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鸿门宴
2017-12-29 | 阅:  转:  |  分享 
  
鸿门宴?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
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
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原文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
,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
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yǐn)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
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wú)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wéi)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
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
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shào)长(zhǎng)?”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
良出,要(yāo)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
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
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
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
,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
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
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jìn)强、纪
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
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
:“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本文重点词文言虚词若:(3)<代>你;你们;你(们
)的。《鸿门宴》:“~入前为寿。”者:(6)<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所:(4
)<助>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虏。因:(9)<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
,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10)<副>就;于是。《鸿门宴》:“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乎:(2)<助>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鸿门宴》:“壮士,能复饮~-”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为:(8)<动词>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10)<动词>对待。《
鸿门宴》:“君王~人不忍。”(12)<动词>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16)<动词>是。《鸿门宴》:“如今
人方~刀俎,我~鱼肉。”且:(3)<副>尚;尚且。《鸿门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与:(1)<动词>给予。《鸿门宴》:“则
~一生彘肩。”文言实词道:(1)<名>路;道路。[又]<动词>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过:(7)<动词>
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之。”谢:(5)<动词>道歉。《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说:(3)<名>言论;说法;主张。《
鸿门宴》:“而听细~,欲诛有功之人。”胜:(2)<形>尽;完。《鸿门宴》:“刑人如恐不~。”置(zhì):(1)<动词>放弃。《鸿
门宴》:“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行:(6)<名>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不顾细谨。”王:(1)<动词>称王;统治天
下。《鸿门宴》:“沛公欲~关中。”望:(2)<动词>盼望;希望;期望。《鸿门宴》:“日夜~将军至,岂敢反乎-”数:<副>屡次;多次
。《鸿门宴》:“范增~目项王。”故:(5)<名>老朋友;旧交情。《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幸:(3)<副>幸亏。《鸿门宴》:
“今事有急,故~来告良。”安:(8)<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在-”坐:(3)<名>座位。《鸿门宴》
:“项王则受璧,置之~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善:(5)<动词>亲善;友好。《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
张良。”即:(4)<介>就在;当。《鸿门宴》:“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内:<动词>同“纳”。接纳;收容。《鸿门宴》:“距关,毋~
诸侯。”伯:(2)<名>对年龄大于自己的人的尊称。《鸿门宴》:“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从:(4)<动词>依傍;紧靠着。《鸿门宴
》:“樊哙~良坐。”译文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
ī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kào)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
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
,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
机会。”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
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
,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
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
:“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比得上项王的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能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沛公不
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
告知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
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
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
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
,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
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
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
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
。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
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
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
,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沛公。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
“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
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
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朋友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
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
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
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
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
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
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趁机起身把樊哙叫了出
来。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
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
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羽;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去吧。”张
良说:“好。”这时候,项羽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拿着剑和盾牌的
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
