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中药之研究--祛痰瘀药

 乐乐书屋 2017-12-29

祛痰瘀药
苏子(苏叶)
祛痰瘀、利咽喉,对咽部有痰涎堵塞的感觉而总想咯痰的表现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此证的疗效寒证会更好些,热证则差些或须与清热的药物配合一起使用)。一般认为,苏叶有解表发汗的作用,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体会,苏叶作用与苏子基本相同,并无发汗解表的作用,因此我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基本上都是只用苏子、不用苏叶的。《别录》论述这类药物的功用时,也只说苏而不分子、叶,只在最后加了个“其子尤良”的说法,说明苏无论是叶、梗、子,其作用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又以苏子的效果最好。
本品药性平和,无论寒热,均可据证选用,但对治疗寒证的效果会更好些。
常用量10~15克。
另外,苏子、苏叶之类还有一定的解鱼蟹毒(过敏反应)的作用。

射干
祛痰、热的瘀滞、郁结,常有咽痛、痰多、烦闷烦躁、咳喘痰黄之类的表现。适用于热证而不适用于寒证。
常用量10~15克。

半夏
祛痰瘀,常有痰多、头晕作呕(类似于晕车、晕船之类的情形)之类的表现。
本品药性平和,无论寒热,均可据证选用。但本品有毒,宜经过炮制后使用,不宜生用,否则容易中毒,常见的轻度中毒的表现是咽喉部的灼烧样的红肿疼痛。
常用量10~15克,大剂量可用到30克。
仲景用半夏,主要是以生半夏清洗(洗去其滑腻的感觉)后直接入煎剂使用。有学者经临床实践证明,生半夏入煎剂(煎煮20~30分钟),并无丝毫麻舌戟咽之感和其他不适反应,说明生半夏入汤剂常规煎服是安全无毒的。生半夏的毒性主要出现在作丸、散服用之时。因此入煎剂生半夏、制半夏均可(但还是应该以用制半夏更为安全),而作丸、散服用则宜用制半夏。现在常用的制半夏有姜半夏(以姜水、白矾共制)、清半夏(以白矾制)、法半夏(以甘草水、石灰液共制)三种。半夏中毒,常有咽喉肿痛、失音之类的表现,可以生姜煎汤或生姜汁解毒,还可以与生甘草、蜂蜜之类一起使用;我的经验是单用生甘草亦有良好的解毒效果。另外,我认为如果以生半夏入煎剂,更安全的方法应该是仿照我煎制生麻黄的方法,先将生半夏煎煮一定的时间(具体时间按1克生半夏1分钟地累加,如15克半夏就要煎煮15分钟、9克半夏就要煎煮9分钟之类),然后弃汁不用,取半夏的药渣入煎剂。
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是用生半夏还是制半夏,都应该以旱半夏(圆球形或扁圆形,类似于柿子、西红柿(番茄)的那种圆形,中央(上端)有个凹陷的茎痕)为正品,而不是用水半夏(圆锥形或椭圆形,类似于鸡蛋、橙核、橘核之类的那种圆形,上端有凸起的茎痕)。水半夏是半夏的主要的混乱品、伪品,但现在很多地区反而是将水半夏当成了正宗的半夏来广泛应用着。
另外,古经方中所说的“半夏半升”的用量,实际上是古经方中二两半的用量,则一升=五两,此点可以通过小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方中半夏用量的比较去分析出来。

皂荚
祛痰瘀,常有胸满疼痛、咳嗽气喘、但坐而不能卧、痰涎浑浊胶粘难以吐出之类的表现。
本品药性温燥、祛痰作用较为暴烈,所以只适用于治疗寒实证的痰瘀,热证、虚证均不宜用。
宜炙焦用。作丸散用量1克;入汤剂3~5克。外用吹鼻取嚏还可以救治昏迷不醒以及鱼骨、鸡骨、猪骨鲠喉之类的病症。

栝蒌实
主要是用瓜蒌皮。祛痰瘀以开郁散结通痹,常有胸脘痞痛、痹痛甚至心痛彻背的表现,常与薤白同用以加强开郁散结、通利止痛的作用,或与半夏之类同用以加强荡涤痰涎的作用。
药性偏寒,较适用于偏热偏实的证情的治疗而不适用于偏寒偏虚的证情的治疗。
常用量15~30克。

竹茹
常用淡竹茹,也称竹皮。祛痰瘀、清虚热,常有心烦烦躁、咳嗽痰多而偏黄、胸闷作呕之类的表现。与半夏均能治疗痰瘀所致的呕吐证,但半夏常有头晕、痰清白之类的表现,而竹茹常有心烦烦躁、痰黄之类的表现。竹茹清退虚热的作用与竹叶相似,但作用更弱。
常用量5~15克。

白前
祛痰瘀以治咳喘,常有胸满肺胀、咳嗽痰多、喘急之类的表现。
常用量10克。

款冬花
止咳平喘。常有痰涎壅盛、痰鸣咳喘之类的表现。
常用量10克。
紫菀
祛痰瘀以治咳喘,常有痰涎壅盛、痰鸣咳喘之类的表现。
常用量10克。
款冬花和紫菀常配伍使用,款冬花平喘止咳作用明显而化痰作用不明显,而紫菀则正好相反,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平喘止咳作用则较小。两者配合使用,可互补长短,既能化痰,又能镇咳平喘。

