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沙面位于广州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岛上建筑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 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沙面岛上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