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苦命皇帝咸丰3曾国藩起兵

 梦想童年594 2017-12-28

 演讲人:喻大华

讲师简介:先后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辽宁师范大学教授。主讲中国史学史、史学论文写作、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等课程。出版著作《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道光皇帝》《嘉庆皇帝》、《咸丰皇帝》、《末代皇帝溥仪》、《囚徒天子光绪皇帝》等 ,参编著作近十部,发表论文50余篇。

内容简介:咸丰皇帝登基之时,清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外有鸦片战争后的捉襟见肘、内有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这种情况下,陷入危机的清政府急需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国家的人才。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南湘乡,一位胸怀大志的官员却成了时局的旁观者,他就是晚清重臣曾国藩。曾国藩出生于公元1811年,他虽出身寒微,却少年得志,官运亨通。咸丰皇帝即位时,四十不惑的曾国藩已是二品要员,但由于母亲去世,根据规定,曾国藩须辞去所有官职丁忧三年。在朝廷最需要人才的时候,他却只能闭门在家。但时势需要英雄,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让他从一个“闲散人员”变成了拯救清王朝的一代名臣。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曾国藩又是如何在危难中崛起的呢?

全文:

咸丰二年腊月中旬的一天,一阵马蹄声叩响了沉寂的小山村,原来是湖南巡抚的差官送来了咸丰皇帝的圣旨。曾国藩换下丧服跪听圣旨,根据《曾文正公年谱》记载,咸丰帝的圣旨说前任丁忧侍郎曾国藩籍隶湘乡,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该抚传旨。就是命令湖南巡抚传达圣旨,另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向民,搜查土匪诸事务,伊必尽力,不负委任。曾国藩叩头谢恩,送走了差官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咸丰帝给他的这个任务是帮办团练,搜查土匪,这是个弼马温性质的职务,甚至可以说无职无权,而且团练这种武装势单力孤,散漫难以约束,不可能对大局产生绝对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在家守孝,如果再奔走官场的话难免被士大夫们所讥笑,总之于事无补,于大节有亏,何苦为之呢?曾国藩表现出了湖南人那种特有的倔强,不干。又过了几天的一个傍晚,一个风尘仆仆的汉子踏着积雪走进曾国藩居住的小山村,这个人中等身材,面貌和蔼,一双不大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坚毅、果敢的目光。他敲响了曾国藩的家门,曾国藩开门一看惊讶的大喊一声,伯琛,然后二人相拥而泣。来人是谁?是曾国藩当年在岳麓书院期间的同学,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启蒙思想家的郭嵩焘。郭嵩焘比曾国藩小七八岁,当年在岳麓书院同窗的时候二人情同手足,更曾国藩不一样,郭嵩焘聪明绝顶,但是个性十足,提起清政府的腐败恨不得跳脚大骂,当然他是恨清政府不争气,他走的也是科举的道路,中了进士之后,郭嵩焘在北京做个七品芝麻官,现在也是丁忧回籍。但是他跟曾国藩不一样,他待不住,不甘寂寞,跑到长沙在湖南巡抚的衙门里边帮办军务,这个时候来访是奉湖南巡抚之命劝曾国藩出山。曾国藩把郭嵩焘请进上房,闭门深谈,得知郭嵩焘的来意之后,曾国藩连连摆手表示自己要安心守孝,不问世事。

郭嵩焘知道曾国藩不可能轻易答应,所以他也不强求,而且对目前的时局做了深入的分析。郭嵩焘先把清政府给大骂了一顿,在他看来,太平军之所以能够冲出广西席卷长江流域,并不是太平军有什么三头六臂,按郭嵩焘的理解说,那主要是清政府广西当局和各路清军将领腐败无能的结果,他说现在是官不尽力,兵不用命,富者吝财,贫者惜死,就是说当官不出力,当兵的不听指挥,有钱的人舍不得钱,没钱的人还舍不得命,他说那天下能不大乱吗?郭嵩焘说我听广西将领周天撅爵说,广西那个地方空虚已极,提到兵省城里就八九百老弱病残,说全是一群木偶。提到饷,省政府拨出的军饷招不保夕。提到官全是一群该杀之官,听那个周天爵说在武宣这个地方太平军还没来,全县除了知县以外逃避一空,知县怎么不走呢?他也想走,他不敢走,走了就是死罪,就一个知县在那儿挺着呢。周天爵走到武宣问这个知县,说大敌当前你都做了什么预备?知县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回大人的话在下只预备了一根绳。郭嵩焘说,你看看,你大局到了整个程度,那洪秀全要不成气侯,那不就没有天理了吗?

