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魏六朝诗选》第一百二十二首《拟古》(鲍照·选一首)

 邈思遐想 2017-12-28

【篇目】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三]

【古风泊客一席谈】


 

   拟古


        [宋诗·鲍照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拼音版:


yōu bìng zhòng qí shè , shǎo nián hǎo chí zhú 。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zhān dài pèi shuāng jiàn , xiàng hú chā diāo fú 。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shòu féi chūn cǎo duǎn , fēi kòng yuè píng lù 。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zhāo yóu yàn mén shàng , mù huán lóu fán sù 。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shí liáng yǒu yú jìn , jīng què wú quán mù 。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hàn lǔ fāng wèi hé , biān chéng lǚ fān fù 。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liú wǒ yī bái yǔ , jiāng yǐ fēn hǔ zhú 。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作品介绍]


摹拟古人的作品叫拟古。鲍照的《拟古》诗共八首。
  这里的其一,是《拟古》原诗的第三首。在内容上受曹植《白马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幽并少年驰骋捷疾、技艺精妙的描写,及对其爱国精神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希望为国立功的政治理想。诗中善用典故,如“石梁”“惊雀”二句,利用古人古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射者膂力之大和技术之精。陈祚明说:“如此使事,是以我运古者”(《采菽堂古诗选》),正是肯定了诗人能用典故为自己的抒情达意服务。
  其二,是《拟古》原诗的第四首。这一首描述暮年散淡,游冶于山川的感受,后面是对世事沧桑的凄凉作了一番感叹。


[作者介绍]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一带度过的。26岁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初不得重视,后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文帝时,迁中书舍人。临海王子项镇荆州,鲍照又任前军参军,所以世称鲍参军。后临海王谋反,鲍照死于乱军之中。他生活在南北中国分裂,门阀士族当权时代,一生关心国家命运,对刘宋王朝的政治深为不满。但由于“家世贫贱”而在宦途上饱受压抑。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鲍照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成就高于二者。他的诗歌思想内容较丰富,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有些诗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要求保卫国家的热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但也有的作品流露了乐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绪。

鲍照的七言诗和杂言乐府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具有感情慷慨奔放,词采新奇丰盛,音节激昂顿挫的特点。尤其是他的七言诗,对于当时诗体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南齐书·文学传论》说他“发言惊挺,操调险危”,这种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对于唐代诗人产生过重要影响。
  今传《鲍参军集》十卷。诗集注本有黄节《鲍参军诗注》较完善。


  [注释]


①幽并:古二州名。幽州,在今河北省北部;并州,在今山西省及陕西省北部。幽并之地自古以出勇侠人物闻名。

②鞬(jiàn建):弓袋。雕服:雕绘的箭囊。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这二句是写少年的装备:毡带上系着双鞬,象弧插在鞬中,雕服里插着箭。

③飞鞚(kòng控):飞马奔驰。鞚,马勒,这里代马。平陆:平原。

④雁门:雁门山,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楼烦:县名,汉属雁门郡,在今山西省原平县东北。二地在当时是边疆要塞。

⑤石梁:石堰或石桥。《文选》李善注中引的《阚子》记载:宋景公让工人制成一个弓,他登上虎圈之台,引弓向东面射去,箭越过西霜之山,直到彭城之东,余力很大,一下子竟射进石梁里面。这句即用此典故,说箭射入石梁犹有余劲,形容少年膂力之大,弓矢之利。

⑥全目:完整的眼睛。《文选》李善注中引《帝王世纪》记载:帝羿有穷氏善射,一次与吴贺出游,贺使羿射雀的左目,羿拉弓一射误中右目,感到很羞愧。这句即用此典故,说少年要射飞鸟的眼睛就必然射中,这是形容其射术之精。

⑦翻覆:即反复。说汉虏时战时和,反复无常。

⑧白羽:箭名。虎竹: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符分二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将携左符。这二句是说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译文]


幽并之地自古就重视骑射,少年尤其喜好骑马驰逐。

毡带上系着双鞬弓袋,象弧弓插在鞬中,雕服箭囊里插着箭。

野兽肥春草短,飞马奔驰越平川。

早晨游马雁门山,晚上就还宿于楼烦。

箭射入石梁犹有余劲,形容少年膂力之大,弓矢之利。少年要射飞鸟的眼睛就必然射中,这是形容其射术之精。

汉虏时战时和,边城你争我夺反复无常。

誓请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赏析

其一(原诗其三)

