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课】李晓江:空间重构、价值转换与规划理念

 东山上 2017-12-29


研究规划问题的三个基本变化:

一是发展主体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中产阶级的形成。大学生成为社会新增就业的主体;农民工群体的选择能力提高。人的选择生活与选择就业优先顺序的改变。

二是发展模式的变化。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驱动,转向供给侧改革,供给要素的优化配置,转向创新驱动。

三是发展逻辑的变化。从低价要素供给-招商引资-企业入驻-吸引就业与人才,转向城市生活质量与服务水平-吸引人才-企业入驻-经济发展。

国家战略下的国土空间再平衡:

第一,经略西部,重塑国土纵深与内陆边境空间体系。建设多通道复合的西部发展走廊,发挥核心脊梁作用。建设沿边大环线和跨境开放通道,支撑边境城镇开放互联。完善航空网络,扩容枢纽,加密机场,拓展航线。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保障多向能源通道

第二,重视县域,促进城乡一体与农业地区现代化。县级单元公共服务水平决定我国城乡广大普通国民的基本生活品质和总体素质。以优质的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吸引农村转移人口集聚,已经成为县级单元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第三,保护遗产,满足美好生活的体验需求。构建我国魅力特色区体系,响应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创新城镇与乡村的特色发展路径,构建自然与文化景观、特色城镇、传统村落相结合的广域旅游休闲地区。同时又带动贫困地区特色发展。

城市转型下的空间价值再认识:

第四,关注城市群协同,促进密集地区优化开发。以城市群为平台,创新区域化的住房供应与房价调控机制。推进交通、生态重点领域协同发展。

第五,关注大城市病,促进中心城市健康发展。应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行政、规划、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对城市发展进行调控是国际大城市发展的共同经验。

第六,关注财税改革,改变城市发展模式。实现政府和市民社会高度一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责权一致,这样资源才可能有效合理配置。

第七,关注中产阶级,提升城市生活与空间品质。面向其需求特征趋势,从对大空间的关注回归到对人的活动的关注。用设计做规划,关注品质提升,满足中产阶级成长的新需求。

第八,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城市包容性与多元化。理解“非正规”空间和就业是大城市的一种客观现象,人性化的规划、管理和监督,降低负面影响。提供环境治理、垃圾处理和水电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

第九,关注空间连接,从互联互通到直连直通。加强城市群间的互联互通,并实施战略性节点与核心功能区的直连直通。

第十,关注数字经济,服务于城市规划与管理。以数字科技提高城市空间设计理性,塑造新维度下对城市空间的认识,落实精细化的空间管控。

(摘录自中规院第五届城市创新发展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