曾国藩沉默不语,对清政府的腐败他比郭嵩焘还了解,简直腐败到了怎么痛斥都不过分的地步。这个时候曾国藩的父亲也在场,他表示完全赞同小郭这个意见,要求儿子服从皇帝的旨意戴孝从军,至此,曾国藩终于消除了所有的顾虑。其实曾国藩最大的顾虑还是怕别人笑话他不孝,毕竟是守孝的身份,现在没问题了。因为皇帝的旨意在那儿,父亲的意思也在那儿,所以他没有顾虑了,他表示可以出山,但不能满足于仅仅帮办团练。

郭嵩焘好奇地问说那你有何打算呢?曾国藩斩钉截铁地说大局糜烂到了这个程度,八旗,绿营兵大势已去,即使是古代的圣贤也不能使之重振雄峰,你想一想太平天国起义以来两年多了时间不算不长,消耗军饷不算不多,调集军队不算不众,但是见即匮,没听到打过一场硬仗,没听过一次短兵相接的战斗,不过就是从后面尾追用大炮,鸟枪来轰击,效果怎么样呢?非改弦更张,别树一帜,断断不能挽救大局。我打算建军,要建设一支能够与太平军一争高下的新军。

解说:在郭嵩焘的力劝之下,曾国藩终于打消了重重顾虑,分赴湖南省会长沙开始组建新军。初来长沙的曾国藩对未来并无多大胜算,临时组织的几千名新军到底能否训练成为一支可用之军也未可知。更为可怕的是曾国藩大刀阔斧想建设新军的一些做法,严重超越了他身为团练大臣的职权范围,所以很多湖南当局的官员职责他越权行事。不久曾国藩便惹出了一场大风波,让他无法在长沙立足了,这会是一场什么风波呢?

其实湖南当局最不满意的是曾国藩的建军主张,实事求是地说咸丰帝并没有赋予他建军的权力。曾国藩利用咸丰帝焦头烂额这个机会大举建军,建军就要花钱,湖南当局当然不愿意自己出钱建设一支归曾国藩领导自己不能插手的军队。而湖南军方更是不满意给曾国藩制造了种种麻烦,终于发生了一场大风波。

这场风波是怎么发生的呢?曾国藩此时的身份是团练大臣,这个职位权力相对较为模糊,可大可小。曾国藩决定利用自己权力上的模糊性插手湖南军界,让团练和绿营军一同训练。大家知道绿营兵是国家的正规军,而团练是临时性的地方武装,在湖南军界看来让正规军跟那些土头土脑的泥腿子一同训练那简直是对自己的侮辱。另外曾国藩每月逢二、逢八的日子,要亲临演兵场训话,搞思想教育,不少绿营兵都有鸦片烟瘾,练了半天了,大家都急于赶紧散了好抽上两口,而曾国藩长篇大论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最后,再补充两点,把绿营兵急得直跺脚啊。在绿营兵看来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曾国藩一改原来的惯例夏天也照常练兵,大家可能奇怪说夏天难道不练兵吗?原来湖南那个地方每年一过了立夏闷热难耐,所以,绿营兵形成了一个惯例夏天不练兵,放假,相当于今天的暑假。大家说出了暑假,还有寒假吗?没有,只有夏天放假,毕竟是军人哪能老放假呀。现在暑假让曾国藩给取消了,那绿营军纷纷的骂这个曾国藩虐待士兵,陆续罢操不练了,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同时找茬跟团练打架。

