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秦帝业白起之势第二部分白起其人(十一)

 金色年华554 2017-12-29

长平之战·试探

赵国在明知韩国已经同意将上党割让给秦国的情况下,接收了上党,这让秦国很是恼火。一则面子上,秦国实在难以咽下这口恶气。但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敢对秦国看上的肥肉有觊觎之心。赵国的行为 实则是对秦国的权威与实力发起了挑战。如果赵国这样做了,秦国自认这个哑巴亏,那其他诸国怎么看待秦国,是不是也会学者赵国的样子不给秦国面子?

强大的秦国,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更深层次的原因,那是秦国将上党郡已经列入秦国吞并六国的之一伟大计划的重要关键点之一。攻击上党郡不是拿下一个城池那么简单,而是秦国东向发起灭国战的前哨,这个要点必须拿下来。有之,秦国便可以笑看诸侯。无之,秦国的远大谋略将会再推上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为了打下这个地方,秦国多次派出战神白起实施对韩国的打压。可以说,秦国将赌注压在了韩国。从战略上来看,上党的战略位置是这么重要,秦国自然十分关注上党的局势与动向。拿下上党,对于秦国来讲,那是一个明确而坚决的态度,没有商量。


上党位置

好不容易经过多年战争,韩国终于同意将这块肥肉让给秦国了,没想到赵国却从中生事,轻易地拿走了上党。这让秦国多年的努力化为乌有。秦王知道,拿下上当一定要拿下,这不仅仅是为了面子,更是为了秦国的大好河山。所以,秦国坚定地派发大规模军队,攻打上党。

在两军尚未交手之时,我们先回顾一下之前秦国与赵国之间较量的胜负情况。自秦昭襄王称王以来,秦赵两国交手多次,其中秦国胜多负少。秦国的胜利,基本上都是由白起担任主将时取得的,无论是早期的伊阙之战还是后来的华阳之战,在白起的领导下,赵国都没有落得好下场。而在攻打赵国的战争当中,白起也拿心腹 下了不少城池。但是不得不说,白起对找过的胜利,得来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并且这些战争赵国都未投入太多的主力,对于赵国来讲,失败并未伤及国本。

但是在最近的一次战争中,局势发生了变化。这次战争就是阏与之战。秦昭襄王三十七年,秦国派胡阳攻打韩国。大家注意,这次主将是胡阳,而不是白起。胡阳算得上是秦国新生代的杰出将领,他被魏冉器重,并在华阳之战中取得战功。这次,他统帅秦兵攻打韩国,可以说是儴侯在锻炼他,并且给他积累经验,为下一步的提拔积攒履历。秦国曾经于赵国订立盟约,“交换城邑”胡阳越过韩国的上党地区,攻击赵国的阏与。当时赵国的国君还是赵惠文王。秦国来势汹汹,对赵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赵惠文王马上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大将们商讨对策。廉颇和乐乘都先后表示路途遥远,不可救。但是,赵惠文王是一个不平凡的君主,虽然他没有他的父亲赵武灵王雄才大略,但是在大是大非上,他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的。在这两个人这里,他没有得到自己的答案,这令他很失望。于是他又找来了赵奢。


赵奢像

赵奢此人有勇有谋,估计他研究了阏与对于赵国的意义。其实似乎阏并不是一个险要之地,从廉颇和乐乘的态度来看,这个地方之于赵国也没有多重要。但是从赵王的眼里却不是这样。这些年,秦国虽然连续对三晋作战,但是在赵国身上并没有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对赵国的胜利,基本上都是白起领导的,但是白起取得胜利来之不易。这也是对年来,秦国不敢随便派重兵攻打赵国的原因。赵国顽强的战斗力和寸土不让的决心,让秦国人不敢轻率出兵挑战赵国。赵国因此,在那个纷乱的局势当中,获得了难得的稳定。赵王知道,他们之所以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是完全靠着赵国强大的战斗力以及毫无畏惧的对外策略建立的,赵国不能轻言战争,但也不可轻言放弃。

