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财经大学

 Danliel88 2017-12-2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在上海财经大学第二届研究生“学术之星”颁奖典礼暨分享交流会上,作为获奖学生导师的代表,与大家做一些分享和交流。


胡明志同学这次能够从全校那么多优秀研究生中脱颖而出,离不开自己的刻苦努力,但也离不开校内外众多老师的热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在此,我也代表胡同学向所有曾给予胡同学帮助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获得上海财大研究生“学术之星”的称号,是一份非常大的荣誉,希望获奖同学们十分珍惜,满怀对科研的热诚,不忘初心,潜心钻研,踏踏实实走好学术之路,早日成为可以星烁全国学界的学术之星!


然而,良好的开端固然是喜事,但人生是场马拉松,不到终点不知谁是真英雄。如果立志走学术之路,这条长路才刚刚开始。赢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对科研并不太成立。科研讲究的是厚积薄发,持之以恒。学术人物中,后来者居上、逆袭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科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们今天这点小成绩,对比全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对比国内顶级名校的学术之星,都还有些差距。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标同龄人中的最优秀者,向他们学习。


当然,从我作为导师的角度,胡明志同学这次能够获奖,对我是份很大的惊喜。因为胡明志同学仅仅是我第二届指导的博士生,我自己还在如何指导博士生中进行学习和探索,是博士生导师中的新兵,还远谈不上有什么丰富的经验可言。今天作为完成学校指派的任务,谈谈我从2014年9月开始指导博士生这三年多来初步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个人感想,仅供各位老师同学参考。


一、我对于博士生阶段乃至自己成长过程的一些个人感悟



网上有一个段子,“我离成为院士只差一个能培养我成为院士的学生了”。虽然是玩笑,但一定程度上,导师与学生确实是相互成就。导师和博士生不是简单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导师从供给侧提供学生成长指导资源的时候,学生成长的需求也倒逼导师必须不断前进,不能停下来歇一口气。某种程度上,是博士生们推着我前进。


导师们都是从学生走过来,我也是从博士生阶段走过来的,11年前在瑞典一所十分古老的大学里求学四年后获得博士学位。我不惮言向各位老师同学坦白,我至今保留着对博士生阶段的灰暗记忆,甚至黑色的记忆。鉴于我自己的读博经历,我个人一直倾向认为,也许除了少数天才,对于大多数博士生来说,博士生阶段一定是非常艰苦的,需要通过一场炼狱式的考验,需要一次凤凰涅槃,一场灵魂洗涤,一回脱胎换骨。只有经历这么一回从心灵到心智上的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博士项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如果博士项目读下来,虽然毕业了,自己都还没有感觉什么心灵上的大冲击和心智上的大变化,那么我觉得,这个博士项目很难说是成功的,至少是应该还没有最大化发现和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与天斗与地斗都不难,与自己斗是最难的。人都是富有惰性的,只有在极端压力下才能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博士生项目的设置目标就是提供一个始终充满竞争压力的环境,去发掘学术上的潜能。


做科研是非常充满挑战始终充满竞争压力的一个过程,不仅因为做科研一定要创新,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没有模板可以照抄,更因为你时刻要跟全世界最聪明又最疯狂最用功的那些人比,这种比较又是十分透明公开无遮无挡,基本都取决于个人努力,不像公司和官场上的竞争失败还可以归咎上司不赏识没有后台运气不佳投胎不好,科研上的失败毫无托辞可用。


而又正因为科研环境是始终充满公开透明的竞争压力,要说服自己去接受这种生活,就不能为竞争而竞争,为发文章而发文章,为成果而成果,那样无止境无休止的竞争,会让自己迟早崩溃。从做博士生开始,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寻求自己的热爱,只有凭着对探究问题真相和内在法则的热爱和兴趣,才能不计短期得失而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做出优秀的成果,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博士生,离不开内心的坚定和坚守,即所谓内心要强大。而一个学人的养成,更是一个逐渐历练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胸怀广阔的人,甚至有个人魅力和精神感召力的人的过程。比如我们学院黄天华教授那样的学人,甘于三十年磨一剑。专业潜力的挖掘和心智人格的成熟,一定是要同步和互为促进的。


以上都是对博士生阶段乃至自己成长过程的一些个人感悟,我自己也远谈不上做到位,只是一日三省吾身,时时督促自己向优秀学人学习。


二、我指导博士生三年来积累的思考和体会


就指导博士生的具体经验而言,我确实不敢多谈,因为我本人确实还在学习和摸索总结中。如果试着要说出几点来,大概有三点:


首先,激发自信。正如前面所谈到的,我认为博士生阶段是非常艰苦的,需要有内心很强大的人才能读出来。这个读出来不是说能不能毕业,而是说能不能读好。有些博士生,跌跌撞撞甚至糊里糊涂也毕业了,但其实没有读好,没有读出来博士训练应有的价值。这几年每年联系报考我博士生的学生颇有不少,但对每个学生我都是非常谨慎,一定要反复确认是否是适合读博士的人。在我看来,适合不适合读博士,首先当然是兴趣,其次是自信。对学术有没有足够的抱负,直接决定了学术能不能做得好,最起码决定能挖掘多大的潜力。选人固然重要,培养更为关键。客观而言,财大的博士生源可能还不是国内最顶尖的。但我努力让我的博士生们相信,只要他们足够勤奋和努力,他们可以跟国内最顶尖高校的最优秀博士生做的一样好。