营里,你就进去。”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辞别,说:“刘邦经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
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
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项羽)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
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典故“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
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
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
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
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
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
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
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
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纲目一、无伤告密二、范增献计三、项伯夜访四、张良献计五、刘项约婚六、项伯游说七、刘邦谢
罪添加《鸿门宴》相关图书添加《鸿门宴》相关图书(4张)八、项王留饮九、范增举玦十、项庄舞剑十一、项伯翼蔽十二、樊哙闯营十三、樊哙
力斥十四、沛公逃席十五、张良入谢十六、项王受璧十七、亚父破斗十八、诛杀无伤主要人物阵营主帅谋士武士关键人物项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刘
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注:“项伯杀人,臣活之”道出了项伯知恩图报,和张良属生死之交。张良和刘邦又属君臣关系,可见一个人若能成大事势必
需人和、天时、地利。性格特点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圆滑奸诈,巧舌如簧,张良: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眼光锐利,忠心耿耿,
剖析利害,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樊哙:忠勇豪胆,有勇有谋,粗中有细,忠贞不二。项羽:自矜功伐,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高傲自大,易冲动,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骄傲自满。范增:老谋深算,见识长远,足智多谋。事件背景公元前206年,当时为沛公的
刘邦率领义军攻入函谷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刚刚
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发。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一怒之下攻陷了关隘,并推进至戏水之
西。刘邦当时与其军队同处霸上,暂未会见项羽。当时项羽的兵力大约是40万人,刘邦军队共约10万人。梗概及后续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
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并派人驻关阻项羽。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
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张良从项羽的族叔——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告知刘邦,(张良曾是项伯救命恩人,后两人结为好友),刘邦吃惊不已,让张良请项伯
入营,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讨好项伯,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
日前来项羽道歉。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却
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
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又赐之生猪腿,又问能再饮酒
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接口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
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他收下了。项羽收下了白壁,但气得范
增拔剑将玉斗击碎,并指桑骂槐大骂项羽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个小子不值得与他办大事,到时
与项王争夺天下的必是刘邦,我们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范增的预言在数年后应验:项羽和刘邦在随后的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楚汉战
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后世不少人认为项羽在事件中缺乏当机立断的能力,间接导致范增的计划失败
,亦埋下了自己日后败死的伏笔。作者信息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
南芝川镇)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生于龙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
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据《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说,司马谈一直想效法孔子写作《春秋》的精神,写一部体
系完整的史书,可惜他只作了一些准备的工作,便病逝于洛阳,临死之前,把他的理想事业,交给了儿子。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公,负责史
官,为完成父亲遗愿,创作了《史记》,司马氏是世官担任太史,司马迁的历史创作一直到太初末,共有130篇,到他去世后终止。史学界认同司
马谈参与了创作少数篇幅,但是从内容和笔法、体例的贡献看,该书基本都是司马迁创作,虽然缺失了万字,但大体保留了原貌。编写时身受刑罚。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踏遍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各地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对以后
编写《史记》有很大帮助。《史记》还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
案、民间古文书籍。分类整理难句解析注释1、注音玉玦(玦,jué,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
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戮(戮,l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
胜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称王)毋内诸侯
(内na,通纳,接纳)樊哙(樊哙,fánkuài)2、通假字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
,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不者(“不”通“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
”通“骖”)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3、词类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军)沛公左司马
曹无伤言于项羽曰(告诉)不可不语(告诉)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示意)刑人如恐不胜(惩罚)道芷阳间
行(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发上指(向上)若入前为寿(走上前)B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道芷阳间行(抄小路)C动词使动用
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封
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D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
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E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F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4、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
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非常)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
,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今人
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别人,指刘邦。今义:现在的人)沛公已去(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
: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沛公奉卮酒为寿(寿古:敬酒;今:岁数大)5、句式解析(1)判断句①.用“……
也”表示判断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②.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