曾国藩立即向湖南省最高军事长官湖南提督鲍起豹要人,让他交出领头闹事的士兵。湖南提督鲍起豹气得直哆嗦,此前曾国藩就上疏咸丰皇帝告湖南军界的状,现在又生出这么多事端来,现在竟然指着鼻子要向自己要人,鲍起豹命令把那个几个领头闹事的士兵给我五花大绑,然后由上百名全副武装的绿营兵押送,你不是要人吗?我给你送来了,一直押送到曾国藩的公馆,给你送来了,开门,快开门,再不开门老子开枪了。顿时枪声响成一片,这哪里是来送人的,分明是打上门来了。曾国藩的公馆跟湖南巡抚衙门一墙之隔,但是湖南巡抚衙门大门紧闭不理不睬,明白着一副看热闹的姿态,无奈曾国藩只好亲自敲门求救。这个时候的湖南巡抚是骆秉章,曾国藩亲自敲门他只好开门。开了门之后做出一副惊讶的面孔,然后,就走到闹事的士兵跟前亲自解开绑绳,好言劝慰,然后拂袖而去。对曾国藩没有一句话交代。闹事的士兵呼啸而去,走了,事后也没有受到任何追究,这不明白着撵曾国藩走吗?怎么办?或者上疏皇帝告谕状,或者忍气吞声。曾国藩说了永载史册的六个字:打脱牙,和血吞。就是你把我牙打掉了,我忍气吞声,把牙咽到肚子里,把血也吞下去。他的委屈跟谁也不说,说了也没用,只能埋头骨干。

咸丰三年八月下旬曾国藩率领三千湘军离开长沙前往衡州,就是今天的衡阳市。他跟咸丰帝解释他到衡州是去剿匪的,衡州成了曾国藩湘军的摇篮。

解说:移师衡州虽然是无奈之举,却也成就了曾国藩,在这里曾国藩避开了种种矛盾,从此可以扩招丁永,专心练兵。并且利用衡州水网密布的特点成立了水师,仅仅半年的时间湘军就达到了一万七千人,拥有船只360多艘。不过曾国藩虽然从政十几年,但当的都是终日里与经书,诗文打交道的文官,他又如何能够带兵打仗呢?曾国藩操练的湘军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

湘军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支军队,它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书生治军,乡奴入伍。”“书生治军是湘军的一大特色,根据罗尔刚先生在《湘军兵志》中统计湘军将领中书生的比例将近60%,书生通晓儒家经典,懂得忠孝礼仪,爱惜自己的名声,上下级管理通过师生同学这种关系来维系,容易形成一个领导核心。所谓乡奴就是乡巴佬,最下层的农民。湘军招兵绝对不要城市兵,更不要有市井习气,衙门习气的兵。史书记载: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越土越好,因为这样的兵心眼实,能吃苦,好管理,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兵为将选,兵为将有。曾国藩命令各级军官自己去招兵,上哪儿招兵呢?那肯定是回家乡招,招来的兵再按籍贯分营,每营官兵不仅来自一地,而且父子、兄弟等直系血缘关系的比比皆是,可见湘军由相同地域,相近社会关系的人组成,维系这支军队的不仅仅是军纪,还包括家族、朋友、师生关系等等,这使得湘军很有凝聚力,更便于将领控制士兵。作战的时候能够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彻底克服了清朝正规军那种一战即溃,胜不相援,败不相救的弱点。

后来曾国藩还确立了一个原则,一支队伍打散了之后立即就地解散。如果营官死在战场上,士兵没有把自己的长官救下来,这支队伍同样就地解散。相反打了胜仗,就给得胜的营官给他什么呢?名额和银子,让他回去再招,一营变成两营,两营变成三营,队伍就在胜利中成长起来了。湘军开启了兵为将有的先河,从此,兵不再是国家的兵,而是将领的兵,这在近代中国影响达一百年之久。是利是弊呢?你要说利吧这样的部队肯定凝聚力强,不容易被打垮打散。你要说弊呢?兵是将领的兵,打内战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打外战往往都舍不得拼命。近代中国我们在对外战斗中屡屡失败这恐怕是一个原因,所以有利有弊。

