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相面: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江山携手 2017-12-31

前天讲了一个人用气场斗怪物的故事,欲知详情请点我,今天这个故事说的也是“场”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猪牛狗等动物遇见屠夫会本能地感到害怕,即使屠夫表现的很友好也没用,这是什么道理?有人说是因为屠夫经常杀生,所以身上有味,人闻不出来,但动物可以,也有人说是因为屠夫身上有种气势,让动物们不寒而栗,那种气势叫做“杀气”,其实不光动物,人有时候也能本能的感应一些气场,特别是军人,他们能本能地识别出敌人的包围圈,这作何解释?

曾国藩相面: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人,到底有没有无形的气场,那种能真正反应一个人本质的气场?下面这个故事说有,咱们不妨一看。

一个老学究半夜赶路,忽然遇见一个死了好久的老友,学究自认平素正直,亦不畏惧,遂问:“去哪?”老友答:“我死后在冥界当差,有点公干,正好跟你顺路。”他们走到一个破房子处,老友说:“这个破房子里住的是个文人。”学究问:“你如何知道?”友答:“人白天汲汲营营,性灵泯灭,到了晚上睡觉以后,元神清澈,胸中所读诗书,皆吐光芒,学识如郑玄、孔颖达,文章如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者,他们的光芒直达云霄,差一点的,光芒也有数丈,再差一点的,仅为数尺,极下的,相当于一盏荧荧小灯,照映房中的门窗罢了。这些光芒,人看不见,只有鬼能看到。这间屋上的光芒高七八尺,因此得知里面是个文士。”

曾国藩相面: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老学究问:“我读书一生,不知光芒能有多高?”鬼答:“昨天白天经过你的师塾,你正好在睡觉,只见你胸中有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在屋上。学生们诵读的声音,如在浓云密雾之中。实在未见光芒,不敢胡言乱语。”老学究听了恼羞成怒,那鬼大笑而去。

我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是在《阅微草堂笔记》里,当时觉得挺有意思,这次是在《子不语》中。《阅微草堂笔记》讲的也神神鬼鬼的故事,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

按照故事中“鬼”的说法,人读过的书给他带来了光,但老学究读了一辈子的书,却被老友嘲讽为“字字化为黑烟,实在未见光芒”,可见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上面那个鬼故事,把人的学识化为光芒,听起来有点荒诞,但如果有人说“我一看你的面色,就知道你的斤两”,你觉得荒诞吗?曾国藩写过一本书,叫做《冰鉴》,那是一本关于“如何相面”的书。曾国藩阅人无数,识人很有一套,他把自己的理论总结出来,就是《冰鉴》。这本书有一节专门讨论“气色”,他说: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曾国藩认为人的气色很重要,而气色又主要表现在面部,故而“面部如命,气色如运……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面色以黄为佳,忌青、白,心事忧劳者眼底青,眉梢白如卧羊者,最易遭灾”,这套理论很复杂,属于那种“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理论,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去读读,研究明白了摆个卦摊也不错。提《冰鉴》这本书是想说,曾国藩想必也认为人是有场的吧,而且他能通过场判断人!

曾国藩相面: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有个词叫做“如沐春风”,说的是跟对的人在一起就好像沐浴在暖和的春风里一样舒服自在,也有个词叫做“如坐针毡”,说的是跟错的人在一起就好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一样难以忍受,你的场是让人“如沐春风”呢还是“如坐针毡”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