此诗是作者戎行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幽并少年高强武艺、英雄豪迈气概的夸饰和对其报国立功壮志的歌颂,寄托作者收复北方失地及以身许国、立功边陲的爱国情怀,是一曲时代的慷慨之歌。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首二句开门见山,总写幽并少年的豪侠尚武精神。杰出诗人曹植著名的《白马篇》乐府,歌颂一位武艺高强的民族英雄,其首四句说:“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幽并”,指我国古代的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和山西一带,二州民俗强悍,自古多豪侠慷慨之士,所以鲍照借托出自幽并的少年英雄,以表现其来历不凡,并拟曹植诗首四句意。笔墨简洁精练而引人注目。

中间八句,紧承发端二句,转入对“好驰逐”的少年的正面而具体的描绘,重在“骑射”二字上进行生发。先写他的装束:“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毡带”,毡制的腰带;“鞬”,盛弓的弓袋;“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雕服”,雕着花纹的箭袋。二句说此少年的毡制腰袋上系着两只弓袋,雕花的弓袋上插着用象牙装饰的弓。后句不说弓袋而说箭袋,乃是修辞中的互文。(参见刘履《选诗补注》)《三国志·董卓传》说:“卓有才武,旅力无比,双带双鞬,左右驰射。”这里借用之。这是任武少年装束的主要特征,表现此少年英雄的飒爽英姿,也暗示了他的勇武强建,人物形象从而得以突出。其后写他的“骑”:“兽飞春草短,飞鞚越平陆。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兽肥”句交待时间,是飞马奔驰的大好时光,英雄用武的最佳时机。“飞鞚越平陆”,“鞚”,马勒,这里指代马。此句正面描绘英雄在兽肥草短的畅好春色背景下跑马如飞,度越平川的威武雄壮形象。“朝游”二句则更具体夸饰英雄的骑术神速精妙。“雁门”,指雁门山,今山西右玉县南;“楼烦”,汉县名,今山西原平县东北。二地皆为西汉时的边防要塞,因此诗以“拟古”为题,借汉事以喻时事,故而用此,且下文又有“汉虏方未和”之句。同时,此二地与所写“幽并”少年又正相合,显得合情合理。雁门与楼烦相距甚远,而此少年英雄却能朝游雁门,暮还楼烦,突出地表现了他骑术的高超和气势的不凡。再后又写他的“射”:“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石梁”,石堰或石桥,句用春秋宋景公事,据《阚子》载:“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工人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此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逾于西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其余力益劲,犹饮羽于石梁。”说宋景公所射箭的余力尚能射入石堰,这里借以形容少年英雄有景公般的强劲膂力和劲硬锐利的弓箭。“惊雀”句用后羿事,据《帝王世纪》载:“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抑而愧,终身不忘。”说后羿射雀能使雀没有完全的双眼,这里借以表明此少年有后羿般的精妙射技。以上虽仅仅写了骑射两方面,却概括了他的全部勇武,表现了一不平凡的英雄形象。正如此,他在下文表示立功边陲的愿望才显得那样自然。曹植《白马篇》:“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即着重从骑射两个方面去表现幽并游侠的武艺高强,对此诗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诗写到此,少年英雄的勇武形象已推到极点,但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英雄形象却只完成了一半,其最可宝贵的精神境界正有待去表现。结尾四句正通过任武少年自述其愿望,表现了这一方面。在外寇未灭,边城在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紧张形势之下,英雄表示了“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的愿望。“白羽”,箭名;“虎竹”,指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符分两半,右符留京师、左符给郡守或主将。末二句说少年表示要留一白羽箭,愿分符而为郡守,立功杀敌,奋战疆场。至此,诗的主题引向了最高层,一个高大勇武的爱国英雄的形象屹立在读者面前。

作者生活的年代,正是北方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王朝力量强盛,向外扩张时期。由于北魏对宋的频繁入侵,从而造成了宋魏边界战争的连年不断。因此,此诗并不是单纯的拟古,而是托古讽今,借以寄托诗人理想,也反映了当时多数人收复失地,安定边疆的愿望之作。在诗中,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少年英雄的高大形象,也看到了一个“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陆时雍《诗镜总论》)为国家民族存亡而大声疾呼的爱国诗人的奕奕神采。

佚名

赏析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是刘宋时代著名诗人。在南朝门阀统治下,“身地孤贱”的鲍照,用乐府诗的形式,深沉地抒发自己的忧愤,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抱负。《拟古八首》之三即属后者。诗曰: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兽肥春草短,飞鞚越
平陆。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留我一白羽,将以分符竹。
       题作《拟古》,意思是摹拟古诗。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标出所拟何诗,如
陆机《拟行行重行行》等十二首。一是不言所拟之诗,仅题“拟古”,如陶渊明有《拟古》九首。鲍照的拟古诗也属这一类。清人汪师韩说:“题曰拟古,必非若后人漫然为之者矣。”(《诗学纂闻》)“必非漫然”就在于不愿慷慨陈词,直抒胸臆,而是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当然,就鲍照这一首诗来说,虽未标明所拟之诗,但可以看出是拟曹植《白马篇》的。
     
