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习签到10:[古代文论]冲刺笔记-简答题

 政二街 2017-12-28


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

(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

(5)不少论著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2、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与特色与封建社会有何关系。

(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3、中国古代文论所运用的概念范畴有什么特点?

这种感悟式的直觉思维重在整体的直观把握,它虽已上升为理性,但仍不离感性。如:文气、风骨等等。其内涵既有差异性、多义性,但又有历史的连贯性、一致性。如:“味”,本是饮食之味,原属感官体验,后来直接把它移用于文学的鉴赏。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是怎样的?

总体上比较分散,但也有专门的理论著作,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大部分的理论观点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诗话、词话,书信序跋,小说、戏剧评点,散见于诗、词、笔记、艺人谚语中的文论之中。

5、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有何理论意义?

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指出:“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此说本于屈原,又加之以司马迁自己的切身体验,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愤的产物。“发愤著书”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6、如何理解“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扬雄的《法言·吾子》,是对诗赋的评价意见,赋的特点是“丽”。“丽”的含义有三点:(1)华丽。诗造和音节的美丽。(2)附丽。是人工增饰之美。(3)骈丽。诗人之赋符合儒家的教化原则,文质相衬,诗人的赋虽然“丽”,但是缺少教化内容,丽而泛滥放荡。

7、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沾溉后人,发展成为后世文论的基本观点。

(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上多有建树,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骚》的比较批评,便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8、观物取象对后人有什么启发

最早出自于周易,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法则的探索。“观物”的启发就是强调多侧面、多层次地面对现实和反映人生。“取象”则启发后人通过“观物”来进行艺术创作,表明意义。“象”之取舍,能够表现对事物、对现实的情感选择。

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孔子的《论语》,是对文学社会功能的一个论述。人之修身从学诗开始,坚定站在礼的基础上,最后在音乐的陶冶中完成品德修养。这实际上是讲诗、礼、乐的教育作用。指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强调诗歌社会实用功能。

10、简评孔子的诗可以群的事项?

出自孔子的《论语》,是对文学社会功能的一个论述。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群居相互切磋,研究学问,交流思想,和睦相处,说明诗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11、孔子文质观有哪些要点?

实质上也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指文质的相配的样子。

12、孔子文艺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他的美学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上,尚实致用精神以及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对我国古代传统文论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论文学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上,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13、庄子论朴素(素朴)之美有哪些观点?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顺物自然。

(3)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4)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或答:文艺创作应该顺合、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天下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14、《毛诗序》的情志并重说有何理论意义? 
  《毛诗序》的最大贡献,就是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在一起来论述,给古老的“言志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所谓并重是感性和理性,个别性社会性的统一,这说明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情”偏向感性,“志”偏向于理性。《毛诗序》虽然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肯定是有限度的。

15、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情与志有何区别?

诗的“言志”与“抒情”,都是集于中而发于外,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但“情”与“志”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志”大多经过规范的理性思考,偏重于社会性,而“情”则是感性的,大多是未经规范的自然本质,偏重于个别性。

16、何谓“发乎情,止乎礼义”?

出自汉代《毛诗序》,虽然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肯定是有限度的。把感情也纳入封建政治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的性情不越出“礼义”的标准,明显烙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17、《毛诗序》如何解释 “风、雅、颂”?

  是汉代《毛诗序》对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理论的总结,风、雅、颂、赋、比、兴。在《毛诗序》中作者着重谈的是风、雅、颂,认为“风”是通过个人抒情言志反映一个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乱兴衰。“颂”反映大政治,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

18、“诗缘情而绮靡”有何理论内涵?

出自于西晋陆机的《文赋》,是对诗歌的本质特征的一个论述。诗,是因情而生的,所以要求文辞美丽。诗歌因情发,凭情物,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及语言的精美,是对传统的“言志说”的发展,比“言志说”更符合诗歌的审美特征,确立了创作主体之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看重情感的传统。

19、曹丕认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曹丕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即永垂不朽的、留名千古的事业。把文章同人之生死、荣乐加以比较,说明人的生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智周万物,而文章的功能是无穷的,引起人们对文学事业的重视。

20、曹丕的“文气说”有何理论内涵?

