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贸圣佳2017秋拍 | 明晚期 脱胎夹纻京工自在观音像赏析

 alayavijnana 2017-12-29

2865

明晚期  脱胎夹京工自在观音像

Late Ming Dynasty

A FIGURE DEPICTING AVALOKITESHVARA

H: 68cm
估价RMB: 450,000-600,000 



作为佛教艺术品的重要门类,佛造像因其凝结了古代艺术的生命力与宗教的精神境界,近年在艺术市场上日渐活跃,大放异彩。中贸圣佳2017秋季拍卖中的“梵尘妙相”佛像专场,推出了众多佛像精品乃至珍稀拍品,其中两尊体量较大的京工风格脱胎夹纻和木胎造像也将展现在世人眼前,成为此次佛像专场的亮点之一。


京工造像源远流长,自元定大都于北平,统治者广聘贤才,集东西能工巧匠共同制造佛像,也使得尼泊尔、印度、蒙古风格融入到汉传显宗风格中,形成独一无二的京工风格。汉传风格之神态内敛、眉目祥和,与藏传风格之身段优美、衣褶繁复、线条流畅在京工造像之中得以共同呈现。



参阅:木胎金漆自在观音  高86厘米  邦 汉斯伦敦2015年春拍 成交180万人民币 


明永乐迁都北平,到清嘉靖中期,中华大地与海外万邦贸易频繁,国力之强,金银满库,且明清提倡三教合一,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信奉佛道之风日盛,于是制作的佛与神造像数量也空前,其中就包括有京工造像。明清二朝所作造像,无论其质、其数与其艺,远超前人。  


京工造像主要组成部分是宫廷造像,包括有金铜、木胎、脱胎夹纻、瓷塑等各种材质,其目的是供应皇家之用,所以制式严谨、造型如法、细节精致。每一个佛菩萨的造像都寄托了富贵阶层对当下烦恼求解脱、未来转世求极乐的愿望,同时也融入了当时贵族奢华的审美和挑剔的做工要求。因而宫廷造像神态庄严、法度严谨、衣饰华美多变、取材造型繁多,当认为是后世各地造像之参照。



其中木胎髹漆和脱胎夹纻是为两种材质,但在表面装銮技法上却很相似,所以常常难以分辨,此次专场所展示的分别就是木雕髹漆观音像以及脱胎夹纻髹漆自在观音像,其在元明清三代所出佳品灿若繁星,然几百年沧海桑田,人事几新,能够完整留存在现在的整品佳品少之又少,珍稀之至,寻常能偶见一像,尚不可得,今故宫博物院所录其所存,木雕佛菩萨像仅约有十一尊,足见古木雕宫廷佛像之稀有,而夹纻造像更为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十足珍贵。


夹纻工艺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到明清代早已炉火纯青,可谓是到达巅峰,且夹纻工艺主要为皇家御用的高级工匠掌握,大部分为皇家所用,从而对夹纻造像做工要求之挑剔,审美要求之高,可见一斑,也使得夹纻工艺得以源源发展,超凡绝伦。至今在承德外八庙、北京雍和宫保存有极少量夹纻佛像珍品。



夹纻造像主要由天然生漆、天然纻布及瓦灰等组成,以漆涂裹纻麻布制成,工艺程序复杂,先以黏土塑制泥模像芯,披贮布,层层涂漆,如此反复经过几十甚至上百道工序,等漆层凝固,褪模型,再在表面进行贴饰装銮。经过夹纻工艺的处理,佛像色彩鲜艳,呈现出光润亮泽的质感,且不易开裂变形,相对而言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韵,细腻的纹路和流畅的衣纹。



此尊夹纻髹漆金自在观音像便是一尊明中晚期宫廷风格夹纻造像,同类的夹纻材质存世量极少,从他身上便可以感受到以北京地区的审美情趣交融其他地区工艺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宫廷风格。


观音头顶髻配以风帽,脸廓圆润丰腴,为典型汉传开相,眉形雕刻简练,一刻一划之间塑造殊胜的美感。双眼微闭,眼角自然上挑,仿似俯视众生,鼻梁高挺,唇部雕刻巧妙且形象,嘴角上扬流露出慈悲庄严又似含笑意的喜悦,有别于一般常见菩萨较秀气的法相,带有几分难以参透佛法神秘的味道。



双耳紧贴面容,胸前璎珞雕刻细腻,排列规整。身着天衣如轻丝软绸般贴服柔软,同时紧贴的衣纹灵动飘逸,极富层次感,通过天衣来突出躯体的自然变幻,如曹衣出水,波浪形衣纹在行云流水的雕琢线条间彰显着力度和生命力。莲花台座花瓣肥硕饱满对称环绕,雍容华贵,宫廷气派彰显。此尊与邦瀚斯2015年春拍的一尊木胎髹金漆自在观音风格相似,同为京工风格,从发髻上的披风,身穿天衣的衣褶风格,到整体的造型比例都如出一辙,应为同一地区风格。


整体来看,此尊菩萨的气韵内敛含蓄,却让人过目难忘,观摩愈久,愈会倾神关注,此为典型的汉传佛像之气质。温润慈祥的风韵由外往里收敛,慢慢安抚观者心灵,观之,心平静气,感受到菩萨的甚深禅定自在和能工巧匠雕琢时一心一定的专注。宫廷风格夹纻像能够完整留存在现在的整品佳品少之又少,珍稀之至,值得我们倾心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