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秦攻百越之战
2017-12-29 | 阅:  转:  |  分享 
  
秦攻百越之战?秦统一六国后国后,开始征服南越,越是指当时长江下游至南海交州湾沿海居民的泛称,因其种姓繁多,故称之为“百越”。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年)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战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雎[jū]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第二次是公
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tuó]的率领下攻击百越之战,该战使百越之地纳入了秦的版图,极大增南地增强了岭区人民与中原的交流,始
皇在百越之地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将赵佗攻瓯骆之战,历史学家一般称这次是第二战争的延续而已。总之这
三次统称为“秦始皇三征岭南”。这三次发生的秦军和两广土著军的战争,本文重点介绍其中最重要和最惨烈的第一次战争。名????称秦攻
百越之战地????点百越时????间秦参战方秦,越结????果将岭南之地纳入秦国版图参战方兵力80万伤亡情况
主帅屠雎战死主要指挥官屠雎、赵佗历史背景秦时,东南沿海一带被称为百越之地,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越人,因其分
部众多,故称为百越。百越大体分为东越(又称东瓯或瓯越)、闽越、南越、西瓯等几个部分。东越居住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
心;闽越的势力范围以今福建的福州为中心;南越分布于今广东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西瓯活动于今广东的西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百越居住的
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但由于为山川所阻隔,远离中原,至秦时他们仍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
原地区。早在灭六国以前,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就已经把百越之地作为征服的对象。统一战争结束后不久,秦始皇即派尉屠睢率
50万大军出击百越。针对百越各部居处分散的特点,秦军采取多路分兵进军,遇有大敌再合兵进击的行动方针。秦军共分5路:一路由今江西向东
进发,攻取东瓯和闽越;中间2路取南越,其一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其余2路入广西,攻西瓯,一
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①秦军第一路进展顺利,出兵当年就平定了东瓯和闽越地区,设置了闽中郡。其余4路由于山高路险
、河道纵横,行军作战及军粮运输极为困难,加之百越各部的顽强抵抗,相持3年未能取胜。后来秦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凿成灵渠,解决了军粮运输问
题,秦军才得以顺利进军。秦军第三路军由主帅尉屠睢亲自率领,从今长沙宜章南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尉屠睢军进至今乐昌曲
江一带,遭到越人夜袭,尉屠睢战死。以后秦始皇又增派大批援军,经过苦战,终于征服了南越和西瓯,秦在这里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郡。从
此,东至海南,北至向户,皆归于秦朝版图。处理方式第一次秦与百越的战争在历史上也叫“秦瓯战争”,但是在史书上记载比较少,只有《淮南子
》等少数书籍中有少量相关记载,这主要的原因是秦将赵佗在公元前214年攻占百越后不久就与秦朝廷貌合神离,在秦末又拒绝派自己手下的秦军
部队北上与反秦起义军作战,封锁了两广与中原的联系,并在秦灭亡后建立起了南越国,按照现在的说法南越国属于地方割据政权,现今历史学家对
地方政权的历史了解历来都不是很多,所以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对这次战争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少量史书的记载上。但是我们就从这不多的史料上也
可以看出,这同样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秦军统一中国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惊人的。历史上之所以也叫此次战争为“秦瓯战
争”,主要由于百越土著部队的最初首领是西瓯国首领译吁宋(西瓯国的位置在现在的广西),其实参战的百越军不仅仅是西瓯国军队,其他百越地
区的越人其他土著武装也参加了战争,但是总指挥是西瓯国首领译吁宋、而主力是西瓯军而已。译吁宋是秦代西瓯部族联盟酋长。秦瓯战争时期,带
领西瓯人抗击秦军的部族联盟领袖。《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派遣“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
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
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从这一记述,可知,“译吁宋”和被推举的那位“桀骏”的职位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君”,一个是“将”。
(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在历史上一般都把秦军的对手称为西瓯军,但下文为了顾及到当时广东和广西境内的其他越族士兵,所以以下把秦军
的对手统称为“百越军”,其实主要是西瓯国军队。(如果按照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则主要是广西的军队与秦军作战。)秦军在这次战争中的参战
兵力以及组成,在几乎所有的史书中都说到秦军调动50万大军在屠睢的率领下进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
