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是看到标题进来的,脑子里也会想这个人是谁,因为在战国那个年代,能够让大家记忆最多的或许就是秦国了,那么这事到底是真是假。咱们现在就进入正题,来讲下今天的主人公——赵王赵雍 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即赵武灵王,嬴姓,赵国人,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生于赵国邯郸。 那么为什么说赵武灵王是被誉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呢,首先是大家都知道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上乱世出英雄的这样一个法则,比方说刘邦、刘备、曹操、李渊、朱元璋、等等。。。那么赵武灵王也是,首先在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国力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西有秦国,东有齐国,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就连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那么在赵武灵王即位之初,也是有灭国之危的,因为当时在赵肃侯死后,魏惠王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精兵,趁赵国新君赵雍年幼之际,俟机图赵。对于十五岁的新君赵雍来说,父亲的葬礼实在是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雍决定采取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 那么在赵武灵王元年,魏惠王发现图赵不成,就开始弥补魏、赵关系,带领太子魏嗣(后魏襄王)到赵国祝贺赵武灵王正式即位。赵武灵王与肥义也以礼相待。赵国的重要盟国韩国的韩宣王与太子仓也来赵国祝贺赵武灵王登基。同时大家也会说赵国在当时的战国年代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最后可以与秦国对抗的大国呢?在下分析有两点是至为重要的。 其一:隐忍不发,在当时战乱的那个年代,那个国家都有一统华夏的野心,同时为避免陷入纷争,同时都纷纷投靠大国,以求庇护。那么赵国呢,非但没有表明统一华夏的野心,同时也没有投靠哪个大国,最主要做的就是,隐忍不发,让其它战国以为赵国也是和燕国、楚国那样的就此沉沦下去了,放松了对赵国的警戒心。大家看下面几件事就能明白什么叫卧薪尝胆。 赵武灵王三年(前323年),魏相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的合纵运动以对抗秦相张仪拉拢齐楚图魏的连横策略。赵武灵王没有接受魏国的求盟,说赵国的实力还很弱,不具备称王的资格,反而自降一格,让国民称自己为君。 赵武灵王八年(前318年),韩国攻打秦国,失利而还。五国相王,唯独赵国拒绝参加,赵武灵王说:“赵国无其实,不敢贪图王者的名分。”令国人都称他为君上。 其二:就是赵武灵王在赵国的新变法——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邻偏北,与中山国、林胡、楼烦相接壤,连年受游牧民族的骚扰,而且赵国军队对于这些生活在马背上的人又无可奈何,因为你大军一旦赶到,游牧士兵就散去了,所以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颁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在赵国全境实行胡服骑射,以能任官,明确了游牧文化的主导地位,结果大批出身低贱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赵武灵王主动打破华夏贵、戎狄卑传统观念的勇气在中原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对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向军政府更迈近了一步,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过几年的征战,赵国先后灭掉了中山国、林胡、楼烦、义渠、空同、而且还东扩疆土收服了东胡。 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赵武灵王一手把赵国从泥潭里拯救出来,并使赵国成为敢与秦国相抗衡的大国,俗话说每一个帝王将相最后的下场很难有得善终的,那么赵武灵王也是难逃,在赵武灵王晚年赵武灵王以在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选看墓地为名,让公子章与赵王何随行。田不礼劝公子章形成杀赵王何的事实,再控制赵武灵王,既而以奉赵武灵王之命的名义称王。于是公子章借用赵武灵王的令符请赵王何到主父宫议事。李兑与信期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主父不能制止。公子成尽出主父宫人,不许主父出宫。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围不战,无人敢担刺杀主父的罪名。主父被围在内宫里,内宫本无存粮,公子成对主父断粮断水前后达三个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饿死。公子成在确定主父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主父收尸。赵王何对主父之事一直不问,直到公子成来报主父饿死,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可惜的是,因为赵雍这位具有超时代眼光的人杰的离世,赵国甚至关东六国,终于错过了唯一可能给秦国带来致命打击的时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