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妈必备之宝宝感冒发热的家庭处理小提示

 昵称33241538 2017-12-30

笔者是一名临床药师,也是一名宝爸。最近流感肆虐,儿童医院爆满,一张“儿科用药宝典”也刷屏朋友圈和各宝妈群,我的朋友圈和专业群里也有不少医疗从业者在转发和点评,丁香园旗下公众号“丁香妈妈”也第一时间进行了分析,原本以为正义的传播是迅速而广泛地,但前天媳妇儿单独微信了我一份,夸奖写得好并让我收藏,还说好多妈妈都真的奉为“宝典”,让我一脸黑线。当即指出“宝典”中的部分建议不对,却被媳妇怼:“那你写一个对的呀”。好吧,为了广大宝贝儿和我的家庭地位,我写。

有三点需要首先声明:一是这是一篇用药科普,目的是为了让宝妈易懂,所以语言难免通俗。科普不能完全代替专业判断,宝妈们把握不准时请咨询专业人员。二是本人做事不喜欢纯批判,吐槽谁都会,给出解决办法才见真章,所以我会尽可能的根据现有的循证证据和经验给出建议。三是个人能力难免有限,同行老师和宝妈觉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与我沟通。

“宝典”原图是这样的:

    丁香妈妈的修订版是这样的:

 

鉴于丁香园和其他自媒体都已逐条批判过多次,我就少谈对错,多分析、给建议。

一、发热温度与体温干预

首先,国际上推荐的标准发热温度是肛温≥38. 0℃,请注意是肛温,因为肛温测量的是宝宝的“内核”温度,受外界干扰最小,但鉴于这种方法在生理和心理上双重“侵入性”,至少依咱们的国情不可能完全推行(谁也接受不了过一会就插一下宝宝的菊花吧)。因此,满月以上(>4周)的宝宝,我们推荐采用腋下温度监测宝宝体温(持续5分钟),如果宝宝能够配合且宝妈确保体温计的清洁和专用,也可测量宝宝的口温(持续3分钟)。“宝典”以38.5℃作为物理降温和药物干预的临界点的依据主要来自国内指南,其中的证据源自WHOFDA批准的药物说明书,是可信的,既推荐≥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但实际生活中,我认为没有必要严格遵守所谓的38.2℃来选择物理降温或退热药物,原因有三:一是测量的温度存在误差。测量的时间、温度计摆放的位置、周围的温度、选用的设备等都会造成测量误差。这多说一句,即使已经购买了红外测温枪,还是推荐宝妈们家中备一个大品牌的数字接触式温度计,也不贵(现在不推荐水银体温计的主要原因就是怕碎,造成宝宝汞暴露和外伤),用作非接触式温度计误差太大时的参考。二是降温的唯一目的是提高宝宝的舒适感,国内外指南写的很清楚,因发热而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时,也是推荐使用退热药物的。三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诸如温水擦浴、洗澡都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感(冰敷、酒精就更不用提了),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开始不赞成物理降温。因此,不必过分纠结宝宝的体温,只要出现明显的不舒适或情绪低落就要进行体温干预。体温干预没有目标值,观察情绪,舒适即好。干预的首选方案是退烧药物(具体服用注意事项见下文)。

二、感染病原与送医院时机

宝妈们现在都已知晓宝宝病毒感染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如何区分病毒还非病毒感染呢?虽说90%的不明原因发热都是由各类病毒引起的(主要为鼻病毒、冠状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还有季节性特点、传染性更强的流感病毒和宝宝常见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但也有小部分的病原学是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而如果是非病毒感染的话不及时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很容易继发各系统并发症,伤及中枢的脑、泌尿系的肾。所以说,3天还是5天不是决定我们送不送医院的标准,判断宝宝的感染病原学进而指导下一步治疗才是关键。那么如何在家粗浅区分病毒和非病毒呢,简单来讲关注三点:体温、痰的性状、鼻涕的性状,详见下表:

 

体温

痰的性状

鼻涕的性状

病毒可能性大

40℃以下,温度波动小

无痰或少量稀痰

无鼻涕或清鼻涕

非病毒可能性大

40℃及以上,温度波动大,发热前有寒颤,退烧药有效时间短(幼儿急疹除外)

多痰或浓痰(特别是偏黄或偏绿)

浓鼻涕或脓性分泌物

该表仅能简单判断,并不能完全区别感染源

    有经验和工具的宝妈还可以观察宝宝的扁桃体(扁桃体为宝宝的免疫器官)是否化脓,如仅为红肿则病毒的可能性大。观察宝宝的周身皮肤是否有疱疹,如有则是病毒感染。另外,宝宝周围人群的感染史也有助于判断(比如我家宝宝的第二次发烧就是在我细菌感染之后,发热24h后立马查了血,确认是细菌感染,第一时间给予了抗菌药物)。因此,如果初步判断发热是病毒所致,且宝宝的精神状态比较正常(不可能完全正常),吃饭、喝水、游戏尚可正常进行,则大可在家对症服药观察。如果宝宝过度烦躁或出现一天内多次腹泻、呕吐而导致脱水、精神萎靡、惊厥等症状,无论你的判断是什么都要及时就医。

