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建筑的百年流变与精神传承

 专家视点 2017-12-29

中国建筑的百年流变与精神传承

何亚雄

漫漫求索路

“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探索怎样将新东方主义的建筑风格,从做作变为自然,让这些建筑在风格上浑然天成,而不是通过外在元素的叠加来实现。所谓的自然,就是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结合得更贴切、更舒适。这个过程从刚开始的由简入繁,发展到后来的去繁就简,我们感觉到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更接近了。”何亚雄这样评价近10年自己的心路历程。看得出来,他对早前的清华坊系列作品并不十分满意,那里面或许就有他说的繁琐与做作。

他行走于各地,广泛深入考察古建筑遗产,对比各地建筑特点,做了大量的系统整理研究。越是了解得深入,他越坚信自己的坚持是正确和必要的。他说,中国的院落实际上是非常重视实用性和舒适性的,对采光、节能、保暖、通风、起居都有非常人性化的考虑。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苏州园林,无论是徽派建筑还是川西民居,在建筑构架和空间尺度的把握上,都与地域气候、日照、地质、地貌、景观有着完美的结合。“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是将人、建筑、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这种设计理念非常先进,即便放在全球化的今天同样值得推崇。”

10年来,何亚雄一直在新中式建筑领域探索,他的作品需要业界与市场的共同检验,所以他既需要保持创造力,也需要保持对市场的精准判断,力求建筑创新和商业性成熟的无缝对接,这是他多年来一直试图把握的平衡。2004年,广州清华坊被《新周刊》评为年度建筑;而中国会馆,去年到今年,又是殊荣连连。

中国建筑也当与时俱进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他认为需要“得其神而变其形”。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工艺技术都得到飞速提升,建筑新材料推陈出新,建筑师必须与时俱进,中式建筑必须要与最新的建筑技术、最新的建筑材料接轨,才能真正更好地传承中国建筑精髓。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建筑,但建筑除了是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之外,还与精神生活和审美息息相关。除了尽可能强大的功能性,它还需顺应时代生活潮流和文化取向,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适合生活的心理环境。新中式建筑尽管讲究回归与传承,但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扬弃,正如中国会馆暗含传统哲学思想、中国风味浓郁,却又更强调与时代契合的交际功能和商务功能。一个器宇轩昂的超五星级酒店成为它的门户与中轴重心,再依次铺展开一个个的私人宅院。在用材与工法方面亦如此,屋瓦远看是传统建筑的青瓦形色,有熟悉的外观、色彩、肌理、光泽,却采用的是独特的铝合金材料,这样会在防水、耐久与保温隔热等性能上表现更好,质量和使用性更好。又如水循环处理也十分成功,用现代科技净水技术,将天然河水经净化处理达到中水水质再引入园区内河网,再通过湿地与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二次天然净化,让流淌着活水的河道恣意环绕在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

有义务重拾中国传统

对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建筑风格的普遍西化,何亚雄说,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他不反对将西方建筑风格融入中国,事实上,中国建筑发展史从来都是一部让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兼收并蓄的历史。

他十分欣赏民国时期的一些建筑,他说,那一代的海归建筑师,具备当时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及手法,但他们的作品却仍然传承了中国的文脉,这些建筑至今仍充满了生命力。近年的城市大开发过分重视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致使千城一面,这种状况会随着时代推进而急需改变。上世纪80年代国内建筑学术界就已有人开始倡议,将民族性的建筑文化传承下去。尽管当时反响甚大,但很少有人付诸实践。因为不仅建筑材料、工艺手法完全不同于过去,公众与市场的建筑审美观也发生了裂变。即使如此,有人也做了些尝试,譬如,一些城市想在楼顶统一加盖绿色琉璃瓦,这些做法不外乎希望表达一种传承。而何亚雄看来,这种粗浅手法如同在西服领带之外加一顶瓜皮帽,这是对中国建筑十分肤浅的理解,徒具形似而已。

他认为,西方建筑是在不断进化过程中丰富起来的,中国建筑也应该有一个进化的历程,目前的问题是对传统的东西丢得太多,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建筑师甚至企业家,都有义务重拾中国传统,让它发扬光大。

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近几年来,“文化安全”这个概念被祭出,前所未有地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就这个角度而言,肩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筑师,责任更加重大。对于这个问题,何亚雄承认他一点儿都不轻松。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