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来与你细数,和梅有关的那些事!(一)

 零壹贰012 2017-12-28

采编:邹卉

校对:王娟

图片:来源网络


 转眼已是冬

 在万物萧条的季节里,她始终是最出彩的那一个!

还记得去年你在梅园赏的梅花吗?

还记得去年你在这里祈福许下的心愿吗?

时隔一年,磨山景区的第一个花节又将拉开序幕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微信中连载一系列与梅花有关的文化、科普、诗词等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全方位、多视角的介绍梅文化!为梅花节预热,为梅花打Call!

  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梅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诗人常借梅言志,借梅花来抒发客愁乡思。乡间百姓,则喜爱在自己的厅堂上挂一副“喜鹊登梅”的年画,隐含喜上眉(梅)梢之意,借梅花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国人民在3000多年梅花的栽培、种植、生产的实践中,先是从梅花实用性的物质层面,进而发展到梅花观赏、借梅抒情、借梅言志的精神层面,形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称之为梅文化。依照这种对梅花认识的递增层次,可以将这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划分成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宋以前梅文化的形成期


根据人们对梅的认识、喜爱、关注的程度,这一阶段可分为:魏晋前、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期三个阶段。


魏晋以前人们对梅花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实用上,如殷商时的文献《书经 ●说命》中有“若做和羮,尔唯盐梅。”


魏晋-南北朝梅作为一种常见的花卉开始为人们所认识与欣赏,如西汉时的《西京杂记》有:'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


梅花首次在文化中的亮相是以民歌“梅花落”的形式出现的,如晋代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春歌》中:“杜鹃竹林鸣,梅花落满道。燕女游春月,罗裳曳芳草。”


隋代流传下来较有影响的是隋炀帝宫女侯夫人所作的《春日看梅诗二首》:“砌雪无消日,卷帘时有颦。庭梅对我有怜意,先露枝头一点春。”


唐,五代时期,我国气候进入了适于梅花生长的“第三个温暖期。”梅花的栽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唐代的咏梅诗较之前的作品,在表象上更加注意到了梅的美学价值,在内涵上更加准确地把握了梅的精神品质,其咏梅作品的立意也逐渐从睹物感伤发展到审美赞赏。


第二阶段

宋、元梅文化的兴盛期


时至宋元时期,我国梅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期。栽培上,新品种大量涌现,栽培技艺不断提高。文化上,梅诗、梅文、梅画、梅书纷纷脱颖而出,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


宋元时期,梅花的品种与栽培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品种上有:江梅、早梅、消梅、重叶梅、绿萼梅、檀香梅,还有千叶梅、重台梅等新品。


宋代有关梅花题材的诗有4700多首,咏梅的词1120多首,可以说诗、词、歌、赋的创作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是最大的。


梅文化发展到宋元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梅花比作自我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人大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与义、陆游、范大成、李清照、宋伯仁等。


宋、元两代诗人爱梅成风,有关梅景的有:梅池、梅岗、梅岭、梅林、梅岩、梅台等;有关梅的形态有:梅梢、蓓蕾、欲开、半开、全谢等;形容梅的不同生态有:野梅、早梅、寒梅、疏梅等;形容梅所处环境有:清晨、风前、月下、雪后、水边、江村、山馆等;与梅有关的各种活动有:催梅、探梅、赏梅、泛梅、评梅、爱梅、折梅、忆梅、问梅等。


第三阶段

明、清梅文化的发展期


进入明清两代,梅花栽培规模有所扩大,栽培技术水平有极大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梅花栽培达到繁荣昌盛时期。梅花的书、文、诗、画反映出了这一特点;清代梅花栽培事业更为昌盛品种进一步增多,写梅者亦多,形式亦有创新。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将其分属白梅、红梅、异品等三大类,并对各品种均附有简单记载,且介绍了繁殖栽培技艺。


咏梅诗创作上,明清两代也是人才辈出,如徐渭、高启、方孝孺等,其中尤以高启的“琼枝只合在瑶台,谁问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没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燕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运,东风愁寂几回开”最为脍炙人口。


绘画上明清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家如“扬州八怪”等,其中尤以金农、李方膺为代表,他们均以善画梅而著称。


第四阶段

近代梅文化的科技创新期


辛亥革命以后,梅花栽培进入了科技创新期。梅花品种由各地分散种植到集中入圃,梅花的栽培与研究得到了极大的重视。随着现代植物学的发展,我国园艺科学工作者对梅花品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汪菊渊、陈俊愉为首的中国学者于1945年拟定了中国梅花品种检索表,1947年,陈俊愉发表了《巴山蜀水记梅花》,同年在上海举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梅花博览会。


1993年,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圃在武汉东湖通过验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梅花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建立了中国梅的统一分类新体系,并使梅花成为我国唯一享有国际登录权的花卉。


  梅的药用与饮食 

梅花,傲霜凌雪,清贞雅逸,馥郁芬芳。“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这种玉洁冰清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操守,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于是诗家咏梅、画家画梅、寻常百姓家亦种梅养梅,相沿成习,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梅花也因此成为了士子文人“食露餐花”的主要品种。

宋时杨万里就喜食梅花,许多诗作反映了他的这一偏好,如“吾人何用餐烟火,揉碎梅花和蜜霜”,并自注说:“予以糖霜和以梅花食之,其香味如蜜渍青梅,小苦而甘。”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列举了“蜜渍梅花”、“梅粥”、“梅花汤饼”等一系列梅花食品。

梅花可制花茶即把花朵放入茶中,盛入锡罐。自元著名画家倪瓒率先创制花茶后,自熏花茶,容制花茶成为士大夫文人的清玩雅好。清道士静修更将茶树与香梅间种,使茶“引得梅花之味”,别出心裁。


梅还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中说:“梅实味酸平,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疼,止久咳泻痢,反胃噎膈。”

近代医学研究表明,梅的花蕾能开胃散瘀,生津化痰,活血解毒。其根研末可治黄疸。乌梅肉具有敛肺清肠,杀虫生津的功能,并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梅花气韵清香、冰肌玉骨,其新枝似箭根根直刺蓝天,其老干曲虬盘绕坚硬如铁,在万物萧条的严冬时节顶风冒寒、凌霜傲雪卓然开放,只为报得三春晖,而百花争艳之时它又悄然隐退这些自然的生物性的特征,成了古代文人仿效的对象。而梅花那坚贞不屈,宁折不弯的品质成了中华民族战胜困难永不言败的民族共性与气节。


下一期的微信中,我们还将继续为大家整理梅花的相关知识,一起期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