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汽车外覆盖件模具调试问题识别及解决方法探讨

 GXF360 2017-12-30

汽车外覆盖件模具调试问题识别及解决方法探讨

文/陈馨,黄林,赵烈伟·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陈馨,冲压工艺主管,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汽车冲压工艺审查、模检具图纸会签及验收,冲压件品标文件编制,冲压工艺文件编制及冲压模具现场调试,冲压件质量控制等工作,参与江淮和畅、M209、A-II、M4等多个项目,拥有4项专利。

本文通过对江淮多个车型外覆盖件模具的开发、调试,总结了汽车用外覆盖件模具调试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并对其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方法进行讨论。覆盖件板品质问题的归类和定性分析,对后续新车型外板件的开发及调试具有实际指导价值,为解决调试中出现具体问题提供思路参考。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见证了汽车类结构设计、加工和测量技术已今非昔比,模具更是把精细化制造和调试提上日程。对于模具开发而言,既要有雄厚的资金来增添高新技术设备,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汽车行业苛刻要求,同时又要拥有大量的具有丰富模具设计和制造知识经验的人才,模具的开发才能跟上汽车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进而发展壮大。

在新的汽车开发过程中,汽车外覆盖件模具的调试一直都是冲压调试的一大难题,外覆盖件品质的好坏不仅影响整车外观,更是顾客对整车满意度评价的重大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汽车外覆盖件模具调试问题识别及对其解决方法探讨,并以江淮某车型外覆盖件模具调试出现问题为案例进行符图,后面在实际问题中不做重复说明。

滑移线与冲击线的识别

图1所示为滑移线,图2所示为冲击线。滑移线与冲击线的共同点是“拔河”原理,成形后,料流动均是朝单向流动;不同在于,滑移线又称“棱线滑移”或者“双棱线”(如图3所示),经过工艺优化和后期调试可解决,而冲击线又可称脱模痕(如图4所示),有很明显的冲击痕,经过优化和调试也很难消除。

图1 滑移线

图2 冲击线

滑移线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⑴工艺补充:滑移线CAE分析、拉延筋形状数量选择、拉延槛应用、分模线调整、结合运用刺破刀、切角刀或调整落料片形状;

⑵产品设计:减少深拉延造型(外观面断面弧长拉延时尽量由内部向外流料,即成形后材料伸长率不超过板料极限拉延率),故有一部分不可消除的滑移线是受制于产品及拉延率。

图3 滑移线流动示意图

图4 冲击线流动示意图

如图5中前车门内板,图中圈示窗框处有滑移线,粉红色线条所示,属于二级外观面,开门后直接可见,无内饰遮挡,影响消费者满意度,必须消除。分析其产生原因是因图5三角形所示棱线成形后,料的流向是向内侧流动,成形完毕留在蓝色三角形所示处,形成了目前的滑移线,即双线。

解决图5中的滑移线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考虑:⑴不让棱线部先接触板料并成形;⑵棱线接触成形后,让料流向远离产品外观面的方向;⑶棱线初始接触成形后,控制或减少板料朝产品外观面一方的移动量,使滑移线不在最终产品外观面上即可(原理图如图6所示)。故要解决图5所示前车门内板滑移线情况是不需改动产品的,目前模具上有刺破刀,通过加长刺破刀,增加窗框内侧的供料,使滑移线停在原棱线处或使料滑向外侧,不在二级外观面上即可,其实现原理为加长刺破刀后,通过改变刺破刀高度,调节刺破时机,满足料流向外侧的需求。

图5 前车门内板

图6 不让棱线部先触料示例

R不顺的识别

R不顺概念相对笼统,问题表现类别较多,解决具体问题时需具体分析。对于汽车用冲压件来说R不顺的问题,外板件相对内板而言更为普遍。图7为前车门外板R不顺,图8为后车门外板R不顺。

对于一般的情况,产生原因大概分为:凸R处符型度(凹模符型度);翻边刀是否有交刀,或翻边不同步;压料装置结构不合理导致压料效果差;翻边间隙不均匀。解决办法大致为对凸R角的位置进行修模,做到凸、凹模符型;翻边成形时,各翻边刀块要做到翻边同步;对压料芯或压料装置进行研合或增压;翻边刀块的间隙要调整均匀。

对于R不顺,还有一些特例,具体如下:

