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通史:7从战国到江户(近代)

 陆一2 2017-12-31

战国、江户和帝国构成日本的近代,是日本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我们印像中熟悉的概念最多的一段历史。这个时期历时不长,大致处于清朝和民国,其关键要素总结如下:

 

织田、丰臣的统一,欧洲人的到来,德川称霸,平民的兴起与武家的没落,锁国政策与尊王攘夷的兴起,幕府的终结与复古维新,西化与复古的冲撞,宪政的失败,武人干政,对外扩张与国际关系的恶化,战败与重建

 

此期最初,日本发生一次严重的分裂,史称战国时期。日本近代的开幕大事就是统一,促成统一的是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二人。丰臣为织田部将,织田死后,丰臣完成统一大业。与此同时,欧洲人首次进入日本人视野,开启了今日日本文化和、汉、欧三分天下的局面。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取而代之,日本进入江户时期。此时出现两股潮流,一个是平民、市井文化的兴起,另一个则是长期统治日本的武士阶层的没落。这两股潮流,根源都在于经济问题。江户时期,日本类似明、清,奉行锁国政策,对欧洲人采取抵触态度,由此兴起“尊王攘夷”的思潮。“尊王攘夷”思想源于中国的春秋,日本人套用,其初衷固然在于“攘夷”,“尊王”只是附带的口号。出人意料的是,最后的结果,“攘夷”不成,“尊王”反倒卓有成效。德川家族最后被迫交出政权,幕府终结。武人主导日本历史数百年后,王政回归。明治得回日本政权,推行改革,其思路依然模仿中国,倡导复古——新政权想要回到过去的王政。政治的复古必然要求文化的复古,由此造成与当时世界趋势的冲撞,西化、复古两难相容。这种尴尬的局面下,错误在所难免,于是,小错变中错,中错成大错,最后造成政局混乱,武人重新抬头,干预政治。此次武人干政与幕府时期全然不同。幕府时期,武人扶持王家;帝国时期,武人劫持王家。武人有恃无恐,一次次发动事变,一次次得寸进尺,遂有1931年的“九·一八”,有1937年的中日全面战争,随后入侵东南亚,1941年发动对美国的战争,最后导致帝国本身的灰飞烟灭。总的看这段历史,可见日本对外关系的持续恶化,最后四面竖敌。所以,可以说战败就是日本新生的开始。

 

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身处日本战国时期。今天日本的文化产业不乏对这段历史的消费。战国时期,短短数十年,其缘起即幕府政权与王政的对抗。王权想要回归,幕府打压,于是有南北朝。天皇一派的吉野政权(南朝)对幕府控制的京都政权(北朝)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其成员不仅有王室贵族,还包括支持天皇的武将。南朝在付出大量血泪,经历一次次精神上的胜利和肉体上的失败后,最终被北朝吞没。经历过这个阶段后,幕府力量削弱,王权力量抬头,于是地方发生骚乱,群雄割据,遂有战国的局势。由战国的政治格局也就逐渐产生了封建制。所以,日本封建制的出现比中国晚很多年。中国的封建制在春秋已经没落,日本则在明、清之交才开始形成封建制。至于封建的具体内涵,我们在《中国通史》中已有介绍,兹不详述。

织田信长有志于重新实现日本政治的统一,他的一个重要帮手就是德川家康。织田与德川连手,即将统一日本时,织田不幸去世。织田要统一日本,其初衷还是在于“尊王”,无意针对天皇。织田信长死后,其子嗣幼弱,无力调动其手下将领。此时,织田部将丰臣秀吉在外征战,闻变赶回,及时掌握了权力,继承织田信长的功业,最终实现统一。日本统一后,丰臣秀吉将驻地定在大阪,营建大阪城。

大阪城

丰臣秀吉死后,孤儿寡母继承。德川家康长期协助织田和丰臣南征北战,颇具实力,乘机决定取而代之。最后,经历大阪城之战,德川攻灭丰臣家族,大阪城被焚毁。

这是织田、丰臣、德川三人事迹的梗概。

 

丰臣秀吉掌权时,重新涉足朝鲜。这一段历史,我们在教科书中也能看到。此前数百年,日本在朝鲜的权益尽失。此时日本重新统一,国力大振,于是丰臣准备入侵朝鲜。所以,这一次对朝战争的规模可谓相当大,甚至超出了丰臣的预料。丰臣原以为自己在日本一家独大,实力足够雄厚,却不料朝鲜向宗主国明朝求援。当时的明朝在内忧外患中已经疲于应付,仍然派兵联合朝鲜军队阻挡住日本武士的攻势。朝鲜战事陷入僵局。丰臣死后,日朝战争不了了之。从结果看,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是朝鲜和明军。战争结束后,明军撤离朝鲜,未向朝鲜邀尺寸之功。不久明朝灭亡,朝鲜仍阴奉明朝正朔三百年。

 