但学生的自信不是凭空来的,需要导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地鼓励、鼓舞他们。我具体的工作比如,我对学生的文章,包括本科生的文章,都尽量及时地积极反馈,让他们觉得不孤单不孤独。有人认可,才能度过论文写作初稿的漫漫长夜。我还尽可能邀请学术大咖来做讲座,或支持博士生去参加高等级国际国内会议,见识那么多文献上甚至教科书出现名字的大牛原来也并不是遥不可及,见到榜样,树立信心。胡明志同学在我推荐联系下受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进行合作培养一年,不仅得到美国导师的热情帮助,还大大开阔了眼界,熟悉了领域内很多顶尖专家,这对他未来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以身作则。学术上要出成果,首先要对学术有热情,至少要高度认可学术的价值。而要让学生热爱学术,首先自己要先做到。榜样的力量最有说服力。我工作还算比较繁忙,但只要有条件,坚持每周做一次组会,所有博士生硕士生在一起汇报最新进展,相互学习和互相辩驳。这种导师亲自带领下的讨论气氛对研究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每位博士生的第一篇论文我都会尽量从头到尾逐字逐词去修改。我十分相信一句话,“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但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里,要导师带着跟学生在一起反复修改过程中才能摸着。对科研的热爱和严谨,论文写作的流程、规范和技巧,以身示范是最好的方法。潜移默化,以身作则,做导师无非这八个字。


此外,尽管高校教师工作也有压力大待遇不足等种种问题,但我尽量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积极一面,虽然极为忙碌但乐在其中,传递正能量为主,让他们从我身上看到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经过最初一段艰苦爬坡而稳定下来之后的生活还是有自己优势,蛮值得去追求的。坚定了将来进高校进好高校这个奋斗目标,科研上就有源动力。目前来看,我已经毕业的两个博士,分别留校做师资博士后和在中山大学受聘特聘副研究员,胡同学也说自己要义无反顾去高校当老师。我的洗脑,目前看还见效,但相信他们都是结合自己兴趣和禀赋后的理性选择。


第三,能力为本。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成果。有些导师和学生的合作可能是模块式分工组合。但我要求学生论文第一稿一定要自己独立从头到尾写下来,写完了我再帮你改。不管初稿写得多差,也一定要从头到尾写下来,这样才清楚做论文最大的挑战和难点在哪里,才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这个做法也是基于我自己的个人体验。因为我博士时候导师虽然很仁慈很支持,但年纪偏大,我的博士生涯总体是我自己一个人摸索着读出来的,经历了很多曲折。相比出师前就有机会与导师或大牛合作的博士,我最初的起点比较低,后来再一点一点爬升,很吃力。但如今想来,这样独立的探索也给我很多财富。


选题是博士生论文非常关键的一环,可以说选题好坏直接决定了论文失败。我常跟我的学生们,包括硕士生、EMBA/MBA学生、MPA学生、进修生乃至本科生说,毕业论文我是来帮你的,是你要完成论文来体现你够资格来拿这个学位,不是要你给我打工帮我完成一项任务,所以论文题目一定要你自己提出来,可以结合导师的经验、过去成果和现在的课题提出题目,但题目一定要你提出来。你先开枪,我再帮你瞄准,第一枪一定要你先开。对于博士生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掌握不了选题能力,心里没有探究某个问题真相的冲动和热忱,缺乏识别真假问题或问题价值的能力,仅仅跟着导师走,导师给什么题目就写什么题目,那哪怕博士生期间出了不少好成果,将来恐怕也不会成长很好。导师给的题目再好,探究问题的原始冲动在导师那里,而不是学生。再好的题目也只是科研的起点,如果导师哪天因为忙碌或兴趣转换而对这个问题熄火了,这个工作就做不下去了。只有学生自己对某个问题有冲动有心底迸发的好奇,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做下去。这个过程也是最锻炼人的。


胡明志同学这次获奖申报材料中有一篇Small Business Economics(经济学SSCI一区)论文,关于住房产权和创业的关系。这个题目最初就是他自己结合对社会热点问题敏锐的观察思考而提出来的,论文研究切入点我校正了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合作完成,从写作初稿到最后接受,一年多点时间,还算顺利。基于这篇论文,他后来扩展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又沿着这个领域与我一起开拓,未来半年我们预计还会有好几篇国际B期刊和国内权威论文会出来。我想不久胡同学就可以在住房与创业这个小领域树立起来自己的个人品牌。


当然,放手让学生选题,导师会很累,因为很可能是导师并不熟悉的领域,相当于导师要重新进入一个领域从头开始学习。但我觉得这对博士生培养十分必要。也回应了我一开始说的,现在很多时候是博士生们推着我去往前走。当然,我有自己固守的基本盘,有一些基本问题始终在探究。但即使这个方向周边的学术世界也很大,导师跟着学生去到处看看,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野,不断学习新知,是非常大的乐趣。这也是我觉得高校教师这个工作的最大吸引力之一。


三、总结


总结起来,我以为一个合格导师要承担多元角色,既要是学生精神上的激励者和思想的倾听者,也要是财务上的赞助者和机会的提供者,同时还是科研规范的示范者,当然最重要是科研上的引路人兼学术上的合作者。有了前三者,第四点也是水到渠成的。


最后,再次祝贺各位获得“学术之星”荣誉的同学,恭祝你们以及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灿烂的学术生涯和美好的个人生活,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术做出可铭记的贡献!并期待你们早日以导师身份而获奖!


谢谢大家!


(根据2017年12月21日陈杰教授在上海财经大学第二届“学术之星”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颁奖典礼上的讲话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