前219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但是这里
也有疑问,五路秦军是同时进攻的吗?在广东和广西的地方志中记载,秦军在开始时期是屠睢一路和赵佗一路这两路一共20万人马最先发动进攻。
但是那剩下的30万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加入战争的呢?从史书上看,剩下的30万人应该在前线部队陷入战争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写部队缺粮的战
报给秦始皇以前就出动了,因为在屠睢写的信中说到了自己的“五十万大军已经伤亡甚重”,而且根据考证,其中一路秦军开始攻击的是东瓯闽越地
区(主要在现在福建),这路秦军也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两广战场的一路。秦军这50万大军到底是那里的兵为主呢?根据我们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记
载,秦军这次战争所动用的部队还是以以前灭楚国的部队为主力,但是为了适应南方作战,秦军这50万大军中也有不少于10万人的原楚国部队。
百越军在这次战争中的参战兵力则几乎没有任何史书有比较确切的记载,只能从部分考古资料中看出百越军的人数要远远少于秦军,而且当时的岭南
百越基本上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环境恶劣,所以当时的两广总人口数根据考古学家的估计都不会超过50万,当时能战的适
龄青壮年大致在5万人上下,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类似“百越土著军人数仅及秦军十分之一”的说法。但是不管怎么样,秦军的兵力是占绝对优势的
,秦军为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是不惜代价的。关于战争的经过,秦军五十万大军虽然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在装备上更是要远远超过百越部落军队,但
是战争的过程却令秦军感到了战前从未想到的艰苦和压力,在战前,秦军考虑到了粮草可能会出现问题,也考虑到了南方炎热的气候对于大部分出生
在北方的秦军士兵的不适应;但是秦军到了两广后才发现,战场环境的恶劣以及敌军的超乎寻常的凶悍顽强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书上记载了以
西瓯军为主力的百越军队的顽强抵抗,百越军在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与秦军进行了惨烈的激战,秦朝大军步步艰难,节节受挫,损兵折将,迟迟
不能进入越人的世居领地,在战争中,百越军在首领“译吁宋”战死后又马上另选了新的首领,并全线退入山地丛林中与秦军继续作战,百越军甚至
不惜与野兽为伍,至死不投降秦军,并且不断对秦军部队进行偷袭,切断秦军粮道,迫使秦将屠睢写信给秦始皇上报说秦军粮草已经不足,秦始皇被
迫命令征调大量民工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水系,确保了秦军的粮草运输。另外秦军还有一个最大的敌人----炎热的气候,秦军士兵多为
北方人,大部分都为现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适应南方炎热的气候,士兵中瘟疫横行,直接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以西瓯军为主力的百越军
这时在新首领桀骏的率领下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的时期对秦军发起了反击,秦军大败,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而秦
军总指挥官屠睢也在现在的广西桂林一带被一支百越军夜袭部队击毙,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
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双方一直处于相持对抗的局面。而根据学术界讨论,秦军的阵亡在30万人上下,剩下的20万人全部退到两广的北部边
界一带,但是百越军的伤亡同样十分惨重,也没有力量继续发动进攻,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而且一对峙就是3、4年时间。第二次秦攻岭南的战争
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灵渠粮道全面开通且粮草充足之后,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万加
上原先剩下的20万秦军部队,秦军再次集中了30万大军向百越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这时的百越军,根据不少野史记载,仅仅只有数千人而已,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战和3、4年的武装对峙中,百越那区区几万人马早就被耗尽了,最后秦军几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占领了全部岭南
,并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灵渠狭义上说是秦王朝与盘踞在广西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
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关于灵渠的开凿,需要从古代一次有名的战争说起。修建灵渠公元前二二一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接着向岭南地区发动了战争。“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用了五十万攻无不克的精锐部
队,兵分五路,向百越[3]之地推进。其中向现在江西余干县前进的一路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东瓯、闽越(今福建)地区,并设置了
闽中郡。而向广西进攻的一路秦军,则遇到了部族首领的顽强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子·人间训》),战争打得很不顺利。究