《白马篇》开头写道:“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鲜明的色彩,勇武的驰逐,轩昂的形象突现面前,然后点出这是“幽并游侠”。鲍照的诗既是拟古,也就单刀直入,用“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作开头,概括了《白马篇》的这四句诗。古人常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北方盛尚武之风。用幽并少年就能唤起人们的这种想象。“重骑射”、“好驰逐”成为刻划幽并少年英雄形象的两个侧面,下面均由此展开。
       从骑射方面,写他的佩饰:“毡带悬双弓,利箭满画囊。”“双鞬”,表示孔武有力,可以左右驰射,也是
《白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的隐括。这是静态的描绘,表现出赳赳武夫的英姿。“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才是写英雄的高超射技。这两句都是用典故。据说宋景公得到一秉良弓,工人用了九年时间、耗尽自己的心力才完成,献弓三天后工人就死了。宋景公登台而射,利箭向东飞去,“逾于西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强弩之末,尚有余劲穿透石梁。这当然是传说故事,用在这里,说明幽并少年膂力惊人,所持之弓也十分精良,可以长途远射,洞穿金石。“惊雀无全目”则是后羿的故事。吴贺与后羿同游,后羿射雀要中左目,结果误中右目,后羿仰天长叹,十分惭愧。幽并少年的射技可以和后羿媲美,弓弦响,鸟雀惊,惊弓之鸟必无全目矣。重骑射而精骑射,幽并少年所向无敌。
      “好驰逐”也是用四句铺叙。兽肥草浅,无法掩藏,正是狩猎的大好时机。跑马如飞,纵控自如,度越平川,既表现了娴熟的骑术,又显现出骄健的雄姿。“朝游雁门,暮宿
楼烦”,辽阔的地理间隔,瞬息即至,可见幽并少年驰骋千里草原的速度,雁门、楼烦与幽并相承,与下文的“边城”二字呼应。诗人从骑射、驰逐两个侧面完成了幽并少年英雄形象的塑造。
       
曹植《白马篇》,明确写出幽并游侠在“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的情况下,奋勇杀敌,视死如归。而鲍照的拟作只写幽并少年武艺高超英姿勃勃,尤其用“兽肥春草短”“惊雀无全目”来写,可见写的不是战场驰骋,与敌拼杀,而是猎取飞禽走兽的场面。这是什么道理呢?鲍照拟曹植的以幽并英雄自况,但两人所处历史环境大不相同。曹植处于曹操统一了北中国的时代,曹操曾经夺取幽并,东征乌桓。所以《白马篇》中有“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的诗句,表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鲍照处于南北朝对立时代,当时的北中国在异族统治之下,大好的幽并之土,正是鲜卑族拓拔氏建立的北魏领地,幽并少年实在是无法“蹈匈奴”“凌鲜卑”的,鲍照只好去写幽并少年狩猎的勃发英姿了。这恐怕也是鲍照题作拟古而并不标明拟《白马篇》的苦衷吧。

写出了幽并少年的英雄形象之后,诗人用最后四句来表示自己的愿望。“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是拟《白马篇》“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的。但鲍照这两句诗更是现实的反映,包含了深切的感慨。南朝北朝相对峙,双方战争连绵不断,南朝的统治者无心恢复北方河山。刘裕为了猎取声誉,曾经北伐,收复大片失地,直到长安,“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丘迟《与陈伯之书》)。但随即匆匆归来,准备登基大典了。收复的失地重又沦陷,岂不是“边城屡翻覆”?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派王玄谟出兵北伐,开始进军潼关,似乎势如破竹,但终于溃败而退。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亲率六十万大军南下追击,渡过淮河,直趋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刘宋王朝经受了一场浩劫,从此国力日益衰竭,北部防线步步后撤。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地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鲍照耳闻目睹的事实,能不感慨万千,然而只能用“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隐隐逗出。

边城易主,国家多难,诗人呼唤:留给我一支白羽箭,给我铜虎符与竹使符,愿为刺史郡守,奔赴前方,施展幽并少年那样的高超武艺,保卫边疆。诗人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宏望大愿。但诗人的呼唤是软弱的,遣词造句也有所斟酌:“留我”者,就有白羽利箭谁留我的问题,“将以”者就有虎符竹符谁分我的问题。在门阀制度下,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钟嵘:《诗品》)。他的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诗人胸怀宽广,“位卑未敢忘忧国”,南北对立,汉虏未和,他时时挂念北地沦丧。面对边城翻覆,形势严峻,他向往着驰骋疆场。这种精神,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在今天,犹能鼓舞人心。
       
