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知识的来源 ▲一闻

 一闻347 2017-12-29

试论知识的来源    ▲一闻

人类的知识从何而来?

人类获得知识,从根本上来说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从书本上,另一个是从实践中。前者是间接获得的知识,后者是直接获得的知识。间接获得的书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规律性,主要靠教育或者通过自学。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从小生活困难,但却能受到家庭和学校的良好教育。1923年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就留学法国,在巴黎大学先后攻读物理硕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1927年,他学富五车,带着巴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和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证书回国,立即被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等四所大学同时聘为教授,仅月薪就高达800银元(当年小学教师月薪才6个银元,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但他任教不到一年,深感自己对日新月异的近代物理学还很欠缺,便毅然辞去了四所大学的高薪聘请,再度飘洋过海到法国……先后进了范勃里实验室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研究了整整两年,直到1931年学成才回国。

由于他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回国后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使我国对臭氧吸收光谱的研究和臭氧吸收光的系数测定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后来连美国都聘请他去讲学。

如果说,严济慈获得的近代和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靠学校教育,那么梅文鼎则完全通过自学成才

梅文鼎生于明末。明亡后,不少旧朝知识分子埋头研究起学问,著名的如顾炎武、倪观潮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梅文鼎也致力于科学,终于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但他的自然科学知识完全是靠自学来的。

公元1675年梅文鼎从老家——安徽宣城来到南京,本想参加乡试,不料开考前漫步街头巷尾,无意中从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一部残缺不全的《崇祯历书》,竟然如获至宝。

这部书是徐光启亲自组织中外学者编译的大型天文学丛书,主要介绍欧洲古典天文学和数学知识。梅文鼎从这部书里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科学以后,连应考都忘了,回到客栈一头扎进了这部书里,夜以继日地自学起西方科学知识来……

当他返回宣城老家时,已对西方科学有了相当了解,尤其是对丛书目录中《比例规解》,简直像着了迷。

从丛书目录上来看,《比例规解》是讲比例规这种计算工具的原理和用法的,可惜没能找到这册书。于是,他独自钻研,最后终于搞清楚了其中的奥妙,自己动手制作成比例规。他在科学上的这一成就,使当时许多有名的学者都大吃一惊。

更使人惊叹不已的是,梅文鼎通过自学数学,在几何学上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

有一年元宵节,梅文鼎在街头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两个孩子每人拎着一盏奇形怪状的灯笼在前面走……他立即赶了上去跟他们玩耍,乘机仔细观察了这两盏灯笼的结构。

原来,这是两种几何学上的半正多面体。又详细推算了它们的边长和体积及它们和正多面体的关系。于是,一个崭新的数学课题出现了。

清朝皇帝康熙是很有学问的,他特别喜欢懂得自然科学的人。

1702年,他南巡路过山东德州时,忽发奇想要找书看。直隶巡抚李光地知道康熙喜欢自然科学,便立即将他老师梅文鼎新著《历学疑问》呈上。

康熙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人评论本国和西方天文学优劣的著作,以前看到的只有外国人编写的讲义。现在能读到梅文鼎评论西方科学的《历学疑问》,十分高兴,很佩服梅文鼎的学识。

1705年,康熙再次南巡时,派专人将梅文鼎请到御船上。在交谈中梅文鼎虽已逾古稀之年,但仍对答自如。康熙非常赏识他渊博的知识,立即亲笔题词绩学参微,表彰他勤奋好学、执着追求的精神,给了这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绝无仅有的厚遇。

从实践中直接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经验型的,但通过不断的总结概括就可以上升为理性的、规律性的知识。

生产、生活、社会等知识,则主要是通过实践去获得。清朝杰出的建筑师雷发达就是这样,他的建筑工程知识,主要从实践中获得的。

雷发达是江西建昌人。他从小跟父亲学木工四处谋生,但爱动脑筋,除了跟父亲学习干木工活外,还喜欢在干活中研究建筑施工技巧。每到一处,只要有古代建筑物他都要去观察、思考一番。

