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级建筑之山西晋祠圣母殿(上)

 RK588 2017-12-29

晋祠位置示意图

晋祠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麓,这里是晋水发源处。相传周成王封胞弟虞为唐国国君,其子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纪念叔虞功绩在晋水之源建祠祀奉,因名唐叔虞祠,又称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云:“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叔虞祠。”

晋祠平面图

可见至少早在北魏时代,此地就建有晋祠了。这里殿宇、亭台、楼阁、桥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祠内的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晋祠圣母殿

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晋祠西隅大兴土木兴建造了规模宏伟的正殿供奉唐叔虞,崇宁元年(1102)重修,政和元年(1111),诏封叔虞母后邑姜“显灵昭济圣母”,正殿所奉者改为“圣母”邑姜,世人也随之把这座巍峨的建筑称为圣母殿,这是晋祠现存最古的建筑,也是北宋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

圣母殿正立面

圣母殿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平面接近方形,面宽七间,通面宽26.71米。其中当心间5米,两次间各4.03米,两梢间各3.725米,两尽间各3.1米。

圣母殿重檐歇山顶

进深六间,下檐回廊四架椽,上檐八架椽,两檐共十二架椽,总进深21.15米。自前至后第一、六两间各3.1米,第二、五两间各3.735米,第三、四两间各3.74米。

圣母殿十二架椽横断面

殿身柱网配置以廊柱和檐柱两周合成,为了形成一个前深二间宽阔前廊,左右后三面为深一间的回廊,即《营造法式》所载“副阶周匝”的做法。

圣母殿柱网平面图

梁思成在上世纪30年代考察晋祠后,曾写有《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文中是这样描述晋祠圣母殿:“晋祠圣母庙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在布置上,至为奇特。殿身五间,副阶周匝。但是前廊之深为两间,内槽深三间,故前廊异常空敞,在我们尚属初见。”

圣母殿南副阶回廊

圣母殿身采用殿堂式构架体系,形制为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内柱与外柱同高。副阶构架为乳栿、劄牵,插入殿身檐柱。

圣母殿副阶回廊梁架结构

前檐廊上层檐柱由廓下乳栿之上立童柱所代替。前檐装置门窗者实为前槽金柱,金柱直通在八椽栿下,传递著栿上前半段荷载。前檐柱,也就是上檐明次间的四柱仅为上半段,矗立于廊下乳栿之上,这样便在前廊形成了较开敞的祭拜空间,在我国现存木结构古建中,副阶前廊深两间者,圣母殿是最早的实例。

圣母殿前檐回廊结

大殿前廊八根木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是现存中国古建筑的孤例。为宋元祐二年(1087)太原府吕吉等人集资施造,盘龙柱之制,北朝晚期之际的石雕佛龛门倚柱之上即已出现,木结构建筑实物遗存至今者推此为古。

柱上盘龙之一

前廊当心两侧设角柱各一,用以承载上檐翼角和下檐角栿后尾上的荷重。

圣母殿前廊北侧,图中高大立柱即为当心两侧设角柱之一

殿身粱架采用“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的结构形式。粱栿搭于后檐铺作之上,由前乳栿对六椽栿在内槽柱头铺作上搭交而成。六椽栿上承五椽栿,四椽栿、平梁层层叠落,梁间用驼峰垫托,其上为四椽栿和平粱。平梁上施驼峰、蜀柱、叉手以承托脊槫,整组构架彻上露明造。

圣母殿彻上露明造(无天花板)

圣母殿上下两檐阑额和普拍枋上用斗栱承托深远翼出的屋檐。斗栱本为一定规格的斗形木垫块和弓形短木层叠装配组成构件整体,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是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建筑的显著特征。斗栱从两个方向上悬挑,因而在两个方向上减少了上部结构跨度,从而提高了梁、枋等构件的承载能力。也把建筑上部大面积的荷载层次地传至柱头,其可调节变形的作用保证了柱头受力的一致性。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斗栱示意图