秦国攻打阏与之地,是明显的在试探,赵国还是那块硬骨头么?如果赵国仍旧寸土不让,秦国可能就会退兵,但是一旦赵国示弱,秦国便可以调整战略,将赵国作为今后重点打击对象。所以,赵惠文王不愿放弃之前所有的努力,而更加深谋远虑的赵奢看得更远,对这层意思理解的更为深刻。相比较之下,廉颇、乐乘的境界要差得很远。所以,赵奢提出了“道路险远狭窄,正如两书斗洞中,勇者胜。“赵王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任命赵奢成为主将,统军出兵救阏与。

赵奢先向秦军示弱,一是距阏与很远就驻扎营寨,透露出无心与秦军争胜负的假象,二是盛情接待秦国派来的细作,表示畏惧之意。种种假象给了胡阳错误的一个信息,那就是赵国外强中干,赵奢此次前来只是应付差事,并无决战之意。对于胡阳来说,虽然本次仅仅是试探,但是找过如此羸弱,便可将试探变为真实的进攻,便宜不捞白不捞。其实,从正常角度讲,胡阳的判断和决定是没毛病的,并且可以说是一个杰出将领的精明决策。但是,他离着一流高手,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是为将的冷静和谨慎,胡阳没做到,甚至是轻敌了。胡阳应该是先抵达阏与的,因为赵奢作为守方肯定是被动援助。那胡阳本来有大把时间做好战前准备和布置的,但赵军的示弱,让他放缓了速度,但就是这一步之差,胜利的天平悄悄转向了赵军。这就是胡阳与白起相比差距所在。战神白起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必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他会不受外界影响,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实施自己的战略和战术,不因敌弱而情敌,也不会因敌强而畏惧,他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不会遗漏,不会放松。这才是一流将军应有的素质。这一点可以从后面长平之战当中体现出来。

赵奢在送走秦军的细作之后,马不停蹄赶赴战场,并且在第一时间抢占了有利地势。面对突如其来的赵军,秦军大惊失色,胡阳虽然能力不弱,但是由于没有做好决战的准备,并且有利地形尽被占领,使他陷入被动。虽然他也努力想扭转不利局面,但是赵奢这次来救阏与是有一套思路的,第一击打出去,第二击出就到了,就这样,胡阳疲于应付赵奢的连招,没有机会还手。可以说,本次对阵秦赵两军规模差不多,但是我们知道赵国士兵素质是相当不错的,本来就算势均力敌的打,秦国就不是个,何况处处受制呢?很快,秦军支持不住了,胡阳带兵撤退。兵败的的胡阳,就此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之上,很有可能被秦王治罪处死。而赵奢一战成名,回国后,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地位直逼廉颇、蔺相如。此战后,秦国有攻占赵国的几城,但被廉颇率军击退。自此多年,秦国不敢再轻易对赵国用兵。从此战对秦国的影响来看,无论是赵惠文王还是赵奢,他们的眼光和战略水平应该是战国当中数一数二的,他们看得更远更透彻,远超廉颇、乐乘之流。


经此一役,秦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赵国,此后,多年之内,秦国没有再轻易出兵骚扰赵国。到了这里,大家可能要问了,秦国白起最能打,为什么这场战争他不出马?有人分析说白起位高权重,不是啥活都接,他只挑好打的才打。我不认同这种说法。

从秦国看来,阏与大战应该是他们意料之外的一场惨烈的战争。秦国本来是想对赵国施压,通过交换城池捞点便宜的。其目的仅仅就是敲打敲打,逼赵王就范。如果赵王坚决一点,估计秦国也不会怎么样。但是,赵奢这个人说平时在太高了,把胡阳耍的团团转,让秦国没逮到狐狸,反而惹了一身骚。其实这场战争,是赵奢的高明以及胡阳的判断失误造成的,似乎与秦国的战略不相关。所以这样一场战争,秦国认为谁来打都可以,本来是一场点到为止的切磋,没想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所以,一开始秦国并没有看重这次战争,自然不需白起出马。那我为什么会判断胡阳被处死了呢?史书上又没有记载。我的判断是因为胡阳本身是魏冉和白起他们的人,发生阏与之战的时候正好是魏冉集团权力日渐衰弱的时候,一场战败,对这时候的魏冉集团来讲,是一次致命打击,而秦王故意重判胡阳,正好拔掉了魏冉集团一名重要的核心成员,此长彼消,秦王又扩大了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