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名著也有三重境界

 江山携手 2017-12-30
读名著也有三重境界

春风十里,不如坐下读书。

“但是,仅仅停留于故事情节和梗概式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有了最初的概念之后,要下苦功深入研读才会真正有收获。”梁鸿说。

既而,深谙阅读之乐

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人们便能更多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翻译家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历史学家麦考莱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经典阅读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对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阅读经典名著,坚持是非常重要的。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最终,进得去更出得来

勤读经典名著是好事,但是拘泥于书,就会食古不化。

朱光潜说过一句话: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相应的,冯友兰也说过,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经典名著的作者也是人,不是全知全能,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意。

“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冯友兰的读书经验,诚可为人们所鉴。

“大众与阅读的亲密接触,离不开外在的推动,也离不开大众对阅读内在的需求。”贵州省社科院王路平教授这样说。他认为,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方法便是拿起名著,深度阅读”。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