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雪松

 花样年华malan 2017-12-31

在姚雪松的从业生涯中,他学过机械,中文,电视新闻,干过电厂技术员,电台DJ,电视摄像等。他是一步一步踏实走过来的,都说努力未必成功,但成功者一定得努力,主持的形象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重要的是现新闻媒体在大众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姚雪松自走主持的岗位,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多年的电视主持生涯,他一直在荧屏下奋斗着,他的努力和主持风格得到央视领导的赏识和认可,当《经济与法》栏目开播时,他接受了新的使命。

《经济与法》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一档家喻户晓的经济类型的节目,它是本着“用案例说话,推进中市场经济规范进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为鉴,可以明得失,以法为鉴,可以晓规则”为宣传理念的法制类综合栏目。

在节目主持中,姚雪松把自己融入与节目相类似的物角中,主持法制节目要具备端庄儒雅的形象和巧如簧、旁驳论证的主持风格,姚雪松犹如一位在审理案子的法官,因此,在观众的眼中他是一位法官式的主持。

个人经历/姚雪松 编辑

(图)姚雪松姚雪松图册

姚雪松刚进华北电力学院时觉得像这样的工科院校一定到处都是吃苦耐劳的书虫儿,校园活动也一定平静的有如一潭死水。可其实不是这样,姚雪松发现学校的文艺活动很多,最重要的是学校给学生的发挥空间很大。姚雪松上学的时候是学潮刚刚结束,学校能给学生们这么多的机会真的很难得。

姚雪松本身很爱玩儿,再加上学校有很多文艺组织,他就有了“不务正业”的理由和条件。那时真的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来做闲事,姚雪松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文艺组织,他唱过合唱队,组织过舞会,演过歌舞剧小品剧,当过晚会主持人,但是姚雪松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他参加了学校的广播台。在广播台姚雪松结交了很多朋友,在合作过程中互相信赖互相支持,这种友情真的很珍贵。

姚雪松就是在那儿认识的好友杜雨亭,他现在是中央广播电台的编导和记者。那时姚雪松在广播台是播音,也是编导,杜雨亭是主持人,后来杜雨亭成了学校的广播台台长。他们都在一个系,平时就老混在一起,把广播台当成好像是事业一样重视,开了不少栏目,把广播台办的特别红火。

(图)姚雪松姚雪松图册

离开校园后,姚雪松被分配到电厂作技术员,很多人也许会羡慕这样收入颇丰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姚雪松却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苦恼中。因为原来在校园里那种新鲜有活力的生活在姚雪松面前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可怕的周而复始。

这时候有一件事给了姚雪松很大的触动,就是他的朋友杜雨亭去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主修播音的双学位。姚雪松在羡慕之余也下定了辞职求学的决心。他先是学了中文,然后又去广院读电视新闻的研究生班。这样姚雪松等于把自己的命运强行扭转了180度。可是际遇有时候很奇怪,杜雨亭学的是播音却当了编导记者。姚雪松学的电视新闻最后却当了主持人。

从广院毕业姚雪松先后做了很多工作,因为姚雪松学电视新闻,所以他习惯叫自己新闻人。无论是大记者还是小记者,他都要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要想方设法“围追堵截”他的受访者,一个是要绞尽脑汁找采访主题的新闻点。姚雪松想做记者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采访主题拼命拔高,要想想看新闻的都是普通人,他们要看的是真实贴近生活的东西。

个人语录/姚雪松 编辑

(图)姚雪松姚雪松图册

“队而言,电视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没有她的诱惑,可能我会在国家的某个设计院纠缠于理性的思维中,或许会在某个学校的讲台上高谈阔论,也有可能我仍然是工厂里的一颗螺丝钉辛勤劳作着……

本以为高等数学的逻辑,大学物理的严谨会给我一个按部就班的生活,可是电视却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给了我无时不在的新鲜和冲动。” ——姚雪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