鲍照的这首拟古诗,善取其意而不取其词。以幽并英雄自喻是拟古精神所在,但具体描绘多有不同,拟古而并不泥古,从现实境遇写来,推陈出新,颇具现实性。建安时代的激昂慷慨,到鲍照的手里,变为委婉陈词。“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因为鲍照与曹植所处的时代和境遇已大不相同了。

佚名

赏析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陶渊明《拟古》九首和鲍照《拟古》八首为代表的“非专拟一人之作”的拟古诗,这是对传统的拟古诗以“拟篇”为主的拟作方式的突破。本文拟就从语言与意象的使用、拟古方法的运用两方面对陶渊明的《拟古》九首与鲍照的《拟古》八首作一下对比分析。
  关键词:拟古; 陶渊明《拟古》九首; 鲍照《拟古》八首 
  “拟古”是我国中古时代常见的文学现象,胡应麟曾言:“建安以还,人好拟古,自三百、十九、乐府、饶歌,靡不嗣述,几于汗牛充栋。” 王瑶先生在其《拟古与作伪》一书中曾对魏晋时期出现大量的拟古诗这一现象做过专门分析,他认为“ 前人的诗文是标准的范本,要用心的从里面揣摩、模仿,以求得其神似。所以一篇有名的文字以后寻常有好些人底作品出现,着都是模仿的结果。” 如陆机的《拟青青河畔草》、《拟明月何皎皎》,张载的《拟四愁诗》等作品便是王瑶先生说的这样一种情况,这类“拟古”之作无论是标题还是命意、章法都严格按照古人的格式而来,很少掺杂自己的真情实感,性质上确切说更是一种文学消遣。 
  但还存在另外一类拟古诗,一般没有明确的标题说明所拟古诗的篇名,名为“拟古”,实不过是借古人杯酒浇自己块垒,藉以抒发内心的慷慨愤郁之情,性质上相当于咏怀诗,冠以“拟古”之名,往往不过是为了避免在险恶的环境下直言当世之事而触发政治机网而已。这一类拟古诗以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和鲍照的《拟古》八首为代表,简言之,对于这类拟古诗来讲,“拟古”只是诗人打出的一个幌子而已,诗人真实的情感便隐藏在那影影绰绰的古人、古事、古代地名以及若有若无的古代情调之间。那么作为这类拟古诗的代表作,被誉为古人名篇的陶渊明《拟古》九首与鲍照的《拟古》八首又有怎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呢。下面分别从语言与意象的使用,拟古方法的应用两个方面作一下分析。 
  一、语言风格与意象的使用 
  陶渊明的《拟古》九首有意识地贴近古代作品。其一的“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模拟了《古诗十九首》之二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其六“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可看出刘桢《赠从弟》其二所描述的“终岁常端正”的山上松的影子; 其八“抚剑独行游”的少年隐约可见曹植《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幽并游侠儿”的某种身影,不同的是曹植诗中勇于赴难的少年侠士到了陶渊明的诗中只能慨叹“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了。 
  与陶渊明的《拟古》九首相比,鲍照的《拟古》八首更重改写而不是承袭。陶渊明《拟古》九首中还遗留有诸如“荣荣”、“密密”之类古诗中常见的叠词,但这种现象在鲍照的《拟古》八首中几乎不见踪影。其七“河畔草未黄,胡雁已矫翼”虽沿用了古诗借河畔青草之绵延来兴起对远人之思念的发端手法,却改“青青河畔草”为“河畔草未黄,胡雁已矫翼”,字面上追求相对的效果,意象内涵上则拓展出思妇与游子所在的两度空间。 
  二、拟古方法的应用 
  陶渊明的《拟古》九首与鲍照的《拟古》八首都属于未标明确切摹拟对象的拟古诗,“拟古”作为一种写作策略, 他们二者在“拟古”中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往往借旧有题材、主题来营造一种若有若无的“古代”氛围,如《拟古》其一、其三对古诗的游子思妇题材的借用, 另一方面,陶渊明《拟古》九首中经常出现人称的模糊性。 陶渊明平时所写的作品,自传的色彩强烈,宇文所安因此称之为“第一位伟大的自传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往往在诗题中或序言中标明现实的场景,以明确无疑的“我”的口吻谈论自己――活动或内心,这就使得他的诗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紧紧相连。不过,在《拟古》九首中,这种对自我的明晰而执着的讲述却被一种含混性取代,其一“初与君别时”,其二“问君今何行”,两首都用了第二人称“君”,使得两篇的抒情主体都成了虚构的人物。 因此,在《拟古》九首中,作者的“自传”色彩大大地淡褪。 
  在拟古的方法上,鲍照的《拟古》八首与陶渊明的《拟古》九首相比, 更加注重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以《拟古》其一为例,诗中描写鲁客事楚王的荣耀,从人物的穿戴,八面玲珑的手腕,出行的排场到炙手可热的声势,一一道来,写尽鲁客的得意;而相比之下的南国儒生,则用“伐木清江湄,设置守�兔”的典故来渲染那种冷清的氛围和人物的“愚拙”。 鲍照诗中所表现出的对于逼真细节的追求,或许正反映了南朝时期对于“巧构形似之言”的追求。 
  陶渊明的《拟古》九首与鲍照的《拟古》八首都为“非专拟一人之作”的拟古诗,这种未标明确切摹拟对象的“拟古”组诗显示了诗人对文学传统的灵活借用,使得拟古诗的创作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对陶渊明和鲍照的《拟古》组诗而言,“拟古”或许正是一种“设身处地”而又不止于追怀往古的手段――它将自我与历史进行一种普遍性的联结,将个人的激情赋予一种戏剧化的面目,从而表达了超越平庸卑琐现实的渴望。 

