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的生前身后名 千古奸臣三宗罪 件件皆与他无关

 黄勇强wn1bowh1 2017-12-30

如今大热的《军师联盟》和《龙吟虎啸》算是稍微给司马懿正了正名,不过依然无济于事。况且各种司马懿后期黑化的视频似乎比剧集更要火爆。似乎司马懿不黑化就不是一个好的司马懿。后世子孙造的孽,历代君王塑的形,一部《三国演义》定的性。千古奸相司马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如果喜欢历史的人大概知道司马懿并不影视剧中那个奸臣。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故去之后,整个三国也少有人敢说司马懿是个奸臣的。在毌丘俭、文钦讨伐司马师的时候,也成司马懿为故相国,匡辅魏室,忠贞等等。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在当时有着高度好评的名臣亮相会慢慢的成为众所众知的谋国奸臣呢。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的名声变化有三宗罪。

第一罪:子孙不贤,后代不孝。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曾任魏朝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仅此而已。73岁的司马懿去世后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司马懿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读到这里你应该知道,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并没有称王,依旧是魏臣。曹芳曾经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后来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后来曹芳又再一次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到司马懿去世之前,都是一个忠贞与魏朝的大臣。如果他的子孙像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一样名不副实的话,那么也许在后世司马懿的名声未必差到诸葛亮哪去。可惜司马家族子孙的智慧有些高,野心也很大。公元264年5月2日,魏元帝曹奂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不过司马昭在封王之后也没忘了已经逝去的父亲,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昭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这样,一个忠贞之臣变成了一个篡位的奸相。

有人会说,司马懿在世的时候灭了曹爽三族,架空了魏朝皇室的权利。其实这个事情就是在有结果之后强加上去的原因而已。历朝历代,君臣都是相互你来我往。或是皇权大于了臣权,又或者是臣权大于皇权。而司马懿代表的世族体系大过了皇权,他的后代又巩固了这种权利,然后一个野心勃勃的司马炎篡了位。

如果司马家族的智慧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晋朝也许会成为一个强盛的王朝。可惜司马家族后世子孙单单遗传了司马家的野心而没有留存智慧。司马炎在当皇帝之初也让晋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后世称之为“太康之治”。不过天下一统之后,司马炎也开始了无限的堕落。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这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一位在权利和欲望争夺下诞生的痴呆皇帝。

上面有个痴呆皇帝,还有被历代当权者所厌恶的后宫干政。那么下面皇帝的长辈,同辈之类的王爷也就有了想法。八王之乱开始了。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也让百姓和世家对晋王朝有了深深的怨念。如果此晋王朝可以休养生息那么也许司马懿的名声虽然不会到达诸葛亮的层次,但也会是历朝历代的学习名臣榜样。可是八王之乱让中原大地上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后永嘉之乱让晋朝无法再立足与中原,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永嘉之乱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继建国,开启五胡乱华之局。中原文明断裂,人口大规模被屠杀也让后世对司马家族报以深深的恶念。南渡的东晋长期被世家大族所把持,晋王朝的失败让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同时南渡的世家与本土世家的利益争夺也让本土世家对蜀汉的还念日益加深,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虽然不是司马懿开创的司马家族,但是晋朝是司马懿后代建立的,一切祸乱都与司马家族有关。后世对司马懿的评价也由此变坏。

第二罪 史书难写,语焉不详。一部三国,恶名永成。

如果说晋王朝没有动乱,也没有文化断层。那么史书的记载会详细些,也会多一些。可是没有那么如果。八王之乱,衣冠南渡,五胡乱华让中原文明出现了断层。大量史书记载难以流传下来。

三国时代的历史多以陈寿的《三国志》为研究对象,也传播最为广泛。可惜的是,《三国志》并没有司马懿的记载。同时《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这虽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关键人物史料不足的缺点。同时在蜀国灭亡时陈寿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也正因为是代近史,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而且当时三国之间的恩怨还没有消除,陈寿编纂的时候多少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褒贬很难公允。

而关于司马懿更多的则是《晋书》上的记载,可是晋书是在经过几百年动乱之后由唐朝李世民指定房玄龄等人修纂的。历史学者考察,在修撰《晋书》时期,所能见到晋代文献很多,除各专史外,还有大量的诏令、仪注、起居注以及文集。但《晋书》的编撰者主要只采用臧荣绪的晋书作为蓝本,并兼采笔记小说的记载,稍加增饰。对于其他各家的晋史和有关史料,虽曾参考,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唐代成书之后,即受到当代人的指实,认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晋书》中亦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例如《文帝纪》记载曹髦被杀之后,成倅兄弟的结局是“太后从之,夷济三族。”而《荀勖传》中荀勖的上表却又称“成倅刑止其身,佑乃族诛,恐义士私议”,也就是荀勖的上表体现出成倅并未被诛灭三族,两条史料自相矛盾。这也就导致了后世对司马懿研究的欠缺。最主要的是《晋书》为唐太宗主持官修,观其后记,反有警后世之意,更不可能美化司马懿。

如果单单如此,那么司马懿也不会造成这样的恶名。隋唐时代随着民间说书戏曲日盛,对司马懿的评说也就越来越差。在明朝的时候一部《三国演义》也就彻底定位了司马懿的恶名。(我在这里强调一下,小编对《三国演义》并没有什么恶感,只是就事论事而已,一部《三国演义》小编已经翻了不下十遍。同人小说更是看来无数)为了突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智多近乎于妖。于是司马懿就拿来给其衬托一下。这样的话“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到了现代,随着影视剧的发展。司马懿的奸恶的形象也就被搬上了银幕。大家也就越来越熟悉,最后谎话说了千百遍也就成了真话。

第三罪 历代君王,抑司马懿,扬诸葛亮

封建王朝在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而在司马懿之后的朝代中,也许除了晋朝以外。大概哪个朝代都不喜欢司马懿这样的人物吧。诸葛亮才是帝王心中的好臣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孤家寡人(这个指的是没有身后庞大的世族体系),也就没有了世族的干扰。同时诸葛亮的子孙又不是那么聪明,也就不存在谋朝篡政的可能性。同时作为编纂《晋书》的朝代,李世民对司马懿也没有什么好感。作为千古明君的象征之一,前人都这么说了。后世的君王又有几人会反对明君呢?所以理所当然的,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会去宣扬诸葛亮,而贬低司马懿。《晋书》为唐太宗主持官修,观其后记,反有警后世之意,更不可能美化司马懿。

司马懿在罗贯中的心中地位也是很高的: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可惜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不得不去贬低一下司马懿。

看看司马懿恶名的由来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恶果几乎上都与司马懿没有什么关系。如果硬要说有,那么只好说司马懿不该生那么多有才学有野心的儿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