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歌,挺好听。 四)强弱 当时,赵军兵力不过60多万,为了守住长平,赵国陆续出兵40多万,由老将廉颇任主帅。 秦强赵弱,是当时两国实力的客观现实。商鞅变法,郡县之制,奖励耕战,短短几十年,秦国一跃成为强国。 秦国拥有巴蜀和汉中两大粮仓,总兵力近100万。相反,地处北方四战之地的赵国,国力远弱于秦。 赵国北有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秦,常年战事不断,无法安心搞经济建设,但锻造了赵人彪悍风气。 赵武灵王时代,“胡服骑射”,实行“先军战略”,经济一塌糊涂,但组建了实力强大的骑兵部队。 战国中后期,赵国基本国策是:力求避战,万不得已真打起来,也要速战速决,以胜求和,切忌拖成消耗战。 五)外交 这条基本国策,就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赵国众多精彩典故背后的逻辑。 但是,廉颇老矣,在贯彻这条基本国策上,并没有取得如期效果。短兵相接,赵军数战不胜,“亡一裨将、四尉”。 山川河流遍布的上党,不利强于骑兵的赵军。老成持重的廉颇,逐渐依靠深沟高垒,开始偏向固守。 一旦固守,赵国必输。赵国被迫展开“以败求和”的外交斗争:秘密地既向魏楚求救,又向秦国求和。 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更狡猾:高调接待赵使,营造双方正在议和假象。魏楚等国听到消息,打消了援赵抗秦念头。 赵国的外交斗争失败了。一年多时间过去,上党地区的相持,正在一天一天变成赵国最为害怕的消耗战。 六)换将 终于,赵国的后勤开始出现危机,“赵人乏食,请栗与齐,齐王弗许”。国力吃撑不起,不能再拖下去了。 “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数让之”。赵孝成王严厉批评廉颇的固守消磨,他决心换将。问题是,换谁? 无粮,无援,强敌,无盟友,必死之战。临危有命,无人敢应战:李牧要防范匈奴,乐毅年老多病,田单初来乍到…… 赵王的目光停留在赵括身上。这个年轻人是将门之后,从小接受严格军事训练,是当时赵军最杰出的少壮派将领。 国难当头,赵括挺身而出,愿意出战。但是,他妈妈死活不答应,跑到赵王面前抹黑儿子,说他自大贪钱,纸上谈兵,“愿王勿遣”。 这只是一个可怜老母亲的私心,她在用尽办法保护自己的儿子。 七)死战 带着一纸委任状,赵括从首都邯郸匆匆来到长平。到达前线,他“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谋求与秦军决战。 他密令山西皮牢赵军东进夹击,又令晋阳赵军南下,威胁秦国河西本土。与此同时,他率领主力发起反攻。 战事初期,秦军措手不及,接连不利,撤退到上党沁水东岸。可惜,赵军皮牢、晋阳两军遭遇顽强阻挡,未能进入预定位置。 唯一的战机就这样稍纵即逝。 仅有的粮草耗尽。赵括指挥主力准备渡丹水撤退。他的运气太差了,在此生死关头,恰逢丹水涨潮,无法徒步涉水。 赵括大军陷入了重围。断粮多日的赵军杀光战马,甚至到了杀老弱病残为食,但赵括保持着镇定,想尽办法突围。 八)磨盘 他派刺客去刺杀秦军主将白起。可惜,仅刺伤;他找了个替身,冒充自己带队往北突围,掩护主力回撤长平。 秦军杀死假赵括后,以为赵括已死,便对真赵括招降。赵括将计就计诈降,亲自带领剩余的部队精锐,杀向秦军。 想象一下吧,秦赵两国近100万人在此厮杀拼命,最终约有60万年轻生命在此消逝。长平,是战国最大的“人肉磨盘”。 这些年轻的生命里,包括赵括。惜墨如金的史书,我们读到了这么不经意但极悲壮的一笔:“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 不像廉颇那样保守消磨,不像李牧、乐毅那样明哲保身,赵括奔赴国难,英勇地战斗到最后一刻,死于秦军箭下。 “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但在赵括指挥下,奇迹般没有崩溃,殊死战斗使秦军死伤极惨重,“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显然,他尽力了。 |
|
来自: 海棉宝宝vuzd7w > 《军事》