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③.用“为”表示判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④.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2)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②.介
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沛公军霸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3
)被动句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②.无标记珍宝尽有之。(4)省略句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
)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
”)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
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何辞
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6、难句
解析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
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
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
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
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
走。3、臣请入,与之同命。“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
同命运。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
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7、一词多义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举:举所佩玉玦以
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张良入谢
曰(谢罪)军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言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
动词)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
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当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
容词作名词)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③故听之(所以,连词)坐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从①张
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
,动词)击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内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2、虚词为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②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④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⑤我为鱼肉(wéi
,是,动词)⑥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⑦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
一个“为”,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成为)⑨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⑩且为之奈何(wèi,对
,动词)①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①②君为我呼入(wèi,替,介词)①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èi,给,介词;w
éi,做,动词)因:①因言曰:……(趁机)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以①
具告以事(介词,把)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且①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于①长于臣(介词,比)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
项羽曰(介词,对,向)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然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②不然(这样,代词)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
的词尾)——《鸿门宴》之①珍宝尽有之——代珠宝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作品赏析文章鉴赏一主旨和情节鸿门
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
(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
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本文按情
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
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
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
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
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节奏发展
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
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
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
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
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
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
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二人物形象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
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
",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
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
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
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写项羽听
了曹无伤告密之后的反应和听了项伯劝解之后的反应,形成两个极端,把项羽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勾画得十分鲜明。写项
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
现他的优柔寡断。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
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
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
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
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三写作特点1.在矛盾
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
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
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
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艺术特点《鸿门
宴》一文,既为我们再现了历史真实;它也为我们提供了高度的文学技巧典范。它的艺术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四点来观察。第一点,它善于在矛盾开
展中描绘人物。通过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以突现人,使之为形象塑造服务。人物形象获得高度的鲜明与统一,因之具备典型性。在本文中,作者善善
、恶恶、贤贤、黜不肖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司马迁以极其深微而又明显的爱憎笔触,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刘邦是一个卑鄙狡诈而又极
其机变的所谓成功人物;项羽则是一个粗豪自恃、浅听轻信的所谓失败英雄。作者把刘邦、项羽放在鸿门一会的具体历史事件具体矛盾开展当中,进
行描绘。最后达到人物形象的高度鲜明与统一,完成传记文学人物的典型性质。所以刘邦、项羽,尽管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所描绘的的也完全符合
历史的真实;然而后世却常用来概括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作者在描绘这两种人物性格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对项羽主要的是同情和赞颂;对刘
邦主要的是鄙夷和贬斥。这就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后读者群众情感的向背,使人们同情的都归于项羽一面。本文在描绘张良、项伯、樊哙、范增的形
象上,也极为成功。假如说本文写的是“子房如龙,樊哙如虎”,那么写刘邦就真该是“如狐如鼠”了。第二点,本文善于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
