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平原是北京人的故乡,大约20万-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里。 在河北原泥河湾,考古学家发掘出数千件旧石器,证明早在距今约一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位于今保定徐水南庄头村的南庄头遗址,是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反映了河北早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周边环境。邯郸武安距今约七千三百年的磁山遗址,则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早期人类的生活场景。石家庄藁城台西村东北的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是人类进入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之后的重要文化遗存,为研究商朝人在河北的历史活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211年),河北北属燕国、南属赵国,在其二国被秦朝统一之前。汉朝(公元前206年—220年)将此划归两省管辖(州),北为幽州省、南为冀州省。汉朝末期,河北大部分地区北属公孙瓒、南属袁绍;袁绍胜利夺得两部分地区,但随后在公元前200年的官渡战役中被曹操击败(盘踞于南方,今天的河南)。河北也随后成为了魏国(三国之一)的属地,由曹操的后代所建立。 西晋后期南蛮入侵,随后进入了六国混战以及南北朝。河北,中国北方的重地,正好位于北方边界处,也就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主战场。这一切直到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后才结束。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该地区第一次正式被称为“河北”(黄河以北)。五代十国早期,河北成为了反动组织刘存续的根据地,最终他推翻了后梁王朝(907年—923年)建立了后唐王朝(923年—936年)。随后,石敬瑭建立后晋朝,并将今天河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割让给了北边的契丹辽王朝,这些被称为燕云十六州的土地成为了下一个世纪中国抵抗契丹的重要制约因素,因为它在长城之内。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十六块被割让地区仍然是宋朝和辽王朝争夺的热点地区。南宋朝时期,政府在1127年逐渐将中国北方的领地放弃给了女真族所建立的金王朝(公元1115年—1234年),包括河北。 蒙古元朝将中国分为了众多省,但是并未将河北建立为省。明朝时期被统治的河北称为“北直隶”(北直隶,拼音:beizhili),这意味着“直接被统治的北”,因为该区域是直接由北京的皇室所统治的;“北”这一名称是因为南方有一股势力占据了今天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公元1644年满族清王朝建立了统治,他们废除了南方的统治,河北也成为了“直隶”或简称“直接被统治”。 清王朝在1912年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中华民国。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中国陷入了内战,各地军阀相互争夺势力。由于直隶非常靠近首都北平(北京),这里也成为了常发生战争的地方,包括直皖战役、第一次直奉战役、第二次直奉战役。随着北伐的胜利,国民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军阀割据,而首都也从北平(北京)迁到了南京。因此,直隶的名称也更换成了“河北”,也反映出该地区成为了一个标准的省级政府,也意味着首都的迁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见证了许多变化:原隶属热河省(历史上属于满洲里)的承德地区,以及过去属于查哈省(历史上属于内蒙古)的张家口地区,都划归河北省管辖范围内,将其边境往南扩展到了长城以内。省会也从保定转移到了后来建立的石家庄市,而且,在很短一段时间内层转移至天津…… 1976年7月28日,唐山遭受了一场严重的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在20世纪的当时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随后的10年间,该地区又发生了许多小型的地震。 2005年,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被称为“中国的意大利庞贝城”古遗迹。这项发现认为,靠近河北东部中心沧县的柳孟春村,是一个在大约700年前由于地震而被埋葬的村落。另一种可能性则解释说可能是连续四次的洪水袭击了当时这一区域,使得该村的遗址突然得以重现。该遗址显示此区域在宋朝时期经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