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风采 | 走近张纬东

 xd微尘 2017-12-28





按:



——北兰亭学术部






书家简介


张纬东,男,1967年出生,字穆之,号无佛,斋号别古草堂,又署三省堂、墨荷精舍。河北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法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在职书法研究生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书法院副院长、民盟中央美术院河北分院院长、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廊坊政协书画院院长。

艺术成就:

○作品入展全国首届书法作品“兰亭奖”

○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

○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新人新作展

○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

○作品入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

○作品荣获“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优秀奖

○作品荣获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优秀奖

○2000年举办个人书法展

○2001年赴台湾进行书法艺术交流

○2003年赴日本进行书法艺术交流

○2004年荣获河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2009年被《中国书画》杂志提名为“河北省十大青年书法家”

○2009年被中国书协评为“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

○2012年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12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



学术观察


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张纬东


当代中国,国力日渐增强,逐渐使我们恢复了大国信心,为我们发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

一个民族,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只属于她自己个性的生活习惯、语言、婚姻方式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经过历史的递嬗演变,逐渐形成区别其他民族的独立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她是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个成员。本人赞成《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下的定义:“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人民出版社,赵洪恩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范围涵盖很广,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伦理、典章制度等的集成。在这个庞杂的体系中,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思想观念、方法理论和我们今天已经渐行渐远,有的甚至走到了我们的对立面。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代表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发展方向的,是和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或基本内核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中华几千年悠久传统文化毫无疑义是最好的基石。

以今天的视角来诠释与当代中国社会仍然适用的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论述颇多,诸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周易》)。“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宋张载《正蒙·乾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生的最高理想为天(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协调。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而只能与自然和平共处。另一方面,自然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本体,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客观对象。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间,强调以人为本。特别是儒家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人的本体价值突出出来。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离宗教的迷狂距离非常遥远。

今天,我们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过多地强调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盛举,赞美人的创造、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这些恶果无一不是我们忘记了老祖宗天人合一的传统,我们在西方化的同时,把这些属于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丢到了墙角。

其二是发奋有为的思想。儒家思想的精华就是这种积极向上、入世有为的精神。《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述而》曰:“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孟子·藤文公下》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至于古代士大夫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催人奋进、气势磅礴的精神写照。这些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着今天,引导着我们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往向前。

其三是“和而不同”及中庸思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重和谐的一面。传统的儒家、佛家思想都讲究和,同时也特别强调和而不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和突出到了处理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种和谐、协调的总成,同是统一、同化的集中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要讲究和。和为贵,强调其协调性,同时,要坚持和而不同,即顺应自然、社会、时代的要求而不随波逐流,强调人性的自我意识。这种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我认为儒家思想的中庸,即是其完美的阐释。《论语·雍也》曰:“中庸之谓德,其至矣乎。”《四书集注·中庸》曰:“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主张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等级分明的礼治伦常秩序。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使人们养成了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对于维护社会和平、实现人际间的和睦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着重论述中国文化和的思想,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本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特点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以及在人们的文明进化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伦理道德。深入学习、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博大精深,涵盖广泛的体系之中,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可以毫不含糊的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对于今天以德治国思想的学习与践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亲亲、尊尊”。在当今社会,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家庭、社会、组织的关系都受到破坏性的挑战,建立“亲我所亲,尊我所尊”的和谐社会关系,显得尤为必要。

比如“仁、义、礼、智、信”。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经典哲学,今天我们重新提倡“五常”道德体系,并不是把封建的糟粕拿出来使用,而是从百宝箱中捧出我们珍藏的救世秘方。

比如“慎独”。所谓“慎独”,就是要严于律己,要慎守道德。在今天看来,我们缺乏这种自律的操守。培养这种传统的“慎独”精神,对于建立廉洁亲民的政府公务员队伍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吐故纳新,克服民族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那些“片面性”和“狭隘性”,使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断吸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从而使民族文化获得新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走到了今天,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阻碍其发展因素主要有两条:一个是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个是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递次下降。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其合理内核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一系列的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解答。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说明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如前所言,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验,不解决国人思想文化上的信仰问题,我们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终。特别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代一代的传承靠什么?要靠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靠我们一代一代积淀的文化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全人类的优秀科技成果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懈地花费很大精力接续和重新建构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意见》中指出:“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继承是当前我们应着力的重点。我们应该全面改进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推广的扶持,对西方文化要进行系统清理。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引导青少年爱我中华文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百年的衰减,其自身的生命力已显孱弱。我们应该像保护国宝大熊猫那样,动员一切力量,动用一切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香火接续下去。



