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年了,英国女王和英国王室一直在进化

 alayavijnana 2017-12-29


每年这个时候,英国女王的圣诞致辞都会刷屏,今年也不例外,大家都疯转“最美最纯正的英音”,今天我就来聊聊女王吧。


女王现在的公众形象非常好,不但受英国人爱戴,全世界的人都对她很有好感。这其中,有一半是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功劳。


比如那个著名的“超长待机”梗,讲从她出生、上台到现在,美国总统、英国首相和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她巍然不动。


再比如2012年 Vogue 杂志把她在一年时间里穿过的衣服按照颜色作了分类,称她是行走的彩虹调色板。



这些段子式的解读无疑都增添了女王的个人魅力,让她显得和蔼可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冰冷君王,而更像是一个邻家的祖母。


有了这样一个吉祥物,整个英国王室都从中受益匪浅,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公众机构。


但另一半,则是女王自己的功劳,是她不断改变、顺应时代发展和人心变化的结果。我最佩服女王的就是这一点,她的自我进化能力


今年致辞的第一句话,她就回忆了1957年圣诞节,自己第一次在电视上向国民致辞的情形,感叹六十年的时间里,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自己,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用的词是“evolve”,这个词直译过来就是“进化”的意思,用在这里真的十分贴切。


要知道仅仅在二十年前,英国王室曾经遭遇严重的公共危机,公众声望跌到零点。如果不是女王挽狂澜于既倒,又在随后迅速地做出调整,英国王室能不能维系到今天都不好说。


二十年前,是1997年。


那年的8月31日,戴安娜因为在巴黎被一群狗仔记者追车而出了车祸,送到医院后很快不治身亡。



1997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但戴安娜之死绝对是最重头的新闻之一。戴安娜那时是英国人最喜爱的公众人物,生前她就是地球上被拍照片最多的人,狗仔拍到她的一张独家照片,可以卖出50万英镑的天价。


所以,她的死让英国人举国悲伤,用山河失色来形容恐怕也不为过。


她的遗体从巴黎运回伦敦,英国人全都齐刷刷在路边停车,目送礼让;她的住所外面,堆满了鲜花的海洋;她的葬礼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时,200万伦敦人涌上街头,电视直播观众达到3200万,要知道全英国的人口也不过5800万。



戴妃生前好友 Elton John 连夜改写《风中之烛》的歌词,单曲上市第一天就在英国卖出65万多张,创下史上销售最快的记录。这首歌Elton John 只在那次葬礼上演唱过一次,自那之后他再也不愿意在其他任何场合演唱。


英国人素以拘谨内向压抑感情著称,但那一刻无数人在街头拭泪啜泣乃至痛哭。有人回忆说,“如果有人问我英国人有哪个时候没那么压抑情绪,我会说就是那个时候”。


我看过一部纪录片,里面有个被采访的人说,妻子得癌症去世的时候,自己都没有这么悲痛。


美国历史上有著名的 JFK 时刻,指的是约翰·肯尼迪的遇刺身亡,成为整整一代美国人的心理创伤。对英国人来说,戴安娜之死就是他们自己的 JFK 时刻。为了安抚大众,BBC 不得不每隔一个小时播放英国国歌。


但是,当千百万英国人黯然神伤的时候,英国王室却选择了沉默——毕竟就在前一年,戴安娜已经和查尔斯王子离婚,被剥夺了殿下的称号,不再是王室的成员;更不用说,那之前王子和王妃的婚姻狗血,已经让王室颜面扫地。


不知道如何面对戴安娜之死的英国王室干脆躲到了苏格兰的城堡里,伦敦白金汉宫的灯连着暗了五个晚上。


那时英国王室的处事方式非常僵化,他们似乎还固守在中世纪的传统里,有意和大众保持着相当远的距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


而戴安娜生前的作风则完全不一样。她虽然出身贵族,又贵为王妃,但一点都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又热衷慈善。在那个人们还普遍认为艾滋病会通过身体接触传染的年代,她毫不避讳地不戴手套和艾滋病人握手,改变了人们对艾滋病人的偏见。



更不用说人们普遍同情戴安娜的遭遇,毕竟查尔斯是那个背信弃义的薄情负心汉,而戴安娜则是那个善良却被辜负的“人民的王妃”。


在这个时候,英国王室每一分钟的沉默,都在强化着他们给国民留下的“冷漠死板”的印象。


随着悲伤而来的是英国人对王室的怒气和怨恨。英国小报每天都在头版向女王喊话。“你的人民正在遭受痛苦,请和我们说句话”,“请证明你在乎”。



可以说那时候英国人对王室的厌恶情绪已经到了顶点,处理不当的话,英国彻底改制废除君主制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就在这样一个紧急的时刻,女王在躲避了五天之后决定班师回朝。回到伦敦,她立即做了两件事:


第一,在白金汉宫降半旗。


第二,发表全国电视讲话。



在那个同样非常著名的讲话里,女王放下了原本高高在上的姿态,表示自己和所有人一样,感受到了戴安娜的离去带来的震惊、悲伤和愤怒。


她说,“我不仅仅是你们的女王,我也是一个祖母,我所说的这一切,发自我的内心”,呼吁全体英国国民在悲痛之中团结起来。


可以想见,这样一番言辞恳切的讲话,极大地安抚了英国老百姓的情绪,这个史无前例的王室危机在无形之中得以化解。


差不多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女王和王室开始放下了原本端着的架子。


你看现在的英国王室几乎已经百无禁忌——威廉王子娶了出身平民的凯特王妃,大家也觉得稀松平常,阶级的界限早已不复存在。


今年独立电视台找威廉和哈里拍了一部纪录片《我们的母亲戴安娜》,两个王子毫不保留地诉说着自己在母亲离去后的悲伤和迷茫,哈里更是说自己在30岁前曾经陷入情绪混乱和抑郁之中。



在当年戴安娜和查尔斯婚姻破裂,戴安娜一个人在印度泰姬陵拍了一张照片。去年威廉和凯特访问印度,在戴安娜坐过的石凳上,拍了一张同样角度的照片。



所以英国王室现在所做的,不只是努力去“亲民”,更是直截了当地让世人觉得,他们就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有喜怒哀乐,开心时会笑,痛苦时会流泪。


还是在今年的圣诞致辞里,女王顺带表示,明年王室就将迎来新的成员。虽然她没有明确点名,但大家都知道她指的是哈里王子的未婚妻梅根·马克尔。




这个未婚妻,比哈里大好几岁,离过婚,是美国人,是个演员,而且还是黑人和白人混血,更是抹平了地理、国界、职业和种族等等一切界限。


慢慢地,虽然英国人对戴安娜还是无法忘怀,但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原谅了查尔斯,也开始接受了他们原来不喜欢的卡米拉。


这一切改变,都可以追溯到1997年。所以有媒体评论说,戴安娜之死标志着英国王室进入了现代世界。


其实我觉得与其说是王室进入现代世界,倒不如说是进入了互联网时代——1997年前后同样正好是互联网大规模进入普通人生活的开端;那之后几年,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兴起。


从那个时候开始,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普通人对待偶像、对待政治人物、对待王室的态度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我们不再满足于恭敬抬头、远远瞻仰,我们不再愿意供奉神坛之上的偶像,我们已经习惯在平视中欣赏,而不是在跪拜中仰望。那些愿意放下架子,把自己打扮成普通人一员的明星偶像和政治人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受到欢迎。


在这个节骨眼上,女王顺应时势做出改变,是历史大势,但也是她的过人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