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杨嗣昌这些明末朝廷重臣?

 半城湖之缘 2017-12-31

这几个人单个拎出来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怕就怕不能同舟共济,他们五个人的悲剧都集中在是战是守的问题上。

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之间的纠葛无疑影响了国运。杨嗣昌“四正六隅”的剿贼大策是明末最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上层设计,总体实施效果很好。孙传庭却以为这个国策会对国家有大害,他主张以陕西为主剿灭农民军,两个人的政见分歧渐渐演变成了势不两立。孙传庭一直想面见崇祯,当面讨论杨嗣昌方略的问题,即所谓

“年来疆事决裂,由计画差谬。事竣,当面请决大计。”

当杨嗣昌认为孙传庭更多的是为了针对他个人,想把自己搞死,因此不许孙传庭进京。孙传庭怒而引疾乞休,嗣昌接着就弹劾传庭假借生病不为国用事,崇祯大怒将传庭下狱,这一关就关了三年。

卢象升与杨嗣昌的政见分歧在与清的战和上,杨嗣昌主和,卢象升主战。崇祯九年,清军大举入犯,卢象升率军入卫,两人在军营中大起争执。

会嗣昌至军,象升责数之曰:“文弱,子不闻城下盟《春秋》耻之,而日为媾。长安口舌如锋,袁崇焕之祸其能免乎?”嗣昌颊赤,曰:“公直以尚方剑加我矣。”象升曰:“既不奔丧,又不能战,齿剑者我也,安能加人?”嗣昌辞遁。象升即言:“元忠讲款,往来非一日,事始于蓟门督监,受成于本兵,通国闻之,谁可讳也?”嗣昌语塞而去。

直至卢象升战死,高起潜和杨嗣昌都说卢象升不可能死(他们已经派了几支人马查勘过卢象升的死状),可怜卢象升一心报国却死后八十日才入殓。

杨嗣昌亲自督战也是一样,虽然前期打了机场胜仗,但张献忠跑到四川以后,自己手下的军队也不听杨阁老使唤。

嗣昌至顺庆,诸将不会师。

自贼再入川,诸将无一邀击者。嗣昌虽屡檄,令不行。

洪承畴我们也是很清楚了的,在西北主持督剿农民军打得风生水起。松山一战,败因其实不在洪承畴身上,明军将领如果能够听从指挥按令而退,辽东的局势依然有挽回的余地。(开个玩笑)按照常理来说一个文官竟然没有跑过武官,这也是很少见的了,这些所谓的总兵们弃主帅而去,别说洪承畴要气死,搁谁都想打人。我们从洪承畴降清后献的计策来看,此人真的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才,他南进的大策简直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一拼,可惜这种人才在大明竟然落得被俘的下场。

至于孙承宗,有才是有才,但他的大策都着眼于防守,并非说他的策略不好,而是大厦倾倒之际已等不及。孙承宗很稳健,就像明初的耿炳文一样。只不过孙承宗与太监和大臣们的关系都不好,不管他干什么都有人黑他,他也性子急,动不动就跟皇上说我要辞职,以至于孙承宗每当辞官回乡,他之前所做的努力建立起来的成果又渐渐丧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