第三个后饷勤练,明耻教战。在旧中国当兵叫吃粮,兵员经济待遇的高低,影响着军队的斗志和士气,曾国藩决定给湘军士兵以较高的经济待遇。湘军普通的士兵月饷在四到五两白银之间,高于国家正规军绿营兵的待遇。更是湖南普通农民种田收入的三四倍,所以湘军的经济待遇它吸引了大批青壮年农民投身军营,军队训练作战的积极性非常高。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鼓励大家埋头苦干。对军事技术的要求也很严格,他要人士兵熟悉阵法,枪法等等,经常进行考核。经过这些努力湘军成了一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者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铁律。

解说:湘军的崛起很快吸引了咸丰帝的目光,在咸丰帝所任命的43位团练大臣中,最终惟有曾国藩一枝独秀,成为挽救大清王朝的救命稻草。但是当咸丰三年秋天,咸丰帝下令曾国藩攻打西征的太平军时,曾国藩竟然抗旨不从,面对一道道催促的圣旨他坚持按兵不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国藩如此大胆呢?咸丰帝是否会治他抗旨不从之罪呢?

从咸丰三年秋天起,焦头烂额的咸丰皇帝,,终于发现了曾国藩湘军的存在,原来太平军定都南京之后抡起两个拳头打人,一个拳头是北伐,另一个拳头是西征。北伐的目前是直捣清朝的统治中心北京,那么对咸丰帝来说这是致命的,自然要全力防堵,结果应付太平军西征的军事力量,那就很空虚和薄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命令曾国藩把湘军投入战场。

这只有的湘军正在衡州编练,装备正在配备,这个时候如果仓促投入战场很可能前功尽弃。曾国藩拿出了湖南人那种特有的韧劲儿,面对一道道催促的圣旨他按兵不动,湘军毕竟不是国家的正规军,曾国藩也不是国家的先任官员,他不是帮办军务嘛,他帮办你想想,他不是国家现任官员,那么国法、军法、王法全拿他法办法。大敌当前咸丰帝还不敢跟他翻脸,只好关起门来痛斥曾国藩无情无义,那么曾国藩是个无情无义的人吗?

咸丰四月正月底,湖北、湖南再次告急,咸丰帝无兵可调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再次命令曾国藩起兵救援,说是命令,简直就是恳求了。但哪里能够想到咸丰帝的圣旨还没有传达到衡州,曾国藩已经率领一万七千人的湘军启程了,湘军部队绵延十里之长,水陆并进,旌旗招展,士气饱满。那么曾国藩还发表了一个檄文号召天下人都响应他,这时候的形势就很危急了,太平天国的西征军已经从湖北攻入了湖南,连续占领了岳州、湘阴、靖港、宁乡等地。前锋离省城长沙就剩50里了,湖南境内的清官兵败如山倒,长沙成了危城,怎么办?曾国藩与幕僚研究形势,有的人主张开往长沙驻守保卫长沙,有的人希望放弃长沙主动出击,当然出击的方案也是形形色色。曾国藩稍加沉思拍板决策放弃长沙的防守,主力部队出击湘潭,主力部队前往湘潭之后,曾国藩突然接到情报,说靖港那个地方的太平军空虚无备,所以曾国藩就决定前去偷袭,结果吃了一场打败仗。曾国藩出山一下子吃了一场打败仗,所以,当时羞愤得跳水自杀,当然很快被随从救起来了,然后就狼狈地赶回了长沙。

解说:返回长沙的曾国藩心灰意冷,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此时攻打湘潭的湘军主力部队却旗开得胜,捷报传来,湖南军政各界终于对曾国藩创立的这支队伍刮目相看,经过一番整修,曾国藩率湘军从长沙出发很快来到了太平军驻守的军事重地武昌,武昌城地处长江中游腹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这场势关大清王朝命运的生死之战将会怎样发展呢?