后来,他随父亲全家移居南京,那儿有许多有名的古建筑,他几乎都去看了个够,学到了许多东西。

清世祖定都北京后大修宫殿,下诏征集全国各地能工巧匠进京参加营造。雷发达当时已是南京城里有名的建筑师,自然被征召去了京城。

雷发达到北京后,因为技术出众,在工匠中又有威望,很快被朝廷看中,任命他担任工部样式房(相当于今天的设计院)主管,并负责重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皇家这三大殿的全部设计和建造工程。

这对于一个自幼干木工活从来未受过系统教育,更没有学过建筑工程学的雷发达来说,困难自然是不少的。然而,他凭着长期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和技术知识,经过反复研究,不仅很快完成了全部设计任务,绘制出了各种各样的图纸,还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程序。

现存的,已经历了三百多年我国最大、最完整的三大殿”这一古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当年由雷发达主持重建的这皇宫三大殿”,就是今天的故宫。

从实践中获得知识而成为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等优秀人才的,在外国也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学徒工和卖报童出身的富兰克林,就是其中之一。

富兰克林出生于1706年北美的波士顿,从小生活贫困。10岁时他就参加了工作,12岁当上了印刷厂的学徒工,工余还要靠卖报贴补家庭,赡养母亲。

富兰克林有许多业余爱好,研究电是其中之一,但他没有上过学,对电学一无所知。然而,当他看到别人所做的有关电学的实验后激起了极大的兴趣,感到电这玩艺儿很有意思。后来,在朋友阿林逊的帮助下,他弄到了一些电学实验器材,开始做起实验来。

俗话说,熟能生巧,真是一点儿也不假。富兰克林只要一空下来,就去玩弄那些玩艺儿,慢慢入了门,不但把握了一些基本方法,还创造性地搞了一些新的实验,制作了不少新的实验器具和仪器,大胆地作了一些新的探索。根据反复的一系列实验的结果,居然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电火”是一种在平常条件下以一定的比例存在于一切物质中的要素,经过摩擦后,只是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罢了。同时,在实验中他还发现,带有不同性质的两个物体接触时都能发生明显的火花。于是,他联想到天空的雷鸣电闪是否和摩擦所产生的电相同呢?

经过反复观察、对比、分析,他认定是完全一致的,便写出了《论闪电与电气之相同》这一论文。

可是,科学上的假设必须通过证明,否则不能成立。

那么,怎样才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呢?

富兰克林觉得必须把雷电捕捉下来。这可是件不容易的事,而且十分危险,弄不好连命也会丢掉的。但为了科学事业,他敢冒生命危险,下决心进行实验。

1752年7月,他在轰隆隆的雷声中带着儿子当他助手,抢在大雨来临之前,赶往费拉尔德菲亚城郊旷野里,将一只带有铁丝尖端的丝绸制作的风筝放上了高空。

风筝用麻绳牵引,绳的末端拴有一个金属钥匙,钥匙孔里拴着丝带。富兰克林牵着绳站在那里。起先什么也没发现,当倾盆大雨从天而下时,绳索上原先松散的纤维一下向四周直立了起来,与在实验室里使皮毛带电的情况完全相同。这是由于大雨降临时,带着雷电的云来到风筝上空,风筝上的铁丝将云中的电导引了下来,麻绳被雨淋湿后跟风筝一起成了导电体,将电传到金属钥匙上的结果。

于是,他立即将钥匙接触到莱顿瓶上充电,将雷电储存了起来。这就是科技史著名的费城实验”。

这一实验的成功,不但完全证明了他撰写的《论闪电与电气之相同》中所提出的观点的正确性,还发明了避雷针,使所有的高大建筑物避免了雷击的危险。

正因为这样,他被当时的科学界公认为是研究电学的先驱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