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笔记:19大报告辅导读本学习笔记系列(3)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城乡、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产业、行业、企业分化的现象凸显,能源原材料等领域还存在过剩产能,机械电子等领域技术升级面临较大制约,部分企业高负债、高库存运行的风险犹存,劳动力、资源等成本上升现象有所增加,扶贫脱贫、农业农村、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亟待加强,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矛盾还相当突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动能转换,由传统动能当家转换为新动能崛起,创业创新、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加快发展。 目前,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2%,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 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近10%的高速增长。这一举世瞩目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依托于诸多条件。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底子薄、基数小、增长空间大,人类社会已经创造出的大量技术和经验可以引进借鉴;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意味着需求规模和潜力大,劳动力数量多、成本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成本偏低,生态环境约束较松;更重要的是,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开放型经济,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上这些条件的相互配合和共同作用,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人口大国经济长时期高速增长的奇迹,同时也使这种增长不可避免地带有数量规模快速扩张的特征,伴随着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危机。 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条件看,已经活正在经历着不少重要变化,包括我国15-59岁劳动力人数从2012年开始下降,农民工进城数量减少,工资水平相应上升,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正在减弱;房地产等终端需求和钢铁、煤炭等重要工业品相继出现历史需求峰值,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产能过剩和产品库存过多等问题突出;土地等资源价格上升,部分城市房价高企,生态环境压力假发,有些方面接近升值超过承受底线;随着我国要素成本上升、出口基数增大以及国际市场环境变化,以往出口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必须更多依靠内需;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房地产与其他领域之间、实体经济内部出现严重不平衡,部分领域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增加,经济增长效率呈现下降态势。伴随着这些变化,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转变,经济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消费、服务业和国内需求,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 重点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金融等行业引入和加强竞争,全面降低实体经济运营的能源、物流、通讯、融资等成本,提高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吸引力、竞争力;进一步实质性放宽市场准入,完善退出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使高效要素进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 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 要继续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这正是我国在总体上已不再缺少资金,但仍要引进外资的原因所在。 我国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 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一些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优质农产品依赖进口,旅游、体育、养老、家政等领域供给也不能满足居民需要。 去年全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今年至6月末钢铁、煤炭又分别去产能5636万吨和1.11亿吨。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长租公寓等租赁业务发展。 落实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 建立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 要强化放水养鱼意识,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领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卫生、食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优势,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步伐,致力于打造新的”世界工厂“。应对“双重挤压”的局面,我国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努力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趋势,促进我国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下决心把工业设计搞上去,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设计机构、国际知名的工业设计大师和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 高速铁路、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电动汽车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部分产业走在世界前列。 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 城市人口比重将很快超过60%。 当前要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 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 1999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到2020年实现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目标,出台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等举措。2016年底,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1.2%和57.4%。 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左右。 京津冀地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2016年,京津冀以全国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8%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0%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有25%的外商直接投资落地在这一区域,研发经费支出也占全国15%。 北京“大城市病”突出,水资源匮乏。 京津冀要着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推动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有序迁出。 完善产权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规范发展股票市场,有序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已有近98%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由市场决定,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建立。 根据水、是有、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放开竞争性业务和竞争性环节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做强做优做大。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清理废除歧视性政策和做法。 截止201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文化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4.9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了73.1%,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达到82家。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不可替代。 必须丝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企业党委(党组)要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 形成一批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 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形成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