作品欣赏



<行书  纬东客次黄山太平湖畔 >乙未      



(局部欣赏)



<行书  自作诗>乙未



行书  自作诗>乙未



行书  夜泊天清岛



<行书  自作诗>乙未




 <行书  终南山>乙未



 <行书  浣溪沙·中秋有感>



<行书自作诗>甲午



(局部欣赏)




 <行书自作诗>乙未



 行书  巫山一段云·春日雅集>丙申


(局部欣赏)



 <行书   鹊桥仙·黄山太平湖> 丙申



<行书   临江仙·小城又雪>丙申




正气书风求大雅

真情墨韵尚自然

                             

                                         ——张纬东书法探幽

吕永生



 

丙申暮春之清晨,笔者独坐一隅,饱览张纬东诗书并茂的书法大作,间或观赏着窗外茂盛而生机勃勃的兰花,简直美不胜收,胜似享受饕餮之盛宴。兰叶临风飘动所形成的大美形式,仿佛可与张纬东的精品力作而相提并论。其书风古朴优雅,雍容华贵,既无装腔作势,又无矫揉造作,崇尚自然,抒写襟怀,仿佛张纬东的书法作品弥漫着兰花的馥郁芳香,沁人肺腑,令人陶醉,出污泥而不染。由于张纬东为人端庄豁达,笃实刚正,雍容大方,致使造就张纬东的书法风格影射出正气凛然,华丽而不乏风骨,流美而不显甜俗,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含清润,浩然气、书卷气扑面而来,这也许跟张纬东的性情、品格、爱国之心等息息相关。

法国布封在其《论风格》中提出了“风格即人”的美学命题,这一命题揭示了作品风格和主体个性特征的密切关系,即是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具体表现。张纬东性格开朗,襟怀高洁,胸次人品、道德修养、节操气质等俱佳,重视学问,融儒、释、道为一炉,提倡徵圣、明道、宗经的思想,故其作品显示出节奏明快、笔致轻松、徐徐舒展,苍润中见姿媚,深得古淡天然之神韵,绝去近人时下跟风之蹊径而追根溯源,有天真率意的审美取向。

布封所说的“风格即人”论与我国汉代扬雄的“心画”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张纬东继承了扬雄“心画”说的思想,认为书法既是“心画”,非常重视人心之修养,胸次之高妙,并强调品行与学养双管齐下,不断地否定自我,永不满足,常接触民间疾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强了切身体验的社会感受,其刚正不阿的个性造就了张纬东正色立朝、两袖清风,具有“令大节不可夺也”的浩然气质,这正吻合唐代楷书大家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的书法创作思想。事实上,书法、绘画、文学、诗歌等艺术作品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创作主体的凛性与修养,也能体现出创作主体的情思与哀怨,正义与责任。张纬东身体力行,不慕名利,遵循“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尤其对河北省书协与廊坊市书协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并携同书法界的同仁们为共创文明社会而不懈努力,富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迎合了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艺术理念。此外,张纬东从小就孕育着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及人品素养,才使他那清劲挺拔的书风跃然纸上,使笔者非但重其书艺,更慕其人品,评其“正气书风求大雅”之语,并非空穴来风。但是,张纬东书法艺术所具备的正气,并非是指方正呆板之意,而是如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张纬东1967年出生于河北省永清县,此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其中清代乾隆的御制诗碑与洪觉禅宗思想直接影响了张纬东的人生历程,致使他从志学之年就开始对诗词及禅宗意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本科毕业于河北大学图书馆情报系。历经高等教育与人文环境的熏陶,酝酿了他能作诗、填词、写赋的灵性,可谓胜人一筹,并形成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艺创作观。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尤其对书法创作与书法研究有其独到的见解,会古通今,情深调合,以北宋苏东坡的尚意精神为主基调,演绎得有声有色,酣畅淋漓,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看似无法实则有法,却在不经意中发挥出长期蕴藏的笔精墨妙,笔笔有来历,字字有规矩。其笔法擅于多变,少有雷同,别出心裁,时出新意。其结体精悍,姿态犹如窗外随风飘动的兰花枝叶,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能体现出博大雄壮、风清骨峻的艺术风格,具有高度的继承与创新精神和美学价值。张纬东信手拈来,不计工拙,既有魏晋之神韵,又有宋意之真率,无意中融唐法于行草之间,庄严流利,巧造自然,甚有现实主义之美,真情墨韵也颇具浪漫主义的浩然之气,真所谓“纳古法与新意之中,生新意于古法之外”,将“尚法”、“尚意”、“尚墨”等三者相撞击下所迸发的电光石火,稍纵即逝却不可重现,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双重性创作方法,其书法形象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浪漫豪放的审美特征,并把庄子的“自然”艺术观吹响了号角。

