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年代买书记

 江山携手 2017-12-30

八十年代买书记

1981年,我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由此才算正式开始我的买书、读书生涯。中学时期虽然也买过一些书,但多是围绕高考买的“教学参考书”,严格地说,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买书。也正是这种对比,让我明白了一件事:买书纯属个人兴趣、意志之事,也似乎与任何功利无关,任何强求、强迫或营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买书”。

说起来,我刚入大学时,最关注的是当代文学,那时还不敢说研究,不过暗暗的志向是想当个“作家”。当时正处于新时期的“文学热”,流行的小说、诗歌等我几乎都读过,最熟悉的应该是王蒙、刘心武、张洁等人的作品。但读大二时,偶然的机会买到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是这部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我曾经写过一篇《管锥编:引领我走上学术路》的文章记述此事。由此,我的兴趣转向古典,买书的范围当然也转移了。

那时,天津有几家古籍书店是我常去的,一家是劝业场二楼的古籍书店,一家是烟台道上的古籍书店,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古文化街刚建成时,里面也有几家不错的书店,记得靠近南端有一家叫“文林阁”的规模比较大的书店,主要卖的也是古籍。因为当时离我家比较近,而且古文化街上还有几家书店,所以成为80年代后期我最常去的地方。时下,改造后的古文化街比从前更有档次了,规模也更大了,可惜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了,“精神文化”让位于更“值钱”的“物质文化”,而我对那些古玩玉器等又不懂,所以现在几乎失去了逛古文化街的兴趣。

这些古籍书店的好处是新书、旧书一块儿卖,旧书一般都打折出售,很便宜,而不像现在是加价出售。记得我买的上海古籍1983年版的《玉溪生年谱会笺》,五百多页,原来定价只有1.80元,却还要打个折,卖1.60元。现在这本书的新定价至少是40元以上了。由此可以看到几十年来书价翻腾的倍数也是相当可观的。

虽然那时书的定价便宜,但收入也低,何况上学时还没有收入,更是囊中羞涩,所以买书时还是要精挑细选,丝毫不敢“土豪”。这也得益于当时书店普遍实行了开架售书,可以在里面徜徉多半天时间,翻检了里面的大部分书籍,比较来衡量去,最终挑选出两三本中意而又不算贵的书买回家。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学术训练”,即“泛览”和“筛选”的能力。老实说,从这些书店里学到的东西,并不比在课堂上学到的少。

现在,我大多数的书都是从网上买到的,更别说电脑上还存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电子书”了。面对网络这虚拟的“巨兽”,实体书店在成本和运营模式上几乎都难以抵抗,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比如前面说的几家书店,除烟台道那家还勉强维持外,其他的都消失了。不过,回想起80年代买书的经历,还是很怀念那种“逛”和“选”的过程,这些,是在网络上买书无论如何都不会有的一种文化享受。或许,随着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这种以“文化享受”为目标的实体书店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复苏吧?比如,滨江道那块“寸土寸金”的地方,能否再出现一家古色古香的古籍书店?这无价的“精神文化”,难道就真的不如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吗?我不相信,我期待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