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提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他所讲的“文以气为主”之“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气之清浊有体”之“气”,是指作家的才性。由于作家气质、才性不同,因而构成文章或音乐的特点也各异。

21、曹丕的“文体论”有哪些观点?

提出“本同而末异”的论题。“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文章风格特点不同。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即有韵之文,铭、诔、诗、赋;无韵之笔:奏议、书论两大类。在文体区分中提出“诗赋欲丽”,它反映了人们对文学、对诗赋特点认识的提高,即审美特点的提高。

22、曹丕的文学批评观的要点有哪些?

他批评了“文人相轻”的现象,指出“文人相轻”的主观原因,“阍于自见,谓己为贤”,同时也批评了“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现象,指出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是“审己度人”。

23、陆机的论创作前的准备应具备哪三要素?

创作前的准备应具备三种要素:观察万物;阅读古籍;抱有高尚廉洁的志向。观察万物,可以丰富作家创作的想象和获得丰富的素材;大量阅读钻研古籍,可从中吸取间接的经验,提高写作水平;崇高廉洁的志向,在创作中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24、齐梁时代对声律论有何评价?

钟嵘是反对沈约的声律理论的,钟嵘主张自然英旨,因而反对人工雕琢。他对片面追求声律而造成束缚诗歌创作的不良倾向的批评,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也是片面偏激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对沈约的声律理论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明确提出人为声律与自然声律应该互相统一的论点。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和”和“韵”的问题,充实和发扬了沈约的理论。

25、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有哪些基本观点?

比是比附,兴是起情。比是直接譬喻(“显”),而兴则是通过事物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广泛联想,因小见大,其思想意义寓于形象之中(“隐”)。这些论述实际上包含了艺术的形象思维规律和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两方面的理论意蕴。

26、“观古今用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钟嵘的《诗品序》实质上是对用典风气的一种态度。钟嵘认为“吟咏性情”的诗歌,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景象,根本不需要用典,因此他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反对声律和反对用典,其实质是主张自然真美。

27、钟嵘的诗歌“三义”主张的具体意见是什么?

“三义”的提法出自于钟嵘的《诗品序》,指的是兴、比、赋,他认为“赋”是“直书其事”是“寓言写物”,所谓“比”就是“因物喻志”,“兴”,从创作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从欣赏上是披文入情以引起联想。钟嵘认为“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28、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

(1)致流别-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从纵与横两个方面,考察了作家之间风格源流的前后影响关系。

(2)掎摭利病-分析作品艺术的得失。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提示其优缺点,并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评价。

(3)显优劣-评价作家的地位和成就。总是把某一作家置于上、中、下三品中的某一品,给予一定的历史评价。

29、《诗品》和《文心雕龙》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我国最早的文论专著。

不同点:《文心》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诗品》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30、“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什么意思?

出自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篇专论文学批评刘勰的《知音》。要求批评家“操千曲”、“观千剑”,“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即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

31、“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是什么意思?

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说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区别,意思是作家是因为感情萌动,进而用文辞表现出来,而读者从文辞入手,进入到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强调情感对文字活动的重要性。

32、陈子昂文学主张是什么?有何理论意义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见于其代表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概叹:“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风骨”、“兴寄”之说,是掀开唐代诗文运动的序目。

33、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有何理论意义?

出自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对古文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道”的含义即辅时及物为道,辅时,有利于政治清明,及物,有利于民生,强调文学以社会现实为内容,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

34、“诗穷而后之”有何理论内涵?

出自于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作者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实现,因而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才能写出好作品,实质上是揭示了诗歌创作和生活体验的密切关系。

35、简评欧阳修的诗文理论。

欧阳修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欧阳修的文道说是文道统一,道先文后,认为两个方面要结合在一起,道是重要为首物。“感激发愤”是由于感动产生的一种发愤的结果。“诗穷而工”是作者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实现,因而山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才能写出好作品,实质上是揭示了诗歌创作和生活体验的密切关系。

36、简评皎然的取境思想。

出自于皎然的《论涅槃精义》诗,强调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一种意境,艺术地表现出来。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感应交融,从而熔铸成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这是个“至难至险“的形象思维过程,自然浑成的地步。