笔者反复观摩张纬东书法的精品力作,尤其是小品,不难发现其创作思想是从理性到感性再升华到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即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回升到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双重性创作方法,更倾向于道法自然的创作态度,以至于可以达到极其高度的艺术效果与深邃思想。笔者认为张纬东书法主张精熟的技巧融化在自然的表现之中,循乎自然又不失规矩,达到了再现与表现、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张纬东历经几十年的书法临摹与创作研究,无帖不观,无碑不读,在极力主张崇古、仿古、复古的同时,开拓出一个真正属于张纬东自己的新天地,并以其鲜明的风格,独特的个性,真情实感的墨韵,实践了借古开今、正气书风的艺术形象。由技进乎道,技与道合,并踏进了庄子“解衣磅礴”般的自然境界。

其行楷笔法脱胎于《张猛龙碑》,凭其博学的知识结构和赤诚的学术品格对《张猛龙碑》进行无数次的解构与重组。在专攻《张猛龙碑》的同时,上溯钟繇各帖、汉隶秦篆、甲骨金文等,也不断地从唐楷中通过妙悟的方式将唐法融为笔端,并为他专攻行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习楷书如此,对情有独钟的行草临摹与创作更是坚定与执著。

行书以苏轼为宗,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苏东坡的文艺思想产生自然的碰撞与共鸣,这应该算是一种缘份,并不是好高骛远,摆摆虚架。犹如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一种夸张而是一种无奈与吻合。张纬东与其说慕苏公的思想与才气,更不如说在仰慕苏公的人格与创作精神。

在宋代“尚意”书风中苏东坡起着砥柱的作用,可算是“尚意”并富有老庄思想的伟大领袖。张纬东正继承了苏东坡融儒、释、道为一炉而更倾向于老庄“自然”艺术观的崇高意识,在理性的肩膀上感性驰骋,追求无法之法、不工而工,注重意趣的抒发和个人情感的无意渲泄,表现出一种任情姿性的自由挥翰。张纬东学苏而不是全盘盲目的接受,而是以惊人的洞察力进行观摩与感悟,排其糟粕,吸其精华,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规律。黄庭坚曾评苏东坡的字为“石压蛤蟆”,往往形成左低右高的弊病,经张纬东精心的构思与取舍,并融入魏晋书法之风度,将“石压蛤蟆”表现得越压越有精神,呈现的不是“死哈蟆”而是可伸可缩、遍地起舞的“活蛤蟆”,正如苏东坡所说“长短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提倡毫无拘束的书写性。

其用笔畅与涩相互相成,在笔的运动中完成点画的各种形态,由此生动变化而曲尽其妙。浑厚与爽利揉成一体,以圆润贯其气;骨力既重,风神自然而出;酣畅中带沉着,韧健中含凝练,故笔力厚重却有流动感,有时运用二王草书的连绵不绝,表现出撼人心肺的雄壮力量。结字则有俯有仰,似欹反正;长短参差,大小悬殊;有疏有密,相映成趣。在章法上以起承转合的自然过度为宗旨,力避平正,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自然跌宕,形成了栩栩如生的曲线美,使之姿媚横生,秀丽绮靡,时而中断,时而连绵,像窗外的兰花掉落时随风飘扬一样,雄姿与逸意同时而出,使观赏者犹如在听一首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既陶醉于旋律的随时变幻,又能得到极大的想像空间。用墨将枯、涩、浓、淡从长锋兼毫的笔端散发出浓浓的墨香,以墨色润其笔法、结字、章法等,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浪漫主义精神。间含禅宗意识,丰采神姿,飘飘欲仙,率真自然。

张纬东在崇尚古典主义即书法本源的同时,更侧重于浪漫主义的性情流淌,以强烈的情感贯穿于意象物化之始终,达到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至高境界,就像高尔基所说“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张纬东在篆隶上再下一番临摹的功夫,并将篆隶天然浑厚的笔法特点再融进其萧散自然的行草精品之中,也许他的作品会更加出神入化,尽善尽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