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演化的梯子 ——读《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 石海明 (国防科技大学) (【英】乔治·扎卡达基斯:《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中信出版社,2017-10) 敬畏我们的大脑! 读完英国学者乔治·扎卡达基斯这部《人类的终极命运:从旧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未来》,心中涌现的首先是这样的意识。大脑,浓缩着人类心智进化的历史,也是未来科技着迷的城堡。 人类心智的本质何在?现代心智如何演化而来?构建人工大脑路在何方?这一系列问号,追问的都不是小问题,而是没有终极答案的大问题。 扎卡达基斯在作品中拆除文学、哲学和科学的篱笆,超越远古、近代与现在的时空,虚拟对话柏拉图、笛卡尔、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图灵、维纳、申农、冯·诺依曼、麦卡锡等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留有一笔的思想巨匠,并在《禁忌星球》《暴风雨》《银河系漫游指南》《我在精灵树丛中的生活》《弗兰肯斯坦》《大都会》《星际迷航》《银翼杀手》《黑客帝国》《终结者》等文艺、影视作品中寻觅到与科学界、哲学界遥想呼应的主题。 跨学科的对话,当然希冀解开“意识难题”。总体来看,有局部突破,但不够透彻。 一、人类心智何以演化? 将目光投射在4万年前欧洲和其他地方的岩画上,扎卡达基斯从古老艺术中追寻心智的起源之谜。在其看来,艺术的创造,源于我们的心智试图理解自身的存在、他人的关系与外在的世界。在“视觉符号化”的艺术出现之前,智人经历了一次“现代心智大爆炸”。“‘现代心智大爆炸’可能源自基因突变,人类获得并发展了通用语言,这种语言进而改变了意识。最后,靠着表达一切的语言,一小群早期人类发展起来,很快就适应了各种环境。动物和无生命物体的世界被纳入心智,人类变成了符号宇宙的造物主。” 语言创造了我们的世界,这个观点蕴含着深刻性。人类有了通用语言之后,就开启了新的世界。在第1世界(天然世界)之外,开始有了第2世界(符号世界)及第3世界(意象世界)。在作品中,扎卡达基斯懵懂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但论述还不够彻底、不够清晰。在其看来,“二元论、心理理论、讲故事的能力和拟人化”这四种元素,塑造了人类的现代心智,相关影响延宕至今。但如果深究的话,在这四种元素背后,其实是人类心智的演化,引发了从第1世界向第2、第3世界的拓展。 在天然世界和符号世界之间,原本的界限是模糊的,这也是人类早期图腾思维的基础。恰如书中引用的人类学家提姆·英戈尔德所言:“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存在两个世界,人的(社会的)世界和东西的(自然的)世界。只有一个世界,乃其赖以为生、行于其间的大地山河。”图腾思维蕴含着两个关联的世界,但由于科学与技术的缺席,两个世界尚未分隔,远古人类尚需经历漫长的进化,才能跃迁到新的认知层级。 此后,伴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化之路,“人-技术-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与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德在《技术与生活世界》中提出的人与技术之具身关系、诠释学关系、它者关系及背景关系不同,笔记认为,从大历史尺度来看,“人-技术-世界”关系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演化:其一,人-技术-世界;其二,人-技术-(技术-世界);其三,(人-技术)-技术-(技术-世界)。 在“人-技术-世界”三阶段的演化历程中,人类心智也在同步演化之中,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技术中介扮演了重要角色。着眼未来,在“人-技术”关系的赛博格与技术重构后的“技术-世界”之间,一种新型的主客观关系构筑起来,这也是后人类主义哲学思潮描摹的未来世界。 二、人类意识源于何处? 意识,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倘若破译不了意识的奥秘,所谓的智能机器,就不过是一架没有主观体验、没有人类感觉的自动机器而已。这种观点今天已然成为常识。然而,意识又是什么?计算机科学家是否笃信算法之类的逻辑编码能够制造机器意识?出版《惊人的假说》一书的克里克说,意识是一种纯粹的生物学现象,可以像其它自然现象一样研究和测量。但是,目前的科学研究揭示,人类大脑由约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构成,相互之间有约1000亿个连接。这种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复杂度,给模拟大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破译意识,何其容易? 