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剧-目连戏

 zhumiao2017 2017-12-28

目连戏,原名弋阳腔,发源于弋阳江地区,所以称弋阳腔,简称阳腔,曾流传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是我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故事来源于佛教经典,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目连事迹也随之传入国内。至唐、五代时,出现多种有关目连的变文,故事渐趋完整。到了宋代,目连故事与戏剧艺术相结合,最终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戏剧剧目。徽州是目连戏重要的流传地之一,自明代开始,当地就有较多的目连戏演出。万历年间,祁门县渚口乡清溪村人郑之珍改编完成《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剧本由歙县虬村刻工黄铤于万历十年(1582)刊刻。全剧共一百出,分为上中下三卷,集明中叶以前目连故事之大成,形成了一部有完整情节的戏曲作品,它的问世是目连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许多地方的戏曲艺人多选用或模仿郑本,徽州也成为目连戏演出的重镇之一,境内的祁门、歙县、休宁、黟县以及邻近的石台、泾县、南陵等地,也都成为目连戏重要的流传地。一些目连戏班也在徽州纷纷组建,如祁门县有箬坑的马山班、彭龙的沥溪班、渚口的樵溪班等,歙县韶坑和长标等地的目连戏班,自明代到20世纪40年代一直演出不辍。徽州目连戏仪式化特点突出,以各种杂耍技艺著称,如“叠罗汉”、“打筋斗”、“盘桌”、“盘凳”、“耍牙”、“窜火”、“跳索”等,音乐腔调“诸腔杂陈”,有高腔类、小调(杂腔)类,有的唱腔还采用了类似民间哭丧及叫卖型音调,以及莲花落、十不闲等说唱音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