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她总 作者:曾小亮 ▼ 张德芬,华语世界著名身心灵作家。十几年来,身体力行各种不同的心灵成长及心理疗法,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心得。2007 年出版《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上市便登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销量 300 多万册。后陆续出版《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被誉为华语世界身心灵必读经典。 我在不同场合数次见过张德芬,比如国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的演讲,比如慈铭健康会所邀请她和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等一起的分享活动现场。 ![]() 所以,10 月 30 日终于可以约到她的专访那天,我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由我来写这个专访,最好不过了。因为我做了太多功课,对于张德芬,早已经感觉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01 幸福值很低,所以对身心灵的修行更敏感 德芬今年五十多岁了,但是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你完全看不出来她象个五十多岁的样子。她的声音很清脆,充满活力,有少女一般的灵动。她的皮肤也很白,气质温婉,得体,我看见过她一次演讲时的神情,台下的朋友问我:" 她看上去只有三十来岁的样子啊。" 为什么这个年纪,还能这样逆龄生长? 德芬在自己的文章中也透露过:因为身心灵修行所带来的内心平和,安静,喜悦等。她回忆起自己三十八岁左右那时候的样子:" 有一天照镜子,发现自己面目可憎,自己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有点不相信,那个憔悴,不快乐的女人到底是谁?" 那时的德芬,正吻合了杰出的女性主义者弗里丹在一本经典女性著作《女性的奥秘》中所描述的美国中产女性综合症。 弗里丹是这样描述的: 她们在郊区住着阔大的别墅,有一个收入不菲的老公,每天早上起来亲吻老公。老公去上班后,将孩子送到学校,然后开始做家务,她们看上去衣食无忧,一切美满,但是她们不快乐。一种焦虑,忧郁,失落,烦燥的气息弥漫在她们中间。 弗里丹将这种气息称为 " 美国中产主妇综合症 "。 《绝望的主妇》中,主妇 Alice 一声枪响,将这种绝望,不安与焦虑等达到了高潮。 对于当年的德芬来说,她虽然没有焦虑到这种地步,但是不快乐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外人眼中,她似乎没有任何不快乐的资本。她有一个爱她的老公,她自己是世界五百强的高管,收入不菲。她漂亮,优雅,年轻,住着高档公寓等,一年可以四处旅行,如果这样的生活还过得不快乐,用世俗的一些观点来看,她是 " 作的 "。 ![]() 她经常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到底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后来的经历许多人就知道了。她开始接触了身心灵修行工作,开始研修心理学,灵性,宗教学等。她出了一本书,叫作《遇见未知的自己》,那本书以小说的形式,以一个女孩遇到智者,有点穿越和神游的方式寻找真实自己的故事。 ![]() 身心灵的研修事业,让德芬好象突然看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种可能。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感受幸福能力很低的人,而且极敏感,所以要比常人花更多的精力和能量去修习幸福和快乐等。现在,身心灵的研修事业,让她内心更平和,更体悟到生命本质了。 她开始在内陆频频发声,她将事业重心移居到了内陆。她结束了第一次婚姻,开始了第二段婚姻。她辞掉了 IBM 的高管工作,现在,她的身份是身心灵作家。 由此,她开始迷上了灵修,踏上了这条 " 不归路 "。从 2002 年一直到现在,她上了大量课程,并为此去了内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以及美国各地,同时还读了一百多本中英文的心灵丛书,每天则静坐冥想,勤练瑜伽。 ![]() 这种简单的生活让她感到内心平和,安静,她的观点是:一个人修好了,其实幸福就极容易从心而生,而要获得幸福,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和外在条件,关键还是身心灵的愉悦和健康。 02 我还在修习亲密关系功课的路上 德芬又离婚了 —— 这是网上能够搜到她的一条可以成为词条的新闻。她的婚姻状况是许多千万粉丝关心的话题,许多读者将她当成学习的榜样,所以,在她们看来,德芬一定应该有一个天长地久,永不变化的美满婚姻才好。 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婚姻,不正是许多人身心灵修行最重要的动力吗? 德芬有两段婚姻,第一次婚姻中,丈夫大张德芬 10 岁。张德芬顶着亲友的反对,不顾一切地去爱,25 岁就和他结婚了。婚后,丈夫却对张德芬忽冷忽热。两年后,丈夫开始彻夜不归,家对他的吸引力抵不上外面的商务应酬。张德芬努力去改善他们的关系,但依旧不被对方所关爱。 " 我条件太好,个性难免骄纵,是不服男人管也不屑管男人的年纪。我还没有学会做一个温柔、宽容的妻子,是我治不住他。"27 岁那年,张德芬便主动离婚了。分手的时候,前夫说了一句话:" 张德芬,要结婚的也是你,要离婚的也是你,你真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第二次婚姻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德芬在香港机场见到现任丈夫陈先生。他是张德芬同事的大学同学,美籍华人。她穿着长裙,递给陈先生一块芒果干。 没有想到,陈先生如青葱少年般坠入情网。相识不到 3 个月,他便专程从中国香港飞到美国找张德芬,直至与她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一晃二十多年。 两段婚姻最终都结束了,所以,德芬的再度离婚,在网上和她的粉丝群中也炸开了窝。知乎和德芬粉丝吧里,有两派观点: 一派观点认为,德芬自己是这么知名的身心灵作家,是许多女性心目中的偶像和导师,如果她连自己的婚姻都没有经营好,如何去激励影响她的读者和粉丝? 另一派观点认为,德芬这样活得真实,自信,坦诚 —— 这才是女性真应该要学习的对方。而且,不能将所谓稳定的婚姻拿来适量一个人是否修行足够的标准,一个人在婚姻中内在的舒适是最重要的。 对此,德芬怎么看? 在和 " 逻辑思维 " 的创始人罗胖的聊天中,她首先承认自己离婚的事实,另外,她承认自己不是情感作家,不是所谓的情感大师,她是身心灵作家。 在回答我的问题时,她承认自己,亲密关系是自己最大的功课。德芬说:"我在金钱,亲子关系,父母关系,事业和朋友等方面,都修得非常好,唯独亲密功课是自己绕不过去的坎,还一直在修行的路上。" ![]() 她坦诚自己是一个对亲密关系的质量要求特别高的人。" 感受很敏锐,细腻,情感很丰富。比如找一个人,至少要求他能欣赏一些电影,文学艺术等,懂得一些生活的品味。" 至于能够和他共度余生的伴侣,德芬的要求是首先希望对方是是一个情绪成熟,内心宽广的人,能和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两人有冲突时,不冷漠回避也不针锋相对,而是记得初心就是让关系更亲密。在这颗初心的带领下探讨冲突,交流感受,拥抱彼此。 另外,德芬希望对方要有自己的成就感。当然,她说的是成就感,不是指成就。在德芬看来,哪怕对方做个小生意,画自己喜欢的画,开个小茶馆,只要他内心富足、对生活满意,这就够了。 还有,她希望对方多少要有点人文情怀和生活品味,能够和自己一起享受美景、美食、艺术、文学、电影等。如何判断呢?一个检验标准就是看看对方喜不喜欢作家蒋勋老师和他的东西,如果一点都没有兴趣,那肯定与自己合不来。 当然,这样的和谐伴侣没有被上天送到身边,德芬说自己其实现在一个人过得也挺好。父母健在,儿女在国外读书,事业顺利,也有不少知心的好朋友。当然,如果有个知心伴侣能够陪自己一起享受人生,那就太完美啦! ![]() 同时,她也坦承,自己后来也遇到了一段业力关系。 关于业力关系,德芬是这样定义的:那种有激烈的情绪纠缠,撕扯,纠葛,互相伤害,极痛苦的但最终还是会分手亲密的关系。在佛教中用轮回的观点解释是:一个人上辈子和另一个人有化不开的情债,所以今生要来索债,深度纠缠。 业力关系的生成原因很复杂,有佛教的轮回解释,也有心理学上关于童年情境再现的观点,比如那个业力恋人往往特别象极了童年时期伤害自己的父母等。 常人却往往将这种关系误以为是深爱。 德芬开玩笑说自己 " 特别倒霉 "。一般人一生中可能都不会遇到一个业力情人,但她一生中却遇到了两次,带给她极深的痛苦和伤害,同时也让她需要更大的功课去观察那些被业力关系唤出来的痛苦情绪 —— 自己内心里,到底还潜藏着什么样的未被治愈的伤害和痛苦? 