或许正是由于大脑的这种高度复杂性,引发了还原论思想破译意识奥秘的困境,弄清大脑中每一个“神经元”的功能及每一个连接的作用,难道就可以自下而上地构建人工大脑吗? 其实,与其说现代心智起源于多种神经通路的整合,还不如说,它起源于人类与环境的复杂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人类有了自我意识。扎卡达基斯在作品中说,“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中最为深层和最神秘的要素。......自我意识既是我们的救赎,同时也是一枚投向逻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根基的炸弹。它认为心智具有观察自己的能力。”如果“人”是这样一种反馈循环,意识是大脑神经通路将信息传递回自身的递归过程,那么,意识的产生就绝不仅仅是逻辑解答能够胜任了。 扎卡达基斯在作品中谈及这一点时,介绍了神经科学、医学成像技术、脑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人类大脑计划”(HBP)雄心勃勃的宏伟构想。尤其关注到,今天医学上的脑电图、脑磁图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打开了透视人类心智的窗户,但在更微观层次上完全揭开大脑运行的机制、意识产生的原因,这些科技手段的突破尚远远不够。 俯瞰今天的科技领域,主流的倾向性观点是,意识是一个量子现象和生物学现象,是大脑中的物理过程,必然经历了演化。因此,碳基分子与硅基分子有天然的隔绝,我们不可能在计算机中编码意识。未来,倘若没有计算机领域的根本性范式变革,人类不可能制造出真正的智能机器。即使人类制造出所谓的智能计算机,能够通过图灵测试之类简单的考验,也不会有真正的意识,用“哲学僵尸”这个隐喻来指称,再恰当不过了。雷·库兹韦尔宣称的所谓2045迎来人工智能“奇点”的说法,更多的是科学的狂想,是对“意识大难题”的有意漠视,而并不是人类科学真正的未来。 意识到底是什么呢?“当我们谈论‘意识’时,常常视它为一个统一的现象,实际上意识是许多分子在‘非意识’的层面上多重互动的结果。同一理论是一种由科学发展和还原论驱动的思想,最终,所有自然现象都可以还原为各个部分的互动。对于意识研究,各个部分就是神经元和他们的联结。”扎卡达基斯在作品中提到,意识有三种本能的状态:觉醒、注意和觉察。纯碎的还原论无法解释复杂系统中新特性的涌现,这种涌现性关键在于自反性。“例如解释大脑中产生的意识,我们需要利用控制论的方法。我们需要定义自组织的层级:从分子到神经元再到脑区,甚至可能到整个社会层级,研究因果的链条,研究分叉如何导致了意识的涌现。” 显然,一如心智的演化一样,意识的奥秘也不是短期就能够破解的,它有赖于对大脑进行多学科的揭秘。或许,也有可能,这种试图掌握生物系统规律的努力,本身的可行性尚存疑。“生物系统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极其难以研究。一切因素都和其他因素相连,大多数连接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实际上,生命系统处于一种临界状态,我们还在疑惑其背后是否存在着基本的法则。如果这种法则存在,我们又可以找到它,我们就可以讨论如何创造肉体、心智和思想。” 三、科学隐喻的价值 “心脏是一台机械泵”“原子是微型太阳系”“DNA是生命的图书馆,而基因就是其中的书籍。”“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美妙的。”扎卡达基斯在作品中引导读者思索这类科学隐喻的价值。 原来,在人类心智的演化史上,“我们关于生命的隐喻不断演化和变异。一开始是泥土,之后是水与体液,然后是机械,再之后是电流或者生命的火花,紧接着是电报和现代计算机。对于每一个隐喻,人类都曾经设想过自动的、人造的技术来支持这个隐喻。在希腊化的埃及,它是水利工程,在17世纪的法国,则是机械装置和弹簧,到21世纪旧成了计算机工程。”的确,科学隐喻的变化,折射的是我们对自然与自身知识的拓展,恰如心智的梯子,不断指引人类将讲述的故事向远方延续。 当然,在这种故事的讲述中,“爱的叙事”与“怕的叙事”,作为科学乐观主义与科学悲观主义的两极,一直是平行演化的,共同汇聚为人类科学价值变迁史。 扎卡达基斯在作品中专门把科学隐喻作为一个篇幅进行阐述,如果不深思,就会觉得与该书的主体不相吻合,但仔细考量才发现,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非同寻常,语言早年在人类心智演化中至关重要,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描述科学问题绕不过去的思维工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宣称要将诗人驱逐出城邦,维特根斯坦一度也主张要净化语言,其实,哲学家的激愤言论背后,更多的是流露出对洞察世界天才般的自信,没有谁可以真正绝对“净化语言”,维特根斯坦后来意识到,“意义只是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建构”,这是思想循环之后的一种深刻洞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