37、皎然认为意境有怎样的艺术特征

皎然认为: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意境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化境,是意象与意象相互作用而产生新质的艺术空间。它们是“不可取”、“不可见”、“而无定质”。读者在鉴赏时,只有透过景、风、色和语言文字等物质性材料,才能领悟、把握 内在心灵的东西,从而诱发出丰富的想象和情味来。

38、简评韩愈“文以明道”的思想。

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这是韩愈“文以明道”理论的主要含义。韩愈所谓的“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强调应当为宣扬正统儒家思想服务。“文以明道”理论虽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突出地表现在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而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和审美特性。

39、简评“气盛言宜”说的理论内涵。

出自于韩愈的代表作《答李翊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和文辞表现的关系。韩愈所说的“气”,首先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在韩愈看来,作家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那么写文章无论言长言短、声高声低都能左右逢源。它揭示了作家本身的修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过分强调儒家的道统思想又显出其思想的局限性。

40、韩愈的“务去陈言”有何理论意义?

出自于韩愈的《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要用富有独创性的新型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理论反映了韩愈在继承和革新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强调学习感人的言必己出的创新精神,他的理论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创作,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41、“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是什么意思?

出自司空图的代表作《与李生论诗书》,就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来说,必须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近”是指诗歌的形象具体鲜明,如在目前;“远”,是指诗歌的意蕴深远,不尽于句中。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给人以醇美的咀嚼不尽的美感享受。

42、苏轼对诗文革新有何见解(看法)?

要求文学创作首先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而不能言之无物,强调以为主。要求文学“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43、苏轼是如何论述“辞达”的?

“辞达”首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说“辞达而已矣”。要做到“辞达”,首先要细心观察、深入研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的“理”(本质和规律)“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是要求充分调动艺术手段,来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

44、“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强调的是什么?

出自于苏轼的一道题画诗,体现了苏轼对“神似”的追求。苏轼所谓的“神”当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神似”即要求艺术表现事物自然的、真实的、充满个性特点的风格面貌。苏轼的传神论思想还特别强调了自然天成和任情率真。

45、黄庭坚如何看待诗歌创作源?

黄庭坚强调多读前人作品。他认为:“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把熟读古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看作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把书本学问看作创作源泉,忽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属于一种片面之论。

46、“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什么意思?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黄庭坚诗论中一对重要命题。“点铁成金”出于《答洪驹父书》,“夺胎换骨”出于惠洪《冷斋夜话》。“点铁成金”,就是要求取古人“陈言”要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

47、如何评价朱熹的文道合一说?

“文道合一”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他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道是源,文是流,文只能“从道中流出”。无道也就是无文,文统一于道。朱熹“文道合一”的观点强化了文道关系中道的地位,强调了文对道的依附性,表现出了道学家重道轻文的严重偏见。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生活,否定了文学创作的真正源泉。

48、什么是“别材”、“别趣”说?

是严羽提出的诗歌审美特征论。他的具体说法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的思想。“别材”之“材”,指诗歌题材,“别材”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定。“别趣”之“趣”,指诗歌的艺术旨趣。“别趣”是说诗歌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创作应以这种艺术旨趣的实现为目的,而不以一定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别趣”又叫“兴趣”或“兴致”。“别材”是强调诗歌“吟咏情性” ,“别趣”强调诗的旨趣是审美享受。

49、什么叫“优游不迫,沉着痛快”?

出自于严羽的《沧浪诗话》,指诗的两种风格类型。“优游不迫”指从容闲适地吟咏情性而达到极致的类型,深沉而有气势地吟咏情性而达到极致的诗歌类型,即现在的优美与壮美。

50、严羽“诗道亦在妙悟”内涵是什么?

诗歌的兴趣情味、审美意蕴、技巧规律等只有依靠“妙悟”才能把握。对诗歌的接受欣赏来说,是说诗歌创作也必须依靠“妙悟”,才能写出优秀之作,把“妙悟”看作诗歌创作的规律。

51、简评前后七子复古的文学理论?

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等复古论调,是针对风靡一时的台阁体和“性气诗”而发的,其出发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们以复古为中心的文学见解是违反艺术规律的,影响是消极的。然而他们的部分人不少艺术见解,已突破了复古主义的框架,呈现出诗歌新论的色彩,为明末清初的性灵说、神韵说的出现播下了种子。

52、王夫之如何论述艺术创作中情和景的关系?