03 自己修好了,孩子就没有问题了 在婚姻上有些不顺,但在亲子关系上,德芬却修得极好。 德芬目前有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在情绪处理和身心表现上,却有显著的不同。儿子从小好象就是一个有很大情绪问题的孩子,经常不仅情绪起伏大,而且负面情绪多,甚至有些胆怯和退缩。可能因为从张德芬这里遗传到的负面因素更多。 儿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经常让张德芬抓狂,因为总是喜欢因为很小的一些事情就波动情绪,比如小狗吃了一大块巧克力,他会因为担心小狗急得在地上打滚,大哭。 那时的张德芬,并不懂得如何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只是觉得儿子完全没必要这样。她会很自然地否定儿子的行为和感受,越否定,儿子情绪越崩溃。遇到这种情况时,德芬经常也有些手足无措,甚至想:这孩子怎么会这样? 在不接纳孩子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同时,张德芬也隐约感觉到有些奇怪:为什么儿子生气的时候,我自己也会跟着生气?我应该很爱儿子、包容儿子的,为什么和那样和小孩子计较呢?随着不断地修炼,不断地走进自己的内心,张德芬发现,每次孩子发脾气或者不听话的时候,都会让她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任由大人欺负、压制而毫无反抗能力的小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她的心底里便产生强烈的无力感。 发现了这种感觉之后,张德芬开始试着用觉察内心的方式,和自己内心里那份被触动的、被揭露的无力感待在一起。她让自己去感受,去接纳这种感觉。慢慢地,她感觉好多了。她发现自己把自己的内在小孩安抚了之后,开始有能力去安抚儿子了。因为只要自己内在的小孩不出来捣乱,她就可以用成人的身份和心态和儿子互动,而不是像两个孩子在吵架。 现在,儿子什么事情都爱找她谈心。两个孩子都在国外上学,儿子一年见三次,女儿一年见两次,我问为什么男女有别?德芬幽默的说,因为两次都是自己去看儿女们,儿子多见一次,因为儿子和她更亲,想德芬想得不行时,就自己多飞回来一次见她。 至于女儿,好象女儿的 DNA 中天生携带了更多积极和快乐的因素,女儿似乎一生下来就是大家的开心果,是情绪管理的好手,因此张德芬对她并没有太多担心。因此女儿也比较独立,遇到问题时也不喜欢来找德芬商量,而是喜欢自己解决。 这样和孩子聚少离多,就不担心孩子的成长缺乏管控吗?就象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一样,当孩子远行去国外读书,做父母的真正能做到放心不管吗? 所以在周围人看来,张德芬和孩子们的亲子关系似乎有些疏离,但是德芬并不认为。 ![]() 面对这些问题,张德芬通常只有一个答案: 把你自己修炼好,孩子就没问题了! 曾经她也爱发脾气,也期望孩子优异。而且以她的性格,总是希望孩子将来像自己一样,在学业或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但现在,她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他们在大学里,平时打打工,接触接触社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科目就行了。她对孩子们最大的期望反而是他们拥有管理好自己情绪的能力。因为德芬自己曾经深受情绪之苦,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她不希望孩子们像她曾经那样。 在她看来,不需要去儿女那里刷存在感,父母和孩子各有各的生活,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非常重要。 至于老了,她可不想自己成为儿女们的养老负担,她甚至觉得将来有必要,自己去建一个养老院,和三两好友住在那里养花种草,安度晚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她银铃般的笑声自信而又充满活力,这让我恍惚的觉得:这是那个曾经饱受情绪困挠之苦的张德芬吗?是那个曾经觉得自己幸福值很低,经常不快乐的女人吗?到了现在,她好象早已经穿越了生命的黑暗地带,变成了一个浑身散发着光和热的女人,和她多接触几分钟,这种光和热就能够被感受出来,并且影响着周围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