万历年间日朝战争中朝鲜军使用的龟船


德川家康起家于日本东部,建立统一政权后,自然希望把政治中心迁往关东。德川幕府所在地在今日的东京一带,时称江户(edo),所以历史上把德川幕府主政的这两百多年称为江户时期。需要澄清的是,这个时期虽以江户命名,首都却并不在江户,平安京(京都)仍然是天皇驻地。天皇真正开始进驻江户,要到明治天皇掌权,德川幕府倒台之后。今天,东京固然是日本事实上的政治中心,名义上的首都却仍应该是京都。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在江户主持全国大政,顺应时代潮流,开始推行封建制。中国的封建制,形成于古代,到秦朝中断,汉初仍然复辟。汉代封建,多要求诸侯王安排人质居住在长安。日本的封建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当然,他们没有人质,地方诸侯全家老小都可以住在封地,只是每过若干年就会要求诸侯去江户住一段时间。比如,你可以在封地住六年,然后来江户住两年,循环往复。在江户,诸侯拥有各自的宅邸,和汉代长安的情况相同。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江户的文化繁荣。今天日本人对江户文化很感兴趣,这是离他们最近的古典文化。我们要暸解日本,也不可忽视这个时期的风土人情。

东京的江户博物馆有一个江户时期生活场景的全景式模型。日本进入近代后,江户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城内九成以上的建筑物被毁,使江户老城不复存在,今天的东京是一座全新的东京。要看老江户,只能去博物馆看复原的模型。

江户城模型

模型展示的江户生活多少类似于北宋《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东京汴梁。在那个年代,日本出现了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阶层分化: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在此之前,日本社会只有贵族、武士和平民的区别,其中平民分成两类,一类是一般的平民,一类是贱民。贱民制度,我们中国也有,一直保留到最近,现在的江南还留有影子。到江户时期,平民文化开始兴起。

日本建国之初模仿唐朝,推行土地公有制,欲使耕者有其田,理论上不存在经济上的贵族。然而这样的公有制必定滑向私有制,真正的贵族出现。贵族兼并土地,形成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庄园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治时期。如果你看电影《最后的武士》,就能体会到庄园制度的形式:领主控制一批封臣,封臣居住在领主的庄园中,随时为领主效命。

江户时期,原本隶属于领主的农民开始自发组成村社,庄园制度逐渐解体。此前日本并无村社的概念,一般民众从属于各个领主或藩。到此时,平民开始组成自己的政治单位并由此生成独立的经济单位。平民在经济和政治上取得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治权后,武士阶层就不免相对没落。部分农民离析出来由业余而专门从事手工业,不再务农,以交换产品为生,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的发展,私人收入快速增长。但是武士不事生产,长期以田租和拨款为生,一旦财政紧张,或者农民脱离控制,就会失去经济来源,从一个比较高的阶层滑向底层,成为名义上的上流和经济上的下流。这是整个江户时期的时代背景,即农、工、商阶层的兴起以及武士阶层的式微。

武士阶层的衰落直接导致德川幕府陷入困境,因为幕府是武人政权,需要依靠武士、诸侯。同时,武士也需要幕府的拨款和俸禄。武士失去田租来源,就会更加依赖幕府的拨款,加重幕府财政负担。但是幕府的收入和诸侯一样,也要依靠税收,无法凭空变出钱粮。于是武士对幕府心生不满,又加上曾经的底层平民在生活水平上日益超越自己,心理不平衡,这就为德川幕府晚期武士阶层的大量叛变埋下了祸根。终结武人政治的是武人自己,这是一个愈演愈烈的死循环,最后获益的是独立出来的平民。

 

江户时代平民崛起,贵族早已没落在先,武士至此时也开始在经济上退居次位。因此,这个时期新兴的文化、艺术可以简单地总结成一种平民文化、平民艺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歌舞伎(kabuki)。

在歌舞伎之前,日本有能剧。能剧须戴面具表演,类似中国传统戏剧,演出场所则主要在寺庙之中,用于为庆典助兴。最初,能剧也是一种算不上高雅的节目,为第一阶层(贵族)所不齿。后来耐不住好奇前去围观的贵族日渐增多,一方面不免使当时一批保守人士喟叹世风日下,成为王政时期一大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使这种平民节目得以逐渐上升为一种高雅艺术。于是,历史重演,最初只是新时代平民消费品的歌舞伎,到今天也成为了另一种高雅艺术和情怀的载体。这也是文化演变的一个总趋势:时间往往可以为浅薄的事物披上厚度。

歌舞伎

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人对歌舞伎的暸解恐怕非常有限,甚至会望文生义,混同于艺伎。不同于后者,事实上歌舞伎的演员一律是男人,即使女性角色也由男人扮演。因此,歌舞伎在某种程度上会混淆性别特征。

歌舞伎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以史实为本,加以改编,类似于中国早先的戏剧,日本民众喜闻乐见。


下回预告:《洋人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