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晋朝与宋朝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朝代,仔细想一想,也确实有几分道理。翻开厚厚的史书,“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灾难一个接着一个的笼罩在神州大地之上,这样的光辉事迹自然是免不了被后世人口诛笔伐。 造成晋朝如此不堪的原因很多,在这里就不加赘述了,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作者在悟空问答上的回答。本文给大家介绍一位历史上的冷门人物,说他冷门并不代表他是无能之人,而是因为他并不广为人们所知。后世的史学家大多数都认为如果这个人不是英年早逝,或许他能够将晋朝推向强汉或者盛唐那样的高度。 司马懿三父子 故事要从公元248年说起,晋武帝司马炎刚满12岁,母亲王元姬又诞下了一个儿子。父亲司马昭非常高兴,希望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不要像他个早夭的兄长那样,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成人,便给他取名叫做司马攸。 由于父亲的兄长司马师没子嗣,司马攸出生没多久就被过继给了自己的叔父。司马攸从小聪明伶俐,又喜欢读书练字,表现出了远远超过同龄人的见识,让得司马家的长辈对他都是刮目相看,评价也隐隐超过了年长自己十二岁的兄长司马炎。 公元255年司马师争讨淮南毋丘俭叛乱时在军中病逝。司马昭从哥哥手中接过了司马家的大旗。继承着父亲和哥哥事业的司马昭表现得非常的完美,派军吞并了蜀国,在朝中进一步的打压仍忠于曹家的势力,处斩嵇康,剿灭诸葛诞,将自己取代曹魏道路上的障碍一个个都的清除掉了。 可是对于司马昭而言,他还有一个心病,那就是子嗣问题。自己是从兄长司马师那里继承了司马家的事业,那么自己百年之后这个位置应该由自己兄长的子嗣继承才对,可是作为司马师子嗣的司马攸虽然聪颖,但是年龄太小了,自己的大儿子司马炎虽然年纪正好,不过又觉得这样做有愧于自己的兄长。但是子嗣的事情容不得太久的考虑,所以司马昭开始经常跟自己的僚属说起“自己的位置以后是要给司马攸来继承的”,借此观察一下自己两个儿子和僚属们的反应。 这番试探让得已经年满二十岁的司马炎非常的紧张,家族声望里面自己一直不如弟弟司马攸,所以他马上采取了行动。而司马攸却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依然是自己该干嘛就干嘛,对待兄长也如往常一样的恭敬。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司马昭选择了更加积极进取的长子司马炎。 公元265年,刚刚成为晋王的司马昭一命呜呼,临死前将两个儿子叫到了床头,将司马攸的手放到了司马炎的手上,含着眼泪讲述着汉淮南王、魏陈思王的故事,嘱咐司马炎善待自己的弟弟,父子三人哭得泣不成声。几个月后,刚刚接过自己父亲位置的司马炎便一脚将魏帝踹下了龙椅,将国号改成了“晋”,自己当了皇帝。 18岁的司马攸在这场蓄谋已久的政变中崭露头角,率领着效忠于司马家的军队,将洛阳城控制得严严实实,整个皇位交接过程中没有出一点乱子,得到了哥哥和各位大臣的一致好评。由于是新晋皇帝的亲弟弟,又是司马家族年轻一代最为优秀的人才,被封为了齐王,地位与自己的几位叔父是一样的。没过多久,又迎娶了重臣贾充的女儿作为王妃。 晋齐王司马攸 年纪轻轻而位居高位的司马攸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懈怠,加上他平和清允性格、倾贤好施的作风,处处表现得异乎常人的优秀。 司马攸的叔父平原王干、赵王伦都是自己选封国的官吏,而司马攸却是固执地要求由朝廷来选择齐国的官吏;封国遭遇灾害,立即将自己的往年的积蓄拿出来去赈济灾民,并减少了灾年的赋税;统领禁军,恩赏有信,深得将校拥戴,在司马攸转任他职之后,部下将士数千人挡住洛阳主道请求继续跟随齐王,司马炎不得以遂了他们的愿望。 这些事晋武帝司马炎看在眼里,对自己这个优秀的弟弟既喜欢又忌惮,面对这年轻气盛、群臣拥戴的司马攸,他隐隐的感觉到一丝威胁。