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认识一种鱼(98)丨淡水白鲳:来自亚马逊河的素食性“食人鱼”

 金惠养殖 2017-12-27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原产南美亚马逊河,为热带和亚热带鱼类,与“食人鱼”是近亲。

形态特征

侧扁成盘状,背较厚,口端位,无须。头部小,头长与头高相当。眼中等大,位于口角稍上方。尾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背部有脂鳍,背鳍起点与腹鳍略相对,体被小型圆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略呈锯状的腹棱鳞。体色为银灰色,胸、腹、臀鳍呈红色,尾鳍边缘带黑色。鱼种时体表有黑色星斑。到了成鱼这种星斑消失,但成鱼的体色会受环境的影响而有些变化,饲养在室内水簇箱中缺乏阳光的碱性水体中的短盖巨脂鲤体色较深、呈深灰至黑色,而放养在池塘中则是白身、银鳞、黑尾、红鳍,四色相配,鱼种加上体表星斑,极为美观。由于这种鱼的体型、体色特点,因此是很好的观赏鱼。


生活特性

淡水鲳为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发达,具有肉食性鱼类所具备的膨大的胃和幽门囊,既摄食小鱼、虾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饲料,又摄食水草、蔬菜、藻类等植物性饲料。在特别饥饿和实物匮乏时可进化成食人鱼。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投喂花生麸、豆饼和配合饲料。鱼苗阶段主要摄食硅藻、甲藻等单细胞藻以及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据观察,刚孵出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4~5天后肠管形成。长至5.6毫米,开始摄食浮游生物,主要是小型单孢藻和轮虫类。在全长16毫米左右时,其消化道内的食物主要是水蚤;当全长长至4~5厘米,肠胃内食物主要有水蚤和枝角类;全长6厘米左右时,消化道中食物组成除各种浮游生物外还有植物碎屑和人工投喂的饲料。当全长达7厘米以上,其食物组成主要是各种植物碎屑和投喂的饲料。所以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生活环境   舒适,才能健康
  淡水鲳属于热带性鱼类,适温范围12~35℃,最适生长水温为24~32℃,如水温持续两天低于12℃时,就有冻死的危险。该鱼对低氧耐受力较强,在溶氧为0.5毫克/升时仍能生存,适宜在较肥的鱼塘中养殖,还能在盐度10‰以内的咸淡水中养殖。淡水鲳喜栖息于水体中下层,性情温驯,有成群活动的习性,容易捕捞,其鳞片细小致密,不易受伤,适宜于长途运输。淡水白鲳为热带、亚热带鱼类,水温低于12℃时会死亡;水温在18℃~19℃时可存活,但易生病甚至大批量死亡。因此,淡水白鲳的越冬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淡水白鲳具有食性杂、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易捕捞、肉厚剌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在扩大池塘养殖对象,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是一种有价值的鱼类,幼鱼阶段还可作观赏鱼


淡水鲳于1982年被引入中国台湾省,之后人工繁殖成功,开始在淡水鱼塘推广养殖。1985年从台湾省经香港引入广东省试养,1987年获得人工繁殖成功,以后逐渐推广全国,成为年产量最高的名特品种之一。


【农广天地】淡水白鲳的养殖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