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没见过的中国古老“竖琴”,曾奏响无数玄妙之音

 yanc5 2017-12-30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敦煌壁画中的箜篌

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箜篌的声音被描绘得神乎其神,然而那一刻的声音到底如何,现在已经无从知晓。脍炙人口的《孔雀东南飞》也曾提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刘兰芝从小弹的既不是筝也不是瑟,而是箜篌,这就是中国的“竖琴”。

卧箜篌

箜篌,在古代多为宫廷雅乐使用。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凤首箜篌,形制基本与竖箜篌相同,只是饰以凤首而已,有学者推测这种箜篌是来自于印度、缅甸一带。卧箜篌的身份尚有些疑团,有学者通过对比今日新疆地区的“卡龙”这一乐器,为我国的独创乐器。但史料上的箜篌多特指竖箜篌。

手持箜篌陶俑

据《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双手齐奏,俗谓之擗箜篌。”箜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述、巴比伦、波斯以及埃及、希腊等十分流行的一种叫做竖琴的乐器,两汉时期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

箜篌复原图

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音箱多是皮革制成,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等数种。

箜篌复原图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通西域,凿空丝路,中外交流进入崭新阶段。羌笛、箜篌、胡笳、琵琶、胡角、筚篥等外来乐器奏出的妙音,令汉人喜爱至极;鱼龙曼衍、海中砀极、吞刀吐火等百戏幻术,令汉人惊奇不已。开放的汉帝国,繁荣的丝路,使东西方乐舞艺术汇聚长安,但那时的箜篌并未真正在中原流传开来。

《隋书》卷十五:

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只有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和疏勒乐被明确记载使用竖箜篌,证明竖箜篌的确是西域传入中原的外来乐器,而且在隋唐时期以演奏西域诸乐为主。敦煌壁画中出现的箜篌也以竖箜篌为主,但大部分是乐工坐卧式演奏。在乐队中一般被置于靠后位置,证明竖箜篌在乐队中多承担旋律伴奏的任务。

反弹箜篌飞天(隋 莫高窟276窟 窟顶北坡)

到了唐朝,唐风开放,丝路繁荣,外国使节、客商、僧侣、留学生纷纷来华,多定居长安、洛阳,带来新奇风尚,使中原内陆胡风劲吹,盛极一时。尤其长安城中,从上层贵族到闾巷百姓,竞相仿效,穿胡服、饰胡妆、用胡器、品胡食、骑胡马,更是热衷于欣赏、学习胡乐胡舞,西凉、龟兹、天竺、高昌歌舞汇集于此,极大地影响了唐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在盛唐时期,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外交兴盛,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巅峰时期。不但宫廷中帝王自己能演奏,梨园弟子也有人学习这项乐器,唐代诗人常常将箜篌写进诗句中,宫中女子也常在生活里以箜篌演奏哀怨曲调寄托相思之情。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的箜篌也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

韩休墓壁画

在唐代名臣韩休墓的壁画中,我们仍能发现竖箜篌的形象。韩休,唐玄宗时位居丞相,他儿子就是《五牛图》的作者韩滉。画中乐舞场面壮观,胡汉乐舞交相竞技,气氛热烈。图中共绘16人,左边站一男一女,其后四女坐于方毯之上,一人弹筝,一人吹笙,一人执拍板,另一人弹奏的便是竖箜篌。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在唐晚期的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所绘箜篌同样也是上述的竖箜篌,乐器只有深褐色的琴梁清晰可辨,其余如共鸣箱、横肘以及琴弦均因绘制时画工的省略或壁画长时间漫漶而无法具体得知。但从中我们可知至晚唐五代时期,竖箜篌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而其在乐队中主要以旋律辅助和增加色彩性为主。

抱箜篌女乐俑(唐金乡县主墓)

箜篌虽然音色动人,很受人们欢迎,但却因为长期被拘禁在不见天日的高门贵族中,形制得不到改进,技术退化,曲目匮乏,病得奄奄一息。加之明朝时的古筝抛弃鹿骨爪拨奏而改用手指戴甲弹奏,表现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最后箜篌更遭到儒教正宗推祸委过以“靡靡之音”的恶毒攻击,逐渐失去了生命力。

明代绘画中的箜篌

宋、明之后,皇家乐器箜篌越来越少被使用,后逐渐离开宫廷舞台,被古筝、古琴所替代。明代是昆曲的时代,姑苏名妓陈圆圆在《西厢记》里扮红娘的角色,所以她的性格是俏皮的,体态轻盈,说白便巧,吴三桂降清后,吴梅村作《圆圆曲》,“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明万历年间刻本《琵琶记》插图

如果年轻时的陈圆圆果真是诗人所言的“箜篌伎”,那么她或许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弹箜篌的绝代佳人。明万历年间刻本《琵琶记》插图里,有一个箜篌乐伎的背影,她静静地站在画面左下角,单手弹奏时,脸却望向别处,似另有心思。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而《琵琶记》插图上的箜篌实际上画反了,因为明代箜篌没落,这个作画的人或许没怎么见过它,要么是随意而为。仇英、杜堇仕女画中有弹箜篌的场景,我们看这张仇英的《汉宫春晓图》里的箜篌仕女,画的是正确的。而到了清代,箜篌这一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乐器最终失传。

敦煌壁画中伎乐天人的的竖箜篌

在数年前,文化学者以及音乐爱好者都发出同样的信息,强调古箜篌的失传,仅有的箜篌资料烟消云散,无人再去探讨古代的箜篌。但随着100年前发现了敦煌壁画,在莫高窟内有大量的古代的壁画,里面有各类的古乐器图片。这样人们开始又重新联想起古老的竖箜篌。

日本正仓院竖箜篌

当然,这亦影响到中国的邻国日本的关注,他们的正仓院藏有一批唐朝的文物,且有大部份是有关乐器的。这批乐器,大部份在唐朝由当时的遣唐使和留学生从我国带回去的,箜篌就在其中。正仓院的箜篌共有两套,为什麼用个“套”字?这因为,这两份乐器都是不完整的两堆,每堆就是一套。

且末箜篌

敦煌壁画中的箜篌图面世后,这两堆箜篌残件,渐渐被人开始理顺,竖箜篌的外观也渐渐浮现於人前,日本考古工作者多方收集资料,最终完成了对唐箜篌的复原。近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新疆且末县魏晋墓地发掘出一件保存完好的竖箜篌,年代约在公元4-5世纪,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箜篌实物标本。

日本正仓院竖箜篌及复原器

庆幸的是,如今有愈来愈多的人投入到恢复箜篌这一古老乐器的行列当中,但真正恢复其绝妙之音的道路还是很漫长的。在还原的过程中,国人曾根据竖琴、琵琶、古筝造出还原度极低的“箜篌”,可以看出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我们亦应该敬重日本的文化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对古文化的保护,一两台箜篌残件经过细心修复,令我们能重新看到昔日大唐的乐器箜篌。想必终有一日,这失传已久的乐器会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重新奏响。

文字:御凰品冰岛采集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