其原因,这与秦军不适应山地作战,不服南方水土,病员较多,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和岭南地区山路崎岖,运输线太长,粮食接济不上
有关。因此,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成了当时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战争的暂时挫折,并没有动摇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坚强意志。他通过将领们对
兴安地形的了解,果断地作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决定。在史禄的主持下,经过秦军与被征发的劳动人民的艰苦
劳动,几经寒暑,灵渠开凿成功。至此,从湘江用船运来的粮饷,可以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源源不断地运至前线,保证前方的需要。至秦始皇三十
三年,秦军终于全部攻下了岭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并派兵戍守。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而灵渠则为完成这一伟大事业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的西瓯国的战争,但是实际上应该说是秦王朝与整个南方百越民族的战争,这次战争完善了中华的基本版图,从此以后,广西
和广东成为了中华版图的省份,期间虽然在秦末汉初时期曾经由秦将赵佗建立了南越国而独立出去,南越军在汉初高祖和吕后当政时期也曾经数次击
败汉军的进攻,但是南越军同样消耗很大,在汉文帝时期,南越国撤帝号,与汉朝修好,在汉武帝时期,10万汉军南下进攻南越国,南越国经过此
前的对汉战争,伤亡已经很大,无力抵抗强大的汉军,最后南越王率领南越全国在籍的40多万老百姓投降汉朝,此后两广之地再也没有和中华大地
分开。[1]战争结果但是战争毕竟是残酷的,且不说秦军在三次战争中前后了损失了30多万人马,两广地区的老百姓也遭到惨重的损失,在历
史资料中记载秦军在第二次战争后的部队全部留在两广,这些秦人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了现在的两广老百姓祖先的一支。这留下的近30万秦军士兵
为两广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是根据历史学家考证,在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期间,两广并不是战场,此时的两广几乎已经算是独立出
秦王朝,但是在《中国各朝人口》一书中却记载着在秦末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两广人口只有40多万人,这里如果扣除那些留下的近30万秦军士兵
,也就是说这时两广的原百越民族从秦瓯战争前的50万锐减到10万人这样,而这期间两广并没有什么瘟疫流行的文献资料,当然也不排除秦人在
战争结束后还是不适应南方的气候从而造成水土不服而人口下降,但我认为战争造成人口减少的原因应该是最主要的,在战争中,起码有近40万百
越人或死或逃亡到东南亚。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在两广建立的南越国虽然说在建国初期有号称“百万带甲”,但是根据历史学家分析,南越国总
人口最多的时候(大致是汉高祖以后的吕后当政时期)也不会超过80万人,士兵最多也就在10万人左右,“百万带甲”系为夸张而显示国威的说
法,在最后投降汉朝的时候,南越人口在册投降的只有40多万人,如果算上那些不在册记录内的人口估计也不会超过60万人。产生影响不管怎么
样,这次战争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虽然民族的融合往往都要经过残酷的战争,但秦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两广的开发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历史遗迹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至今仍在使用,是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相关史籍淮南子·人间训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
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
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
甲驰弩,使临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
,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zhuì]婿、贾人
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史记·南越列传南越王①尉佗者,②真定人也,③嬴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④置桂林
、⑤南海、象郡,⑥以谪⑦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⑧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⑨至二世时,南海尉⑩任嚣⑾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
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觽,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⑿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被佗书,⒀行南海尉事。⒁嚣死,佗□移檄告横浦、⒂阳山、⒃湟溪⒄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⒅秦已破灭,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⒆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构於胡,南挂於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