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梦》一文为张爱玲18岁时的创作散文,也被她视作自己文学生涯中的“处女作”。 这篇散文为当年的上海《西风》杂志获奖征文,当时的张爱玲尚为香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出名要趁早”是绝大多数人的痛点。“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是张爱玲对生命的经典表达。不幸的是,张爱玲所在的国统区文艺,解放后被扣上了资产阶级的帽子。 上海,从民国到现代,都是极尽繁华的,那里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也见证了无数梦想的起航。 ![]() 起初不爱读张爱玲,那时候,我还未曾有如今敏感,等我真正愿意读张爱玲的时候,已经没有以前纯粹了。 高中老师都禁止看课外书,可年少的逆反心理,促使我一次又一次违背师长的意志,当然除了这种心理,还有别的不能说的原因。 课间站在一桌一椅的方寸之地,捧起一本书,仿佛精彩而美丽的世界就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展开来。天气好的冬日,我会走出教室在走廊上翻书,那段时间,书是我唯一的救赎。通过阅读收获到的夸赞和荣耀,支撑着我卑微而又孱弱的灵魂。 很喜欢周杰伦和费玉清合唱的那首“千里之外”,“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很奇怪,你可以通过作品探究创作者,但你永远分不清楚真假,也永远无法了解真正的作者,大多数时候,心灵和肉体是分离的。 ![]() 我一直以为文学拯救了我,阅读、文科、到现在的文学专业,我为自己的专业感到自豪且骄傲。当我走进中文系的时候,欣喜、热情、敬畏、试探、小心翼翼,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成一张网,我被捕获了,但我万分荣幸。 文学是人学,它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并不单单属于我。题材广阔,横亘古今,囊括中外,包罗万象,时间、空间都可以浓缩在文学里。它并不精致,倒更像是一块散发着香味的酥饼,稍一用力就碎了。 事实上,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现在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甚至落到了每一个细微的无关痛痒的选择上,我认为这些选择真是太卑微了,正是这种毫无根据的自我怀疑,使我陷入了消极的认知模式,毫无疑问,它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 从上个月月初开始,几乎持续了两个月,我无法和从前一样心无旁骛。从前非常坚定的东西消失了,并且我还自然而然对周边的一切也产生了怀疑。因此,我失去了目的性,不管怎样都无法得到自己的认可,即便我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问题总让人误会,认为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实际上生活中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因为你置身在生活之中,压根无法做到客观且公正地看待它。这些问题,其实是生活中的不如意。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一无是处,事实上,我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小时候,老爸总告诉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种观点使我的脑子形成了一种定势,一旦遇见不如意,我就认为自己不是金子,因为不是金子,所以不会发光。每当这个时候,我也会警告自己,要走在成为金子的路上,即便永远无法成为金子,我又多了个安慰自己的理由。 可是今天,我说:“张爱玲是天才,我是走在路上的金子。” ·END· 立志成为一个可爱的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