在王夫之看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情景相生,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互藏其宅”,其实质是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体、情志与形象得到完美的统一。

53、王夫之“景中情”、“情中景”是什么意思?

出自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景中情”,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的审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写之中。例如:“长安一片月”。“情中景”,指诗中的景物经过诗人审美情思凝聚成为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例如:“老病有孤舟”。

54、“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是创作的先决条件,创作须植根于现实生活中,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有真实生动的描写。

55、简评王夫之“以意为主”的思想?

出自于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是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强调“意”是诗文创作统帅,作品中的“意”在这里非指抽象的意理,是积淀着理性的自发情意。

56、“神韵说”有哪些理论内涵?

(1)在作家修养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

(2)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

(3)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

57、袁枚的“性灵”说有何理论意义?

袁枚的“性灵”说,强调诗本乎性情,注重灵机,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体现了当时社会争取个性解放的要求,继承和发展了李贽的“童心说”和批判了沈德潜的“格调”说,向艺术真理跨近了一大步。

58、浙西派词论有哪些理论内涵?

(1)推尊词体,提高词体的文学地位。

(2)要求词意雅正,格律谨严,以谨严的格律形式来表现封建士大夫思绪情趣。

(3)宗法南宋,推崇姜夔、张炎的词风。

59、“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是什么意思?

出自常州派周济在《宋四家词选序》中提出关于词的问题寄托。词要有寄托,才能进入自然高妙之境。要超越所感的事物,使寄托寓意若有若无,浑然无迹,启示读者无穷想象,因此寄托不能穷尽。

60、明清的曲论家论“奇”的观点有哪些?

他们主张奇与新、美相统一。奇、新、美的统一,必须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反对“狠求奇怪”。“导淫”、“述怪”戏曲为“利”而创作,迎合一部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61、徐渭的《南词叙录》在理论上有哪些贡献?

(1)对南戏的热情扶持,反对一味重北轻南。

(2)探讨了南戏的声乐特点,反对用宫调等成法约束南戏。

(3)提倡“本色”论,肯定南戏的优良传统,反对“以时文为南曲”。

62、简评沈王景 格律论的内容?

具体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点:辨平仄、严句法、守古韵。辨平仄,选 用平声字时要区别阴平和阳平,选用仄声字时要分辨上声和去声,用平声不谐时可用入声替代。句法方面,他强调顺句和拗句之别,反对随意变动。关于用韵,他主张必须严格遵守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63、简评王骥德的本色论。

(1)在戏曲语言形式方面,折衷于俚俗与文词两极之间,主张两极的完美结合,本色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

(2)从语言表现的情感风致等内容上论,以悟为当行本色。

64、李渔是如何论述戏曲的功能?

出自于李渔的《闲情偶寄》,在《闲情偶寄》中提出娱乐与教化相结合的主张。自娱,作家在创作中获取乐趣,看到实现自我。娱人,就是娱乐观众。教化作用要先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点缀太平”和“有裨风教”。李渔把戏曲的教化作用界定为劝善惩恶。

65、李渔结构第一论包括哪些主张?

出自李渔的《词曲部·结构第一》。从戏曲特点出发,李渔提出戏剧创作要“结构第一”。一是结构在戏曲各部分中居于最重要位置。二是结构处在戏曲写作过程中最先的次序。他围绕结构提出了四个具体主张:(1)立主脑。(2)减头绪,强调情节线索的单一化。(3)脱窠臼,是对情节创新性要求。(4)密针线,是对情节发展的埋伏照应而言。   

66、李渔关于戏曲人物有何主张?

他主张人物应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对荒诞不经的“牛鬼蛇神”。主张人物“既出寻常视听之外,又在人情物理之中”。他主张戏曲人物应个性鲜明,应有代表性,即“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他认为作家在创作中需要设身处地地想象、意会人物应有的言行,不要用作家的主观意图代替角色的性格发展。

67、“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是什么意思?

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创作的讲法,要准确写出人物的语言,首先要体验他的内心,强调了戏剧创作中人物要按照自身性格逻辑行动。

68、李渔如何论述戏曲的语言?