的细节描写相结合,善于把生动的场面叙写与细节描绘相结合。在对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叙写当中,完成其惊奇的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这样就能以
在尖锐的矛盾斗争的展现当中,完成其惊奇的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使人们在千百年后,一提起鸿门宴故事来,许多人物的活跃形象,都如近在眼
前。《鸿门宴》一文,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极其成功的范例。第三点,本文具有周密严谨的组织安排。在材料处理上,也能前后相生,具有缜密的
逻辑联系。它密切依照历史发展,把许多材料,加以精心地抉择,并进行了细密的安排组织。使矛盾一环衔着一环,使情节一波推动一波。他以曹无
伤密告起,以曹无伤被诛结。以范增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项羽终。在处理材料上,作者运用了繁(如闯宴)、简(如诛曹)、省(如张良“具告沛公
”)、复(如樊哙说项)各种不同笔法,使其相辅相成,以构成全篇严密无间的逻辑结构。帮助了主题内容的显现。这些是本文鲜明特点之一。第四
点,是本文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作者在传记文学著作上,具有独创精神叛逆情感,所以他能自觉地靠拢人民向民间语言学习;受
有明显的影响。许多民间传说与歌谣谚语,都成为作者创作思想与创作语言的重要来源,构成作品的新鲜血液。使它的语言艺术,推进到中古时期散
文文学的一个新的高峰:浅切、明白、活泼、朴实。在本文中,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都是当时流行的成
语;而“唉!竖子不足与谋!”则是当时的生动具体的口头语言。从全文语言风格来看,也完全可以说明司马迁的操纵运用语言的能力,远远跨过秦
及汉初散文语言的既有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司马迁在善于活用虚词上,也极其出色。他往往凭借表情作用很强的虚词运用,表现人物
情态。如本文中,“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樊哙曰:‘臣
死且不避,酒安足辞!’”等。都是运用虚字进行表情的极其传神处所。《鸿门宴》一文的文学技巧,在整个《史记》当中,是具有代表性的。郭嵩
焘说它“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自非过誉。它不只是达到了“叙事真而描写切”、“语调整齐,字句锤炼”的境地;它
也达到了神采辞章双跻峰顶(“理既切至,词亦通畅。”——《文心雕龙·启奏篇》)的新高度。有人也用思想清新、文字精美、内容充实、组织周
密四点,对整个《史记》的艺术特点作通俗的概括。这种通俗的概括评价,同样也适用于本文。五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过去有些论述《鸿门宴》
的文章,在作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分析时,往往有一种脱离本段文字而从《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全部着眼进行论列的不当倾向;在作刘、项评
价时也有这样毛病。我认为我们分析《鸿门宴》时,还是应该抓紧本文。虽然也应当联系照顾到刘项《本纪》全篇,但却不应喧宾夺主,或者把延伸
的意义,说成本篇的思想内容。文章寓意通过项羽的行动,可以充分证明此点。项羽当年倔起江东,领导农民起义队伍,扫平各地动乱。“三年,遂
将五诸侯灭秦”。这是当他行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灭除暴秦政权愿望时,他受到了群众的拥护之故。因为如此,他的举措行为,也便能符
合客观要求,能以透过形式看到本质,而处处取得主动,最后获得成功。而当他“胜利”“成功”之后,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
王侯。”他几乎是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一片歌颂、崇拜、畏服的声音所淹没,蔽塞了他应有的理智与聪明。更因为到处屠城杀戮,他就迅速地
丧失了群众的拥戴。在行动举措上,也是处处用主观臆断客观,变得十分被动而愚蠢。用《鸿门宴》上的项羽形象,来印证此点,就更为鲜明。由于
项羽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竟然为刘邦的一套卑词厚币所欺哄,轻轻放走了自己送上门来的强大的敌人。他经不起纷至沓来的谄言
和谀语,不但容忍自己营垒内部的资敌臣僚,也不听信忠诚而有远见的策谋劝告;甚至“率直”到把敌方为自己递送情报的人随口供出。刘邦对他所
讲的话和刘邦的行为,本来有许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寻,但他却完全漠视了这些。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埋下难于挽救的败亡种子。第二点,本文说明
了不自觉的资敌行为是最为可怕也最为可恨的。项羽集团的项伯,可以作为最好的说明。他的一系列资敌行为,基本上都是处于不自觉状态。但从其
影响来看,应该说是存在内部的可怕的利敌现象。因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营垒并且切实帮助了敌人的严重作用。项伯凡事从封建贵族道德观
念出发,以致弄得不识真正的大体。客观上协助了敌人,还不自觉。敌人用各种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觉察,还自以为处事深合“义”“礼”。这
种人的思想行动最可怕。因为不只他自己不识是非,别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为怪,因之堕坏大事。第三点,本文说明,凡事必须依靠多数人,和
衷共济,步调整齐,才能成功。刘邦之所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原因是在于他善于用人,处处依靠周围的臣僚。上下团结一致、步调划一,互相辅助
、互相支援,形成一个坚强的集体力量;相反地,在项羽方面,本来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但是项羽却师心自用不纳善言。以致在如此
严重的关头,扮演了颟顸失败的可悲角色,刘邦后来批判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认为张良
、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说明这个道理。第四点,本文说明凡属严重事情,必须有胆有识,充
分分析客观实际,依据之制定周详计划,在进行上要有严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艰难,获得胜利。通过本文中刘邦集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印证此
点。刘邦在接到项羽要击破他的消息时,虽然显得有些慌乱,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胆有识,能细致地分析客观,进行周详的计划和严密安
排的人物。《鸿门宴》雄辩地说明刘邦集团在处理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时,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条有理,并且能顺理成章,因敌制胜,所有举措
都是符合客观实际,从而获得最后胜利。《鸿门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节文字当中,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意义。写出来从秦崩溃到汉建
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它
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鸿门宴》一文,它的本事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其他相
关相关成语斗酒彘肩:〖解释〗形容英雄豪壮之气。〖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
卮(zhī)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zhì]肩。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示例〗~渡江人,南部莺花每怆神。★吴梅《马鞍山麓吊刘龙洲墓》诗秋毫无犯:〖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示例〗~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劳苦功高:〖解释〗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示例〗这是决战的最后五分钟了!这一班~的“英雄”,手颤颤地举着“胜利之杯”,心头还不免有些怔忡不定。★茅盾《子夜》十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示例〗还不是~,寄人篱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么时候为止?★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示例〗在讨论会上,他的一番话却暗有所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注释〗大行:干大事,大的作为。顾:顾念,考虑。细谨:细微末节,小的谨慎。辞:拒绝。不辞:不躲避、不回避。让:责备。〖解释〗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躲避小的责备。〖出处〗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相关诗文鸿门宴寰海沸兮争战苦,风云愁兮会龙虎。四百年汉欲开基,项庄一剑何虚舞。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天意归明主。项王足底踏汉土,席上相看浑未悟。——王毂梁启超谈《史记》之名称《史记》之名,非司马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太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同。《宣元六王传》谓之《太史公书》,班彪《略论》,王充《论衡》同。而《风俗通》时或称《太史记》。是知两汉时并未有名迁书为《史记》者。本书中“史记”之名凡八见:(一)《周本纪》云:“太史伯阳读史记”。(二)《十二诸侯年表》云:“孔子论史记旧闻。”(三)《十二诸侯年表》云:“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四)《六国表》云:“秦烧天下书,诸侯史记尤甚。”(五)《六国表》云:“史记独藏周室。”(六)《天官书》云:“余观史记考事。”(七)《孔子世家》云:“乃因鲁史记作《春秋》。”(八)《太史公自序》云:“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皆指古史也。《史记》之名,盖起于魏、晋间。实《太史公记》之省城耳。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