翻边锯齿

它的特征主要是制件上外轮廓R角呈锯齿状,不顺,不平,很明显,这是因为翻边凸模R角本身呈锯齿状,模具对制件翻边后就会带有锯齿状。对于这类问题解决方案比较明确,一类是翻边镶块重新补焊,对加工中心重新编程,把补焊过的镶块重新加工,然后进行安装调试,全补焊机加后,模具质量、后期板件质量存在一定风险;再有一种是把原有翻边镶块报废,重新备料复制翻边凸模,然后安装调试,这种方式调试时间会加长,原计划的调试周期有一定的风险。

R(棱线)凸起

图9所示为R(棱线)凸起原理。产生原因:⑴研合不到位(拉延、翻边);⑵光顺R角(拉延、翻边);⑶适当增加外围压边力;⑷翻边间隙紧,刀块回程时摩擦带变形;⑸翻边刀块型面光洁度不够。图10为侧围外板凸起实例。

图7 前车门外板R不顺

图8 后车门外板R不顺

图9 R(棱线)凸起原理

解决办法:⑴研合;⑵光顺R角;⑶适当增加外围压边力;⑷适当调整翻边间隙;⑸提高翻边刀块工作面光洁度。

对于R(棱线)凸起的问题,前期可以从工艺下手,拉延时部分R角根部有阻料作用,料增厚,CAE分析时可多次修改模面分析,找到一个最优的点;对于关键的R棱线,拉延不易控制该问题时,可以尝试做过拉延造型,后序再结合翻边处理解决。

R角尖角

图11所示为某车型发盖和翼子板R角处尖角。产生原因:⑴ R部翻边凸模不符型(外张);⑵ R部翻边凹模不符型;⑶ R部翻边凸模与凹模翻边间隙大;⑷前后序交刀不顺(轮廓接刀差异)。

图10 侧围外板凸起

解决方法:⑴凸凹模符型;⑵凸凹模翻边间隙调整;⑶前后序交刀位置调整。

图11 某车型发盖和翼子板R角处尖角

外观面渐变凸凹(一般)

图12为中门外板示意图。此问题识别方法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通过经验用手在板件上抚摸,靠手感来感觉;二是用油石推光,根据有凸凹的区域和其他区域颜色不同来识别;三是灯光下目测(图13刮腻子处)。

产生原因:⑴一般由于模具拉延凸模不符型;⑵拉延凹模研合率不够;⑶后序模具凸模不符型或凹模研合率不够致变形。故在设计工艺时,要尽量注意以下三点:⑴相对平整部位不需设置排气孔(不是绝对);⑵外板件排气孔不得超过φ4mm;⑶平整部位必要时可凸、凹模同时设置排气孔。

解决办法:⑴凸模符型(油石推光检查、补焊修整);⑵研合凹模;⑶凸凹模非必须符型区可直接空开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中取放料不当、转运不当、存放不当(如无工位器具)、工位器具设计不合理(板件自重)都会直接造成外观面凸凹的缺陷,故在找寻模具问题时需要首先把以上几种可能排除。

图12 中门外板

图13 顶盖

成形刚性不足

成形不足问题表现比较直观,就是板件成形后偏“软”,手指按下后成“坑”状,有时能恢复原状,有时不能;不符型,焊装后如图14所示,这种问题对汽车外板来说也是常见,其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⑴板件拉延不充分,属弹性变形,非塑性等,具体表现为工艺补充不充分(即拉延筋、拉延槛、余肉、拉延深度等设置不合理)或产品造型导致;⑵模具压边圈与上模的压料间隙偏大;⑶压机压力不足;4、产品本身造型限制等。

图14 焊后变形

具体解决办法:⑴调整压边圈与上模的压料间隙;⑵加压调试;⑶修改工艺补充或产品;⑷ 成形性允许情况下,降低材料等级(SPCEN逐级尝试到SPCC)。

外观面波浪、起皱

外观波浪式起皱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属于板料流动不均所致,如图15两台阶位置,尤其对应R角先接触料片,与周围成形不同步,造成料流不均衡,形成波浪;取消台阶面是对图中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但往往会受制于产品造型;另一种方法是放大R角,此方法并不一定会根除,但可以起到较好改善作用;还有一种方法是前期控制,在工艺设计阶段,可做两次拉延。

图15 顶盖前端波浪起皱

图16 侧围后段外观压伤

外观面压伤

外观面压伤缺陷的特征不同于板料成形后光泽的局部光亮点(线、带)或暗点(线、带),图16中硬点问题用记号笔表示④属于压伤的另一表现。原因是由于型面料厚间隙不均匀造成的,解决方案是对模具模面进行研合、推光,总结一句话就是:原因相对简单、方案相对固定,结果易预见。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