圣母殿斗栱形制变化多端,尤为精彩,其功能亦有所差异。根据斗栱的形制、部立和结构,计有十二种之多。主要为六种,即:下檐柱头铺作、下檐补间铺作、下檐转角铺作;上檐柱头铺作、上檐补间铺作、上檐转角铺作六种。

圣母殿下檐(左)上檐(右)斗栱结构仰视示意图

上檐柱头铺作:六铺作双杪单下昂斗栱,单栱计心造,里转出三杪。

圣母殿上檐柱头铺作

上檐补间铺作。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单栱计心造,里转出二杪。

圣母殿上檐补间铺作结构示意图

上檐转角铺作:正侧两面与上檐柱头铺作相同,只是在45度角线上出角华栱两跳,之上角昂一跳和由昂一跳,昂上有宝瓶承托大角梁。另在第二跳,也就是角昂上的瓜子栱作鸳鸯交首栱,里转为三杪。

上檐转角铺作

下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出两跳平出昂(假昂),昂嘴平出琴面式,单栱计心造,里转出双杪偷心造。

圣母殿下檐柱头铺作结构示意图

下檐补间铺作: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里转出三杪偷心造。

圣母殿下檐柱头铺作(左)和下檐补间铺作(右)

下檐转角铺作:总体形制与下檐柱头铺作相同,只是在45度角线上多一缝角昂。加上最上层的由昂,此缝角昂为上下共三道的平出角昂(假昂)。由昂上置宝瓶承托大角梁底面。

圣母殿下檐转角铺作

转角斗栱后尾出角华栱两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置梭形栱(翼形栱)与耍头相交,耍头为六分头承角剳牵。

圣母殿下檐转角铺作里转部分

中国现存的宋代建筑实物上斗栱结构和形制的变化,以晋祠圣母殿最为繁复,柱头与柱头相异,柱头与补间不同,下檐与上檐有别,内槽与外槽殊甚。尤为精彩的是铺作中昂的运用。

《营造法式》中宋代斗栱铺作中之下昂示意图

昂在七世纪后半的唐代木构建筑中即已出现,名之为“枊”,分为下枊,上枊两种,也就是后世的下昂,上昂,是高级建筑才能使用的建筑构件,一般说来,在构造上下昂昂身大致都与斜下的屋面平行,下昂的作用是以斗中线为支点,类似杠杆,前承檐重,后承梁重;上昂则安置在斗栱后尾上承梁重(绝非在上面的昂为上昂、在下面的昂为下昂)。

《营造法式》中宋代斗栱铺作中之上昂示意图

而昂形华栱、插昂、昂形耍头,实质上只是具有下昂外形的假昂,其昂头的另一端,或为栱身,或为梁栿,或为耍头,仍然都是单纯的受重构件,而不是真昂那种“杠杆”,所以昂式华栱或插昂皆为假昂。

圣母殿中假昂示意图

晋祠圣母殿下檐柱头铺作、转角铺作,上檐补间铺作用假昂;转角铺作用真昂;而下檐补间铺作和上檐柱头铺作都是真假昂混用(用真下昂和昂形耍头),真昂昂头为批竹形,假昂昂头为琴面形,一座殿宇之上如此繁复变化的斗栱形制,功能和装饰兼备,避免了模式化的呆滞现象和千篇一律的做法,使沉重的建筑看起来有灵动之势,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和技术成就高度发达的象征。

圣母殿上下檐之部分铺作中真假昂

圣母殿无论是屋顶的瓦作,还是斗拱,抑或是梁柱的彩画等方面,都更加注重装饰性。而这些构件上的变化,也进一步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美学感受,梁思成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指出,中国古建筑从唐、辽的豪劲时期,走到了北宋始创的醇和时期。至此,大唐的雄健大气褪去,呈现出大宋的优美典雅,却也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前预告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


文字:御凰品冰岛采集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