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元通宝唐代开元通宝货币

 梦想童年594 2018-01-01

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建国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于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着手整顿货币,颁诏废五铢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值三五文开元通宝。

自玄宗后钱文四字稍欠匀称。德宗以后铸制粗陋,终唐近三百年,由于铸期长传世丰富。

开元通宝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中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形制/开元通宝 编辑

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图册

主要为铜质材料铸成,规格为直径2.4厘米。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数开元背有甲痕,或星、月及其他纹饰,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形制与唐有别。

唐代还铸有少量“开元通宝”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

另外,还铸有极少的金、银、铅质开元通宝,十分罕见。

钱文/开元通宝 编辑

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图册

开元通宝,钱文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钱文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通谓之开通元宝钱。

《龙川略论》中记载,苏辙至京师,参知政事王介甫问铸钱。对曰:“唐开通钱最善,今难及矣”。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通宝的称谓一直延用至近代。

分期/开元通宝 编辑

关于开元通宝分期问题,根据几位专家对唐初纪年墓考证:

初唐武德开元

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图册
行用钱为欧阳询所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主要特征是:

1、面、背肉好,廓整,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

2、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重约4.5克。

3、钱文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宝”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

中唐月痕开元

形似指甲痕,此型出土极多。

特点如下:

月痕开元钱文上,一改欧阳询书写的开元钱文端庄沉稳,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元”字首横加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呈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甬”部上笔开口较扁,整个字体显得比前期瘦长。“宝”字之“贝”部内中间两横加长,与左右两竖笔相衔接。“宀”下的“尔”呈三竖道。

晚唐开元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铸行会昌开元,大小径寸如开元通宝,背铸一州名,如京师铸“京”字、扬州铸“昌”字。各地铸钱工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多数周廓偏斜,铸文模糊。时过一年,会昌开元停铸。同是会昌开元,质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可能存在着官铸与私铸的差别。钱币学界一般将会昌开元视为晚唐开元的典型标本。

1、小型月痕、对月月痕、多月痕开元或合背开元,铜质发黑,含铁量高。

2、字迹模糊,钱文笔划纤细,“通”字的“辶”前三笔呈连续顿折状或似连非连状,多数轮廓不整,应为中晚唐私铸品。

3、关于花穿开元,专家考证其铸行于中唐,主要流通于晚唐。花穿钱“开”字向宽体发展,“元”字首横加长,“通”字字体瘦长,“辶”前三笔连续拐折,“宝”字笔划纤细,“贝”内双横拉长,与左右两竖笔连接,钱径23毫米至24毫米,铜质不纯,铸工草率,应属私铸之列 。

小径开元

指钱径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间的开元钱,这种小开元可能都是各个时期的民间私铸钱币。《旧唐书·食货志》写道:“如闻官铸之外,私铸颇多”。专家根据发掘出土的小开元标本,按其流行阶段,大体分出三型:   

一型,钱文笔迹极力摹仿武德开元,惟钱径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钱文尚清晰,穿廓尚规整,铜质并不很差;

二型,中唐小开元,字体模糊,铸造工艺粗陋,铜质内掺杂铁铅,锈蚀严重;

三型,晚唐小开元,周廓宽窄不一,铜质发黑,掺杂铁铅,肉薄量轻,铸范模糊,钱背穿廓近平,钱径为22毫米至23毫米,重量1.7克至3克,多数是私铸。[1]

影响/开元通宝 编辑

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图册

唐朝始终通行“开元通宝”,公元907年大唐终结,但“开元通宝”并未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南汉南唐吴越等政权皆铸造和流通“开元通宝”,甚至在形制方面有所发展,如闽国王审知所铸“开元通宝”,比之唐代开元字体更为雄劲豪迈;南唐还铸出“开元通宝”对钱(即两枚钱币除书体不同外,在材质、大小、穿孔等方面完全一致,成双配对)分隶、篆两种钱文,是为中国对钱鼻祖;而吴越则铸出馏金“开元通宝”。

迟至宋初仍有“开元通宝”在铸造,如清源节度使陈洪进一方面清源不铸宋廷钱币以示其独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铸造开元钱又可在宋、吴越境内和海外贸易中通行无阻。此后,历代都有铸造所谓开元大钱,但这类开元钱主要是开炉钱或戏铸钱性质,类似近世纪念币的功能,不用于流通。“开元通宝”至此已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雍正年间两广偏远地区的市面上还有大量“开元通宝”流通,时清廷特准以“雍正通宝”兑换。事实上开元钱的流通一直持续到清末。

此外日本奈良时代和越南吴朝皆仿制唐“开元通宝”,朝鲜的铸币虽钱文不一,但皆仿开元形制,从中折射出盛唐时代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力。[2]

地位/开元通宝 编辑

开元通宝开元通宝图册

开元通宝钱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

1、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通宝”、“元宝”等。以“开元通宝”为代表的宝文钱,其出现具有信用货币的概念,从此以后中国的铸币告别了以半两和五铢标重命名的时代,开始抽象化、符号化转轨。

2、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

3、其后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国历朝铸币皆遵循此“开元”模式,无论是形制定型标准还是十进制币值。这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之后,未曾有过的重大变革,因而“开元通宝”与秦半两和汉五铢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作用最大,影响最广的三大货币体系。  

收藏/开元通宝 编辑

收藏价值

开元通宝由于出土较多市价较平,普通开元通宝,每枚人民币约1元;中期开元每枚约10元。较昂贵的早期银开元,可到数千元。另有晚期会昌开元通宝,市价略高,每枚百元左右。

鉴定

开元通宝延续时间长,铸造地区广,要绝对断代、断地区实际上不可能,但可以大致加以鉴别:

1、初唐或唐官炉铸工精美,元字第一笔特短,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不挑四种流传少而伪品多,得壹钱特征是背有月纹、星月纹,光背者少。

2、唐肃宗铸乾元重宝,以一当十,径2.8厘米,重7克,又铸重轮乾元重宝,重22克,一当百。

3、代宗时又规定重宝、重轮均以一当一,便和开元钱一样大小,钱背也有星月纹,背有云雀纹者为古祥之意。代宗铸大历元宝,德宗铸建中通宝。此二币币存世少而铸作不精,中原少见而新疆地区屡见,说明其铸地、使用地即在当时西域地区。

4、懿宗时铸咸通玄宝,铸造时间极短,存世极少。

5、史料记载会昌开元约24种,是各州钱炉于钱背加盖“昌”字戮,与原文并不一致,且印记盖得十分随意,不规整。若发现文字秀丽规范,或背文有“扬”者,定为伪古。

保存

钱币入盒袋均可,钱文朝下或内置,以防磨损。[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