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唐叔虞(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
2017-12-28 | 阅:  转:  |  分享 
  
唐叔虞(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因封在唐国,史称唐
叔虞。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周朝诸侯国晋国始祖。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继位,由
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旦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燮继位后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
燮。人物生平家世背景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字子于,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弟;母亲王后邑姜,是齐国
开国君主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女儿。?受封唐地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叔虞的父亲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权。周武王
十四年(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叔虞的哥哥周成王继位。周成王继位时年幼,所以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
),周朝诸侯国唐国(唐国地处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有一百里)发生叛乱,威胁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同年十月,周成王派周公旦率军平息
唐国叛乱,将唐国百姓迁到杜地,并将周王室子孙迁到唐地。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
,因此故称唐叔虞。?去世子继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亦称姬燮父)继位。姬燮继位后,因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是为
晋侯燮。?主要成就当时,由于唐国地处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加上叛乱刚刚平息,局势动荡不定,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叔虞受封治唐后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推行政策一年后,即见成效。农业
、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可观。[9]?叔虞治唐之所以成功并且久远,关键在于执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正确方针,大量历史证
明,这一方针成为晋国的传统国策,并对后来晋及韩、赵、魏三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三晋文化体系中尚公、尚法
、尚贤的特色。?唐叔虞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趣闻轶事取名为虞当初,周武王与叔虞
的母亲邑姜交合时(《左传》作怀孕时),梦见天帝对周武王说(《左传》则记载是天帝对邑姜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并为你的儿子取名为虞,
我准备将唐地赐给他。”等邑姜生下叔虞时,叔虞的手掌心上有个像“虞”字纹路,因此周武王就给他取名字为虞。后来叔虞果然受封唐地。嘉
禾献王周成王十一年(前1032年),当时上天降下福瑞,叔虞得到嘉禾,嘉禾异茎同穗,于是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命叔虞将嘉禾送往东土馈赠
周公旦,写作《馈禾》。周公旦接受赐禾后,赞美周成王之命,写作《嘉禾》。?历史评价司马贞《史记索隐》:“天命叔虞,卒封于唐。桐珪既
削,河、汾是荒。”家庭成员父母父亲:周武王姬发。?母亲: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兄弟姐妹兄弟周成王姬诵,唐叔虞同
母兄。?邘叔,邘国始封君主。应侯,应国始封君主。?韩侯,韩国始封君主。?姐妹太姬,周武王长女,陈国君主陈胡公之妻。?
子孙儿子晋侯燮,谥号不详,名燮[20]??(一作燮父)。?贾共公,名公明,叔虞少子,贾国始封君。?孙子晋武侯,名宁族,晋
侯燮之子。贾宣公,名梁,贾共公之子。人物争议剪桐封弟关于叔虞封唐的问题,历代文人、学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叶封弟”一事最早
见于《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重言》。当时唐国发生内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率军消灭唐国。有一天,周成王与叔虞闲居时,摘下一片梧桐叶子削
成圭玉的形状,交给叔虞说:“我拿这个分封给你。”叔虞很高兴,把此事告诉周公旦。周公旦向周成王请示说:“天子您分封叔虞吧?”周成王说
。“我是跟叔虞开玩笑呢。”周公旦回答说:“我听说过,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天子一说话,史官就记下来,乐人就吟诵,士人就颂扬。”周成王
于是将叔虞封在唐地(叔虞之子燮(燮父)继位后,改国号为“晋”)。(而《史记·晋世家》则记载,周成王跟叔虞开玩笑,以梧桐叶削成圭玉形
状交给叔虞,说将此封给你。当时一个叫佚的史官请求周成王选择一个好日子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只不过跟他开个玩笑而已。”史佚说:
“天子说话不能开玩笑。只要发话,史官就要记载下来,用礼仪完成它,奏乐章歌唱它。”,周成王便将唐地封给叔虞。)?《史记·晋世家》与
《吕氏春秋·重言》所记载叔虞母亲因梦得子与桐叶封弟的故事,以解梦之说与儿童之戏解释周初分封之事,显系小说家之言。后人对此二事有过考
证,说“虞”字古文作“从从”,文在其手掌中,可能纹路与之相似,所以有可能如司马迁所记。而桐叶封弟则颇多争议,较具说服力的是张颔从古
文字角度所作的解释,他认为金文中的“桐”字与“唐”字字形相近,剪桐之说可能是翦唐之误。若依此说,周成王在翦除旧唐国之后,将其弟叔虞
分封于此,倒是合乎情理。唐地所在关于叔虞所封的唐地究竟在何地,历来都有争议。商周之际,以唐命名的地方不止一处,但史家较一致的
意见是在今山西境内,但究竟是在太原一带还是在晋南的翼城、绛县一带却争论上千年。《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
以服事夏、商。”杜预认为大夏在今太原市。服虔则认为大夏在汾浍之间,即今山西翼城、隰县、吉县一带。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说唐叔封
于翼,即今翼城县。近人杨伯峻认为:“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
于绛,绛即翼”。《史记正义》两处引《括地志》,其一说为“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另一说为“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
二里”。如果所引资料无误,这个以唐命名的地方在山西就有两处,一在太原,一在晋南翼城一带。唐叔虞后世纪念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
南25公里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之前,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晋祠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之久,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
形成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祠内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100余座,其中,宋代建造的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建
造的献殿,被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鱼沼飞梁唐叔虞祠是晋祠主要建筑之一,坐北朝南,整体建筑由山门、享堂、东西厢房及大殿组
成。现存建筑为宋元之际所建,虽经元、明、清及现代多次修缮,但大殿主体仍保持元代风格,里面有明塑唐叔虞像。大殿前廊两侧各立大碑一通,分别是元至元四年(1287年)所刻的《汾东王庙记》碑,和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刻的《重修唐叔虞祠记》碑。?后裔姓氏唐叔虞的后裔姓氏,主要有晋姓、杨姓、韩姓、何姓、温姓、贾姓、简姓、曲姓、解姓、侯姓、栾姓、席姓、先姓、谷姓、冀姓、步姓、籍姓、阎姓等。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