公元267年,登山皇位两年的司马炎便将自己的长子司马衷立为了皇太子,又选择了重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作为太子妃,利用后族弘农杨氏和重臣贾氏两派来辅助太子,意图压住司马攸在朝堂上的声望。 晋武帝司马炎 聪敏睿智的司马攸自然能够察觉到兄长每次笑脸相迎背后藏着的那一丝不安,越发的谦逊恭敬,遵守礼法,希望消去晋武帝心中的芥蒂。可是自己又不甘心做一个悠游于朝堂之上的闲王,朝廷大事都积极参与,为民请命的事情做多了,自己在朝堂上的声望也跟着高了,同时也得罪了一些靠着谄媚上位的奸佞之臣。 公元275年,洛阳大疫,司马炎也不慎染病卧床。随着司马炎病情的加重,朝中群臣变得惴惴不安起来,当时的河南尹夏侯玄急匆匆地跑到贾充耳朵边说道:“你的两个女婿,立人要立贤德的”。贾充听完话,沉默不语。太子司马衷是个傻子大家心里都清楚,朝中大多数重臣都暗暗的把目光投向了年仅25岁的齐王司马攸。 跟当时和兄长争嗣位时候一样,这个时候的司马攸依然是该做什么做什么,整日守在哥哥司马炎身旁服侍汤药,对朝堂上的纷纷议论充耳不闻。这个时候,司马炎的病奇迹般的好转了,当几天几夜没合眼的司马攸前脚刚刚踏出皇宫寝殿,一个叫做荀勖的大臣就从后门钻了进去,将前几天朝堂上的风言风语添油加醋地给晋武帝做了报告。大病初愈的晋武帝毫不犹豫的将司马攸升任成了司空,将贾充升任为了太尉。这种明为升迁实为夺权的方法让得司马攸一下子变成了朝堂上的一副牌匾,被高高拱起,却没有了一点用处。 公元280年,三分归晋。司马炎既沉浸于一统天下的自满中,又身陷于太子不慧的忧虑中。这个时候荀勖拿住了司马炎的心思,从容说道:“陛下万岁之后,太子是当不上皇帝了。”司马炎惊讶地问道:“为什么?”荀勖说道:“朝堂上下都归心于齐王,太子能够当上皇帝吗?陛下如果不信,可以试试要齐王返回封国,绝对是举朝以为不可,这样臣的言论就得到验证了。” 于是司马炎这样做了。平定吴国的首功之臣尚书仆射王渾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跟在他后面的是中书令张华和北军中侯羊琇,再后面的就是一大群的朝臣,就是连远在长安的扶风王司马骏也上书表示反对,甚至有朝臣让自己的公主妻子进宫劝说晋武帝收回成命。看到一班军政宰辅大臣、藩王甚至连自己的子女都跳出来维护司马攸,司马炎勃然大怒,训斥了一大堆,贬了一大堆后才将这个事情平息下来。 这一次司马攸依然是沉默的,依旧行事合乎礼法,不骄不躁。朝堂上无所事事,便去游山玩水,不巧在洛水九曲岸旁遇到了后来的前赵皇帝刘渊。此事的刘渊正在洛阳当人质,当日喝高了,就开始胡言乱语起来,叫嚣着来日要帅十万匈奴铁骑踏平洛阳。路过的司马攸听到后立即提着剑要去把刘渊砍了,但由于刘渊匈奴质子的身份被同行的属官拼命拦住。 刘渊 司马攸飞快地奔回了洛阳,冲进皇宫,气愤地要自己的哥哥下旨把刘渊拖出去剁了。司马炎此事也在气头上,听到司马攸竟然突然跑出来命令自己,也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不同意,顺便下了一道让司马攸回自己封国的圣旨。 司马攸连番请求自己的哥哥批准自己留在洛阳,不同意。又请求削去封国留在洛阳守在母亲坟前,又不同意。连番的打击让得司马攸生病了,司马炎派御医前去探视,而御医受了荀勖的教唆谎称司马攸并未生病,只是想借病留在洛阳而已。 盛怒的司马炎立即要求司马攸启程前往封国。一向好强的司马攸拖着重病的身躯前去向兄长辞行,却强忍着病痛表现得跟没事一样。兄弟二人之间的隔阂变得无法调和,匆匆离开皇宫的司马攸跨上马车离开洛阳,病死在了前往齐国的路上。 《晋书》评之“若使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奉缀衣之命,膺负图之托,光辅嗣君,允厘邦政,求诸冥兆,或废兴之有期,徵之人事,庶胜残之可及,何八王之敢力争,五胡之能竞逐哉!《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攸实有之。 假设司马攸没有病死,司马炎临终让他托孤辅政,制衡外戚后族,或许晋朝也能像汉唐一样迎来一段绵长的太平治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