出自于李渔的《闲情偶寄》,从戏剧艺术的舞台性和群众性出发要求语言浅显通俗。但是浅显易懂,并不等于粗俗肤浅,而是能以“浅中见才”,“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还要求词采有“机趣”,所谓“机趣”,即指风趣、生动、活泼的语言,要注重音律和谐,讲究音乐美,还要性格化,即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要“说何人肖何人”,而且宾白也要“语求肖似”。要戒浮泛,不要落套,要个性化。

69、怎样理解“传神写照妙手,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

人物形象的“传神”,理论家认为首先就果通过上在可见的外貌言行,写出内在不可见的品德、气质、性格、心理活动等。“同”,即人物之间性格的相似性;“不同”,则指他们性格的相异性。这只对人物性格的剖析,包含了典型论的思想,将古代小说人物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

70、“童心说”的理论意义?

(1)童心说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学、假诗文。

(2)童心说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

(3)童心说重视和倡导小说、戏曲。

71、如何评价李贽的“发愤之所作”论?

李贽关于小说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评论《水浒传》上。他在继承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基础上,扩展了作者抒发怨愤的蕴含,并与小说创作紧密联系起来。文学作品表现的发愤之情,应针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黑暗现实。例如:把《水浒传》的客观效果归之于忠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水浒传》“发愤之所作”论的积极意义。

72、简评金圣叹的“性格论”。

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有创见的精华部分。他不仅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作了细致、系统的阐述。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成功地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2)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形象,金圣叹阐释了性格就是个别性的涵义。强调个别性,是他性格论的重点。(3)金圣叹还注意到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一条是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另一条是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来表现性格。

73、“犯之而后避之”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对《水浒传》的创作经验的一个总结。所谓“避”,是指避免情节、人物的重复与雷同;“犯”则是有意地写出相近相同。

74、“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是什么意思?

出自刘熙载的《艺概》,是关于文学创作主、客体关系的认识。认为创作要把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内在的感受、情志结合起来。主客体“相摩相荡”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艺术作品。

75、“诗品出于人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刘熙载的《艺概》,是刘熙提出的一条重要文学批评原则。诗品指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人品指人的道德修养和创作才能。强调诗品以人品为基础,指出二者的密切关系。

76、梁启超的“诗界革命”理论有哪些内容?

梁启超在诗论上的代表作是《饮冰室诗话》。“诗界革命”的积极意义。梁启超论诗,是以进化论为其哲学基础的。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鲜明地反对贵古贱今。认为诗歌的趋势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

77、如何理解王国维所说的“游戏之事业也”?

出自于王国维的《文学小言》,这是受康德-席勒-斯宾塞“游戏说”影响的产物。“游戏说”的内涵:王国维要求主体必须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而去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游戏活动,并且对自身的感情及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摹写、咏叹、发泄,才可能称之为文学。质言之,王国维“游戏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层次思考和反叛,是一种解决主体精神自由并进行创作的理论,因为游戏是一种精神自由的象征。

78、什么是王国维所说的“苦痛说”和“古雅说”?

“苦痛说”要求主体用文学疗救现实。要求主体在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进一步对生活本质――苦痛进行观照和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与解脱。王国维“苦痛说”主要是从内容上规定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所谓古雅旨在说明艺术与自然之间表现与被表现、创造与被创造的内在机制。

79、什么叫做“不隔”与“隔”?

出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区别境界优劣的标准。“隔”是不好的境界,“不隔”才是好的境界。“不隔”语语在目前,“隔”如同雾里看花。这是说,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反之,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为“隔”,达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80、王国维的理论学说有哪些内容?其来源在哪里?

  “天才说”和“游戏说”、“苦痛说”和“古雅说”、“境界说”分别从文学创作的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等方面规定了王国维文学的整体观念,大致勾勒了其文论思想的真实风貌。这些理论说明王国维文论思想的两条线索:一是来源于对西方哲学的剖析。在认识论上,王国维从主体与客体、人生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发微文学的真谛,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在方法论上,王国维由西方哲学美学到中国文学,由历史考据、文字训诂到文学批评,表现出思维的整体性。因此,王国维文论充满哲学美学的意义,深刻地传达出文学本体论的实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