝绸之路”文化与长城文化的交汇处。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嘉峪关更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文明和精神的象征,是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关隘,也是整个长城最著名的景点。

览完嘉峪关长城,我前往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的悬壁长城。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这里的城墙像蛇一样,沿着山顶蜿蜒前行,从远处看,宛如悬挂在空中。该工程完成于公元1540年,修筑它为的就是让关城防御更加严密。这样一来城墙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封锁了石关峡口。如今的悬壁长城,大部分都是后修筑的。

爬到顶端一眼望去一片凄凉,除了脚下绿洲,一片戈壁到天尽头。这不禁又让我想到古代因为各种原因前来这里的人,或为生活所迫、或为政治避难、或为国、或为己,但是那个通讯闭塞的年代,在这里生活着实属不易,他们的故事早已消失在这大漠中,唯有那边关城塞一直伫立风中。

莫高窟:人与佛的交汇

数千年前,敦煌作为大汉王朝西部的前哨,边关贸易的特殊需求很快的让它变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大的城市。不久之后,大批的佛教僧侣带着传教的热情离开动荡不安的中原来到敦煌。很快,敦煌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开始信奉佛教,为了宣传信仰,一些佛教徒开始出资开凿佛洞。这种效应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佛教徒前往这座城市,开凿石窟变成了一条产业链,大量的石匠、画匠、抄经生前来谋生。而佛教以这种艺术的方式被保存了下来。

莫高窟距离敦煌市区20公里左右。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元代以后,敦煌才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现如今,敦煌735个石窟,其中近500窟绘着巨幅壁画,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绘画时间长逾千年,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画廊。

然而提到莫高窟,就不得不提及一段痛心的历史,敦煌的艺术成就在当时无与伦比,享誉世界,吸引了无数外国学者前来,他们用极低的成本获取了大量的这个世界最古老的书籍和写本。据统计,敦煌遗书在中国国内仅存2万件,而英国大英博物馆馆却有1.37万件之多。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有1.2万件,英国印度事物部图书馆约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有敦煌文物收藏。在经历了洗劫后的敦煌剩下的宝物已经不多了,中国政府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关闭了莫高窟的大门,阻止了国宝继续外流。

著名的莫高窟的第17窟,也被称为藏经洞。这让莫高窟从一个画廊变成了一个图书馆。敦煌遗书包括5-11世纪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献。其中有纪年者近千件,大部分汉文写本写于中唐至宋初。汉文遗书除了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献外,为医药天文,诗词俗讲等。宗教文献以佛经为主,其中大多有传世本,也有一些未曾传世的佛教文献。大量的官私档案文书,是研究中古历史、社会生活、寺院经济等的第一手资料,使人们对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现实生活的运用,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大批户籍资料,使人们对中古时代的社会的阶级关系认识的更加深刻。寺院文书反映着寺院的生产和生活。各种社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古社会的民间社团及其活动。

不过,来这里,游客的游览时间只有75分钟。官方认为,莫高窟正以“比古代快100倍的速度走向死亡”。除了风沙水害的侵蚀,日均数千游客带来的人为损害,也让莫高窟不堪重负。75分钟和十几个开放的石窟让人意犹未尽,游客们纷纷坐在在莫高窟门口看着山上的无数小洞,让人觉得数千年人们对佛教这种信仰的执着造就了这一个伟大的遗产。

敦煌:西行之旅的尽头

游览完著名的鸣沙山·月牙泉后,之后的故事,又与鸠摩罗什有关了。

这座孤单的白塔叫做白马塔,是鸠摩罗什为陪伴他跋涉千里的爱马所建,白马塔的看门人告诉我这是敦煌最小的一个景点,别看这里现在是城边的农村,但在古时候这里可是敦煌的中心城区。

离开白马塔,我们继续西行,前方就是古老帝国的边界——阳关。阳关位于敦煌以西75公里处,数千年的时间里,来到这里继续向西的大部分的都是佛教徒与商人。而阳关名字的由来要追溯到阳关北面更古老的一个关口——玉门关。曾经人们从西域于阗国(今和田)进口最好的玉石,因此,运送玉石取道的那个关口就叫“玉门关”。到了汉朝,又设立了另外一个关口,因在玉门关南边,所以称之为阳关。

因为那两句著名的诗,这两个关口成为了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一个伤心离别地。提到这两个关口,一种凄凉的情绪就涌上心头。

当年玄奘西行就是从这里向北,穿过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莫贺延碛,到达了哈密绿洲。而莫贺延碛以西,便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域了。即今天我们熟悉的新疆广大地区以及亚洲中、西部等地区,然而在当时,对人们来说,那里是一个神秘莫测、生死未卜的未知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