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策略

 houfour 2017-12-27
摘 要:为实现海洋强省战略,海南省应借助建设国际旅游岛大好时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为此,介绍了海洋经济的研究现状,针对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培养海洋意识、实施科技兴海、抓好项目建设等策略。
  关键词: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51-02
  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因海而昌盛。世界上10个最发达国家中有8个在沿海,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世界五大产业带全都濒海而建。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拥有无法估量的通道价值和战略价值。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高瞻远瞩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海南也及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海洋经济一词的较早表述,见于1999年10月12日―13日加拿大AVSL举办的主题为“海洋经济与圣劳伦斯发展”的论坛,该论坛主要探讨海洋经济在圣劳伦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2009年6月,美国出台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的第一份独立报告《美国海洋和海岸经济(2009)》,并召开了美国“海洋经济:海洋在国家经济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听证会。后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关于改善海洋、海岸和大湖地区、增强海洋经济实力发展计划”的备忘录。至此,美国海洋与经济的联系以及海洋在经济中的地位,才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Rockefeller(2009)指出,“海洋经济及其重要性在当今得到了很好的见证,从食品到燃料,我们依赖于海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驱动经济发展。”关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IUCN(2009)提到“健康的海洋经济”(Healthy-
  blue economy),事实上是将海洋生态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入海洋经济中的发展思维,是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经济系统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
  (二)国内研究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五次海水养殖浪潮,被称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史上的五次海洋产业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海洋乃至内陆水域索取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优质水产品的“海洋革命”的新构想。此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的口号频繁出现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文献中。宋幼勤(2001)认为,海洋经济即为蓝色经济,或者将蓝色经济解释为海洋经济的衍生形式。还有学者提出了更狭义的海洋经济概念,将海洋经济定义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车亭,2007)。而近期,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后,国内各界对于海洋经济的理解(姜大明,2009;龙永图,2009)虽然在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上都已将海洋经济与蓝色经济做了区分,将蓝色经济视为较之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更为宽泛、更具发展内涵的概念,更强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生态与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的协调,海洋产业外延的扩展,即由单纯的海洋经济扩大到海洋、临海、涉海三方面,以及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1]。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挑战
  (一)发展现状
  海南省四面环海,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海岸线长度1 823公里,拥有国内唯一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作为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省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1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24%,逐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四大支柱产业;2011年,这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96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64.7%。逐步形成了以海口市为中心的北部综合产业带、以三亚市为中心的南部休闲度假产业带、以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工业区为主体的西部工业园区和围绕“博鳌亚洲论坛”的东部旅游农业产业带。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海南省航空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该省的消费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海南省经济增长[2]。海洋港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亚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比重过低。2010年,海南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2:23:55,而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7∶48,与全国对比,海南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2.海洋科技力量较为薄弱。海南省海洋人才缺乏,科研机构分散、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合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型研发基地,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较慢、转化率较低。
  3.海洋产业投入不足。目前,海南省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各级财政没有设立海洋产业专项资金,不能发挥财政对海洋产业投入的带动作用。同时,涉海企业也没有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融资渠道不宽。造成海洋产业融资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而海洋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进程。
  4.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海南省海洋立法进程相对滞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现行海洋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化,有些已经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内容不够完善、不配套、不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
  (三)机遇与挑战
  海南省虽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但是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612亿元,与广东(9 807亿元)、山东(8 300亿元、浙江4 500亿元)、福建(4 420亿元)等沿海省相比差距很大,这与其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离海洋经济强省差距甚远,大海洋小产值矛盾尤为突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海南省如何在较短时期通过跨越式发展,达到或超过沿海强省海洋经济水平,是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和实施绿色崛起面临的重要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作为海洋大省的海南省迎来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海南省该如何利用好辽阔的海域,抓住机遇建“海洋强省”。海南省应大有作为,也义不容辞。因此海南省应利用好优势的海洋资源,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步伐,早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三、加快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
  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网络、媒体、展览等多种途径,强化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意识,强化海洋环境资源意识,深刻认识发展海洋经济对维护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渔监船队建设,开展南海定期巡航制度,依法开展巡航监视和执法检查,对越境捕捞渔船依法查处。建设南海维权基地,在西南中沙群岛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管理。鼓励海南省渔民建造钢质大型渔船,建设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展外海捕捞,进一步维护我国南海主权[3]。
  (二)实施科技兴海,加快发展步伐
  整合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以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基础组建海南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建立军队、企业、科研院校研发体系,支持海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争取设立国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和科考基地。多渠道增加海洋科技投入,财政逐步增大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支持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活动,推进海洋高新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和产业化。建设南海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快海洋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科学开发西南中沙海洋资源,同时在三沙市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并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产业规模
  政府应加强财政资金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持,特别是要增加对公益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将南海油气开采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军民共建海防体系建设,力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物资、装备免税。搭建投融资平台,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和国家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向海洋产业倾斜[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采取各种投资方式兴办海洋外资企业。
  (四)抓好项目建设,强化带动作用
  应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引入一批关系全局和带动性强的重大海洋经济项目。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优先保障具有重大影响的海洋项目用海用地指标,并以此类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带动辐射功能,促使相关海洋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壮大海洋经济总体规模,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后劲。重点抓好海洋旅游、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船舶制造、滨海矿砂项目和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西沙、中沙、南沙海域资源。
  (五)完善法律体系,提升管理能力
  完善地方海洋立法内容,重点推进法规空白领域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增强海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港口管理、海洋渔业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更加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海”、依法“用海”和依法“兴海”,把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海上执法协调机制、海上执法信息通报和案件移交制度,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提高对海上综合案件的处置能力,制定海上应急执法工作预案,提高海上执法的整体力量与优势。
  (六)实施人才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海洋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强重点海洋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创新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适合海洋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制定海洋人才管理政策,狠抓落实,把海洋重要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人头上。实施海洋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海洋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海洋基础科技人才和海洋管理人才;加快推进滨海及海岛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海洋新兴产业、南海资源开发等重点海洋产业的人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崔玉阁.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 齐美东.基于SWOT的海南海洋经济发展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1):135.
  [3] 刘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6):151.
  [4] 王丹,张耀光,陈爽.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空间模式演变[J].经济地理,2010,(3):447.
  [责任编辑 柯 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