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土楼是怎么建起来的?答案在这里!

 铭大大1300 2017-12-31




做泥: 

以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这道工序对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混合泥发酵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土楼的外墙泥如发酵不到位,就会使墙体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时产生开裂现象,威胁到土楼内住户的安全。


行墙: 

为防水患,除房屋周边要设有排水沟外,一般要建石基50CM以上,楼层高于四层,底层墙体厚度要1M左右,自下往上再逐次收缩尺寸,土楼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慢慢拔地而起。


夯墙: 

楼层高度一般以墙枋为计算单位(每枋35-45CM高),底层夯9枋、顶层夯7.5枋、中间楼层为7枋,一枋土墙要分数次上土夯筑,一般底层一枋墙要'六覆六夯',顶层墙至少必须'四覆四夯',第一枋墙开工要择定吉日良辰,墙枋才能架在石基上,开始夯墙前用三牲祭墙枋,祈求夯墙顺利。祭毕,鸣炮开工。



安放墙骨: 

每夯完一'覆'都要放墙骨,相当于现代建筑的布钢筋。



修墙: 

由于黄土有收缩性,在行墙过程中也难免有些许偏差,故每枋墙夯完后,都要在毛墙尚未被风干之前及时修正、补正。



大厦将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