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送别诗中,诗人为什么习惯用柳树在送别诗中?

 涛涛hc6nrw4ml4 2017-12-31

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要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这种折柳枝相赠的习俗,寓含着“惜别怀远”之意。这种表达在古诗词里很常见,最早《诗经》里的《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杨柳就是指柳树,还有所谓的“垂杨”即“垂柳”。

中国传统文化的谐音文化很常见,柳”与“留”谐音,“杨柳”就是“留树”,用以表示挽留之意,即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意思。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刘禹锡《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王之涣七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

杨柳可以进行无性繁殖,扦插即可存活,所以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是中国古人最早认识并大量种植、利用的树种之一。除了谐音之外,“折柳赠别”也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像杨柳那样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业,叶茂枝盛,随处可活。

唐诗里“咏柳”、“折柳”的诗句最多,这种风气最盛,所以唐代长安东边灞水上的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当时长安京城人送客至此,大兴折柳示留之风。所以当时的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后人干脆称灞桥为销魂桥。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也是说的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