湘军很快兵临武昌,陆续扫除了外围据点。8月21日曾国藩指挥湘军对武昌发起了总攻,这个时候武昌城中的太平军守将丧失了战斗意志,自己先弃城逃命了,停泊在汉阳的太平军的水师也被湘军水师也消灭了,湘军越战越勇,太平军将士纷纷放弃抵抗。第二天,湘军攻克了被太平军占据达一年之久的长江重镇武昌。曾国藩策马进入武昌城,此时的湘军已经羽翼丰满,成为能与太平军一争高下的并与国家正规军并列的主力部队了。

七天之后这一消息传到了北京,咸丰皇帝早就习惯了每天早晨起床之后阅读各地失守,告急、溃败的战报,所以他接到这个捷报他根本就不相信,反复求证确信无疑之后大喜过望。他在曾国藩的奏折后边批示:览奏感慰实深,获此大胜殊非意料所及。我真是想不到啊,就这么个意思,下谕旨让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所谓署理就是代理的意思,为什么要曾国藩代理呢?恐怕咸丰帝他不是舍不得湖北巡抚这个职位,曾国藩现在的身份,毕竟是在家守孝的身份,按照清朝制度那应该在家里边待着的,现在出来带兵打仗,已经算是破例了,所以使用署理这个名目也是照顾曾国藩的面子。

解说:自从太平天国起义以来,苦命天子咸丰帝,从来没有见过胜利的捷报,所以,曾国藩的武昌捷报让他大喜过望,任命次战首功的曾国藩为湖北巡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最终曾国藩不仅没有得到这个职务,反而被咸丰帝骂了一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不过咸丰帝仅仅高兴了半天,他的热情就被浇了一瓢冷水,根据薛福成的《庸庵文续编》记载咸丰帝兴冲冲地对军机大臣说: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就是说想不到曾国藩一个书生能给我打这么一场大胜仗。皇帝身边的军机大臣冷冷的说: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军机大臣这段话说得太险恶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说曾国藩以侍郎的身份在家守孝,跟个老百姓也差不多,他能号召起上万人追随他恐怕对国家不利。听了这话咸丰帝的嘴角再也翘不上去了,他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是啊,曾国藩的新军它不是国家的军队啊,它是曾国藩自己的军队,它能跟太平军抗衡难道就不能威胁皇权吗?一想到这里咸丰帝的心里警觉起来,决定连湖北巡抚也不让曾国藩署理了。但是君无戏言怎么能出尔反尔呢?军机大臣告诉他说这事不难,曾国藩接到任命的上谕之后他肯定推辞,他能不客气客气吗?只要他一客气咱们立马借坡下驴收回成命。果然,曾国藩上奏表示自己重孝在身,本来应该在家收,现在出来办团练已经算是破例了,不能接受湖北巡抚的任命。

其实曾国藩这真是客气,他还是愿意干湖北巡抚这个职位的,为什么呢?他带这支湘军难度最大的一件事是军饷,他只能向地方政府来化缘,向地方上的绅士富户来化缘,跟人家要。你想他如果有湖北巡抚这个位置,他再筹饷就容易多了,至少就不用求人了嘛,所以他愿意干,但是不能不客气。结果这一客气咸丰帝就:朕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湖北巡抚。就是说那你就不用干了,为什么不用干了?我估计你也不能干。再者,你不是带兵吗?你追击太平军,你又未必总在湖北待着,你挂那么个空名干什么呢?所以你就不用干了。大家说曾国藩立了这么大功你说湖北巡抚不让他署,那你给他一个什么赏赐呢?赏赐就是让他干湖北巡抚,现在又收回来了,此外就再也没有了,而且不但没有了,咸丰帝还抓住曾国藩奏折当中行文上的一个所谓的过失来了个传旨申饬就是通报批评。攻克武昌不少将领都获得了皇帝的赏赐,惟独功劳最大的曾国藩不仅没得到赏赐反而换来了朝廷对他的猜忌,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这也不能责怪咸丰帝生性多疑,中国几千年王朝政治告诉他,不能轻易相信任何人。

后来的历史表明曾国藩是清朝的第一忠臣,咸丰帝错怪了曾国藩。由于湘军的崛起更由于太平天国自己内部的一系列的失误,咸丰皇帝终于挺过了继位以来的暴风骤雨般的打击,政局进入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让我们离开刀光剑影的大场面走进咸丰帝的后宫,在那里有一位主宰中国命运的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人物出现了,她是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下集,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