葶苈子
祛痰瘀,常有咳嗽气喘而但坐不能卧、胸满胀痛、痰多涕多、面目浮肿之类的表现。
药性偏寒,更适用于热证的治疗,其功用类似于栝蒌皮。与栝蒌皮相比,葶苈子祛痰瘀的力量更强,而栝蒌皮则宽胸利气以止痹痛、痞闷的作用更胜。
常用量10~15克。

椒目
为芸香科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祛痰、水的瘀滞郁结以治疗胸满肺胀、喘逆不得卧甚至小便不利、水肿之类的证情,还有杀虫以治疗蛔虫病的作用。其作用与葶苈子、杏仁之类药物相似。对哮喘病有较为确切的疗效。
常用量5~10克。

文蛤
文蛤,一般是指海蛤壳粉,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收敛疮口、止渴的作用,主要是一味袪除痰热瘀结的药物,其止渴作用中的渴证可能与痰热瘀结不能化生津液有关,使用指征当有胸闷喘咳、咳痰黄稠的表现。作用类似于栝蒌皮。常用量15~30克。
另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文蛤是指五倍子,有收敛止血、收敛止汗、清热止渴的作用,主要是一味治疗血热瘀结的药物,其止渴作用中的渴证可能与血热瘀结、机体失润有关,使用指征有出血、溃疡之类的表现。作用类似于天花粉。常用量10~15克。
一般来说,如果证属痰热咳喘、胃酸、胃溃疡的口渴,以用海蛤壳粉为好。如果是出血证、疮痈溃疡溃烂的口渴,则以使用五倍子为好;一般的糖尿病,常有如肌肉感染、化脓、溃疡溃烂、出血、疮口久不收口的表现,此时以加味五倍子治疗最为适合,所以在治疗糖尿病时,仲景文蛤散方的文蛤以用五倍子为好。

海藻
化痰散结,有祛除痰水的瘀结凝滞的作用,为解凝(祛痰水瘀结)性的利尿药。常有瘿瘤、痈肿、颈下核之类的表现,故通常也认为其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常用量10克。
海藻,后世医家多取其软坚破结之功,用治瘰疬结核、瘿瘤及疝肿。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发现其有抗凝物质,因此用于血栓形成之证。扩大了海藻的应用范围(《仲景方药古今应用》)。由此可见,本品主要用于实证的治疗。

蜀漆、常山
蜀漆即常山的嫩枝叶(一说为常山的幼苗),现在主要以常山代替。排痰(化痰)散结,有祛除痰水瘀结凝滞以治疗因痰瘀郁结所致的惊狂、惊痫、疟疾之类的作用,还兼有杀虫杀菌的作用,常有痰瘀痰多、胸满胸痛、胶痰瘀结壅塞不易咯出、惊悸、烦惊、心律不齐之类的表现。
常用量3~10克。
蜀漆的毒副作用是对胃部有刺激性,服后常有恶心、呕吐的表现,也可伴有腹泻(桔梗也有与上述情况类似的副作用)、胃痛,甚至便血、精神困倦、四肢冰凉、血压下降等,故使用时不宜用量过大;常山的毒副作用较蜀漆则相对会少些。本品只适用于瘀热(实热)证。
常山中毒可用半夏、生姜煎水服,也可用黄连、苏叶煎水服,前者解毒作用强于后者。但不宜用甘草解毒,反可加剧呕吐。(《中药处方手册》)

瓜蒂
瓜蒂有极强的夺取水分(袪湿、排痰)的作用,而且对黏膜的刺激并不大,以其刺激黏膜之力弱而夺取水分之性强,为催吐药之上乘,催吐时以胃肠有上逆性的蠕动或有这种机转为应用的指征,还有祛湿热瘀结以治疗黄疸的功效。作用主要是袪除痰、水、食在胃、食道、胸部区域的瘀滞郁结,常有胸膈满闷痞硬、愠愠欲吐、脉实硬有力之类的使用指征,可用于谷疸、酒疸之类瘀热(实热)、湿热证(实证)的黄疸发黄症的治疗。本品属于苦寒的催吐、祛痰瘀药,只适用于郁结有热的实证、热证、湿证的治疗而不适用于寒证、虚证、干燥证的治疗。
常用量3~10克(煎汤)。
瓜蒂有毒,用之量大或不当容易导致毒性及不良反应,甚至死亡(据报道,口服瓜蒂30克以上,可引起中毒和死亡。实验表明,醋酸钠、葡萄糖、维生素C对瓜蒂中毒有一定的解救作用),因此,临床对瓜蒂要慎用并要掌握、控制好使用的分量,不宜大剂量使用,以防中毒。

藜芦
有涌吐痰涎以袪痰瘀的作用,是一味寒性的袪痰瘀药,只适用于对实热证、瘀热证的治疗,其作用与蜀漆(常山)、瓜蒂之类的药物相似,但毒性更强烈。《中药处方手册》说其“涌吐风(指热证、实证)痰、杀虫毒。用于痰热壅塞所致的中风(指现在的脑卒中、突然昏迷昏厥之类不省人事的病证)、喉痹不通、癫痫(也包括惊风、昏痴健忘之类的病症)、黄疸、久疟、泻痢、头痛(以上主要是内服),牙痛、鼻息肉、疥癣、恶疮及毒蛇咬伤(以上主要是外用)等;临床偶作应急之用;有报道治疗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原发性高血压、骨折及丝虫、钩虫和血吸虫病”。
常用量1~3克(入汤剂),研粉内服0.3~0.6克。
本品有剧毒,其治疗量与中毒量距离很小,故使用不当或过量易发生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临床上建议以蜀漆(常山)、瓜蒂之类的药物代替会更为安全,而且治疗的效果也相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