佚名

《拟古》   [宋诗·鲍照]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幽并之地自古就重视骑射,少年尤其喜好骑马驰逐。

幽并:古二州名。幽州,在今河北省北部;并州,在今山西省及陕西省北部。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

毡带上系着双鞬弓袋,象弧弓插在鞬中,雕服箭囊里插着箭。

鞬(jiàn建):弓袋。雕服:雕绘的箭囊。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野兽肥春草短,飞马奔驰越平川。

飞鞚(kòng控):飞马奔驰。鞚,马勒,这里代马。平陆:平原。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早晨游马雁门山,晚上就还宿于楼烦。

雁门:雁门山,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楼烦:县名,汉属雁门郡,在今山西省原平县东北。二地在当时是边疆要塞。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箭射入石梁犹有余劲,形容少年膂力之大,弓矢之利。少年要射飞鸟的眼睛就必然射中,这是形容其射术之精。

石梁:石堰或石桥。《文选》李善注中引的《阚子》记载:宋景公让工人制成一个弓,他登上虎圈之台,引弓向东面射去,箭越过西霜之山,直到彭城之东,余力很大,一下子竟射进石梁里面。全目:完整的眼睛。《文选》李善注中引《帝王世纪》记载:帝羿有穷氏善射,一次与吴贺出游,贺使羿射雀的左目,羿拉弓一射误中右目,感到很羞愧。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汉虏时战时和,边城占领反复无常。

翻覆:即反复。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誓请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白羽:箭名。虎竹: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符分二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将携左符。


这首《拟古》是鲍照戎行诗的代表作之一,准确地说,是诗人借拟曹植著名的《白马篇》乐府,浇自己心中块垒。

泊客以为,此诗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幽并尚武。首句。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幽并之地自古就重视骑射,少年尤其喜好骑马驰逐。

起篇,总括描写幽并之地的尚武风气,尤其少年骁勇善骑。

第二段:少年骁勇。从“毡带佩双鞬”到“惊雀无全目”。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毡带上系着双鞬弓袋,象弧弓插在鞬中,雕服箭囊里插着箭。

精武装备。少年的形象描写。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野兽肥春草短,飞马奔驰越平川。早晨游马雁门山,晚上就还宿于楼烦。

夸张的手法,突出描写少年的骑术之精,速度之快。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少年箭射入石梁犹有余劲,要射飞鸟的眼睛就必然射中。

连续引用宋景公劲射石梁和后羿射雀目的两个典故,形容少年膂力之大,弓矢之利和射术之精。

第三段:誓言请命。从“汉虏方未和”到末句。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汉虏时战时和,边城占领反复无常。

实际上,(南)宋(北)魏时期,战争频繁,也即诗文所写的“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誓请留一白羽箭,以便将来分符守郡为国立功。

这是少年的誓言,但何尝不是诗人的请命呢?但是,在门阀制度的年代,这注定了出身低下的诗人的雄心壮志只能湮灭在失望和郁闷当中。

这首《拟古》诗人通过对幽并少年精湛武艺、和报国立功壮志的英雄气概的歌颂,抒发了诗人期许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的爱国情怀。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古文观止》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古风泊客》第五辑《古诗十九首》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项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