        当然,前提条件是宝妈做得了家里人的主,如果可以,那么恭喜你,可以按照上述步骤实施。如果不能,也没必要和老人争执的鸡飞狗跳,家庭紧张氛围也不利于宝宝控制情绪和病情恢复。如果家里离医院不远,经济条件也允许,即使宝宝精神状态尚可也可在发热24小时后到医院进行指血检查(就是用小针在宝宝的手指上扎一下,不用抽静脉血),请医生根据血常规和CRP结果,并结合查体(比如听听小心音、听听小呼吸音、看看小扁桃体和摸摸小皮肤等)判断感染源和病情,对宝宝没多大创伤,又让老人放了心,全家统一战线照顾、鼓励宝宝,帮助他(她)恢复。另外,“宝典”里提到的拍片子与否请交给医生决定,有经验的医生通过化验和听诊基本可以判断宝宝是否有肺炎,除非难以判断的肺炎是不会给宝宝拍X光片的,如果病情需要,儿童拍片时所用的X线剂量也远低于成人,单次对儿童身体的损害不大。如果宝宝精神萎靡,脱水严重,医生还会检查血生化以明确肝肾功能和心脏情况,这个就需要抽取静脉血了,宝妈要有心理准备。

三、病毒感染的对症药物之退热药

        病毒毒力(医生也叫滴度)有强有弱,宝宝的免疫力也不同,普通的感冒痊愈大概要3-5天,流感大概要一周左右,轮状病毒要10天以上甚至更长。病毒比细菌小很多,变异快,目前人类还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现有的药物机制主要是抑制病毒核酸合成,也就是控制病毒增殖,对已经存在的病毒基本无效。与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相比,尚不明确的可能获益显得得不偿失。因此,主流学术界都不主张轻易给宝宝使用抗病毒药,给宝宝用药是针对症状的对症支持,退热、化痰、镇咳、补液等等,唯一目的是帮助宝宝加速自愈。为避免写的太长,本次投石问路,只讲退热药的合理使用(其它药物均有使用原则,很讲究的,不懂请咨询专业人士或看我以后的帖子,不要自己随便用),如果反映好我再写其它几类哈。

        一是品种的选择。国际公认的儿童退热药只有两种老药,一个是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扑热息痛,国内的泰诺林、百服咛,香港的必理通,澳洲的Panado,德国的paracetamol等都是这货。另一个是布洛芬(ibuprofen),诸如国内的美林、迪尔诺,英国和德国的Nurofen等。两者的退热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均可作为首选,服药后30分钟左右开始起效,经过多年评价,常规剂量下都很安全。个人经验上讲,布洛芬的单次退热维持时间会稍长。文献中提到布洛芬的胃肠道反应稍多,可以餐后或随餐服用,但不要与其它药物同服。两药均推荐3个月以上宝宝使用,如果是3个月以下的宝宝,尽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即使宝宝有轻度脱水也可以使用。如果宝宝出水痘了或者诊断为川崎病,尽量不选择布洛芬,可能会引起宝宝肾损伤。发热引起的哮喘不是药物的禁忌症,两种药物都可以选择。

        是剂量的选择。国内制剂大多为单一规格,宝妈只需按照说明书根据宝宝的体重和年龄给予对应的剂量即可。国外制剂多为多种规格,既在包装上标明适用的年龄段(其实就是药物浓度不同),宝妈在购买时需要注意。如果不小心购买错了也不必互相埋怨或丢弃,按照推荐剂量和频次服用即可。虽然有点麻烦,但推荐以体重作为宝宝单次服药量计算的标准,对乙酰氨基酚的单次推荐剂量为10-15mg/kg24小时内最多使用4次,每次间隔最少6小时,如果宝宝有黄疸要减量至单次5mg/kg。宝妈可以先尝试10mg/kg,观察退热维持时间,如果少于4小时再在下次服用时加量。国外制剂多按照15mg/kg进行推荐,宝妈可以自己计算单次给药量。布洛芬的推荐剂量为10mg/kg24小时内最多使用4次,也是每次间隔最少6小时。

        是剂型的选择。口服液、混悬剂、滴剂都是宝宝的首选,各厂家添加的矫味剂不同,宝妈可根据经验和宝宝的适应程度进行选择。但当宝宝呕吐频繁、难以口服时不要强喂,使用肛门栓剂替代。

       此外,虽然有证据显示单一药物退热失败后交替使用第二种药物会在1小时内使体温下降(崔XX医师推荐交替使用的原因),但宝宝的舒适度却并没有明显改观,这就与我们降温的目的背道而驰了,且这种使用方式的安全性研究十分有限,因此不建议两种药物交替使用。两种药物的机制都已研究的非常清楚,临床退热效果很好,如果多次使用单一药物后体温没有明显下降请立即就医。有宝妈怕宝宝打完疫苗后发烧,提前给宝宝服用退热药,也是不可取的。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药退热也有些妙招,比如“安宫牛黄丸”,常在西药效果欠佳的时候有起效,但缺乏询证证据支持其安全性,因此绝不做首选,也不推荐化学药与中(成)药联合使用(中药成分复杂,与西药相互作用说不清楚,还有些中成药中混杂西药成分,造成剂量加大),所谓的中药退热注射剂(如清开灵等)更是绝对不推荐给宝宝使用。

    最后祝各位宝妈宝宝新年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