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见甲午战争要输了,大臣出了两个主意,让人哭笑不得

 飞龙在天cokvj5 2017-12-29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回想起来,这次败局似乎理所应当。当时的清朝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而日本正是喷薄而出的近代国家。但在当时人看来,清帝国应该占有优势,特别是海军的数量、吨位、火力,因此西方列强普遍认为中国将赢得这场战争。

不过一交手,清朝政府就尝到了苦头,黄海海战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成果毁于一旦,花了巨资引进的舰艇或沉于海底,或伤痕累累的逃离,或成为日本人的战利品。偌大的黄海海域,除了销烟,只留下邓世昌那句“撞沉吉野!”的呐喊。

海上败,陆战也败。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入侵辽东半岛,他们势如破竹,清军则节节败退。胜利来得如此顺利,以至于日本人自己都没有料到,他们得意的喊出口号,扬言要直捣北京,让清朝皇帝“面缚乞降”。

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的朝中大臣也急得团团转。他们纷纷出谋划策,不过这些建议,有些还停留在烧香请神,装神弄鬼的把戏上,没有多大实际价值。有两位大臣上书给皇帝的奏章,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是在战争中的某一日,都察院在讨论前线战事,一位汉御史不由感慨道:“要是檀道济在就好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旁边的满御史连忙问他檀道济这三个字怎么写。

第二天,光绪皇帝接到了这位满御史的奏折,他非常严肃的提出:请檀道济出山,必败倭寇!

朝中一片哗然,成为几天的谈资。要知道檀道济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名将,他曾经跟随刘裕参加了讨伐卢循,灭后秦及元嘉北伐等战役,功勋卓著。他整理编辑了三十六计,是我国宝贵的军事著作。檀道济最后是因功高震主,被权臣矫诏杀死,留下了“自毁长城”的典故。

不管檀道济能不能打赢甲午战争,但是人家436年就已经作古了,离这位御史大人相差了将近1500年,远水救不了近渴。

这个笑话的余音未绝,没几天又有一个满京堂向光绪上书,奏报称他已经获得情报,在日本东北部,有两个国家,一个叫做缅甸,一叫做交趾,日本畏之如虎。请朝廷速速派使臣前往,约定他们夹攻日本,定然能大获全胜。

上一个大臣是历史没学好,这个大臣是地理分不清。看到这种奏章,光绪帝气得扔在地上,想要教训一下。还是恭亲王上前规劝:算了吧,这事情闹到了,传出去,笑话的是咱们满人。

于是,这两件事只好不了了之。

当时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兴办教育,从山野村夫到庙堂之人,都开始瞪大眼睛看世界,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理念。他们以如饥似渴的姿态,千方百计的汲取世界文化的养分。

在他们之间,各种文化和理念交融碰撞,比清朝要厉害的多,政变、暗杀此起彼伏。但是,在对于推动国家现代化,推动日本融入主流世界,甚至推动日本侵略他国的方针却是大同小异的。

他们在甲午海战的七年前,就制定了“清国征讨策略”,详细规划了入侵中国的步骤。他们派出了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中国的山川地理、军事要塞、风土人情,都源源不断的被运送到日本。据说,连北洋舰队二副以上军官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向、兴趣爱好都了如指掌。

反观清朝,现在看起来,满族人入关之后真没多大长进。多尔衮、豪格那批人没有文化,只是粗莽匹夫,经过这么多年向汉人学习,居然还是这种水准。这样的满族人,还能当上御史、京堂这种高官,能够直接面圣。由此可见,甲午战争能赢才是怪事,清朝不灭亡才是怪事。

参考资料:《清史稿》、《甲午海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